第一合众国银行关闭后,恰逢1812年美英战争。由于缺乏一个中央机构来约束州立银行,政府融资困难,货币市场再次陷入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痛定思痛,美国国会于1816年通过并成立了第二合众国银行,同样批准了为期20年的经营许可。
成立的历史背景
1811年第一合众国银行关闭后,由于金融监管真空,对州立银行的约束瞬间消失,导致州立银行数量和纸币发行量激增,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金融混乱和失控。数据显示,在1811年至1815年间,州立银行的数量从不到100家激增至超过200家。
失去了中央银行的制约,各州立银行开始肆无忌惮地超发银行券。它们发行的纸币量远远超过了金库中贵金属储备所能支撑的限度,直接恶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名义不同、价值不明的纸币,这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飞速下跌。最终,许多银行的券变得一文不值,成为废纸。
还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类似于格雷欣法则)。人们急于花掉不断贬值的劣质纸币,而将成色足、价值稳定的金银铸币小心翼翼地窖藏起来。这使得可靠的硬通货从流通领域中消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和不信任感。许多商业活动只能依赖外国货币,甚至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这种金融混乱与失控,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并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更直接为1812年战争的财政困境和1819年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1812年美英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后,联邦政府急需资金。联邦政府试图通过向州立银行借款和发行自己的国库券来支付战争开支。然而,由于缺乏一个强大的、受信任的中央金融机构为其背书,这些票据的市场接受度很低。国库券在实际流通中常常折价严重,这相当于变相增加了政府的实际债务负担。
没有中央银行来承销和发行国债,联邦政府只能依赖于与数量众多、各自为政的州立银行和少数富有的金融家进行繁琐且低效的谈判。一方面,这种分散的融资方式不仅速度缓慢,更因为借款利率极高,使得战争的财政成本变得异常沉重。另一方面,在缺乏中央银行统一货币的情况下,联邦政府使用的货币是价值不一的各州银行券,而各州立银行各自为政、银行券五花八门,这些纸币在跨州流通时价值波动巨大,难以有效调配。
更糟糕的是,由于没有一个拥有全国分支网络的中央银行体系,将资金从财政中心调拨到前线或不同军区变得异常困难、缓慢且成本高昂。资金调度不得不依赖马车队,这不仅效率低下,更面临着延误、盗窃和损坏的巨大风险。史料记载,士兵们常常数月领不到军饷,饥寒交迫,士气低落,甚至发生了部队因欠饷而拒绝执行命令的严重事件。
战争从1812延续至1815年,战争期间的财政混乱,从融资困境、货币贬值到支付体系的瘫痪,以一种无法辩驳的方式教育了当时的政治精英。这成为美国金融观念转变的决定性催化剂。包括曾反对第一合众国银行的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在内的许多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并不仅仅是精英集团的特权工具,更是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有效动员金融资源、维护政府信用、确保战争得以持续下去的战略必需品。
组织结构与主要职能
战争结束后,美国国会于1816年通过了法案,通过詹姆斯·麦迪逊总统签署之后,第二合众国银行正式成立。批准的经营时间与第一合众国银行相同,也是20年。这一机构的诞生,标志着美国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再次尝试通过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中枢,来统一货币、管理国债、稳定信用,并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石。
第二合众国银行资本金3500万美元,是第一合众国银行的3.5倍。股权结构与第一合众国银行相同,20%由联邦政府出资,其余80%由私人及外国投资者持有。在治理架构上,由25名董事管理,其中5名由总统任命(代表政府20%股权席位),其余20名由私人股东选举产生。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平衡政府影响力和私人商业利益,让合众国银行兼顾公共属性和盈利属性。机构设置上,在费城设立总部,并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25家分行(显著大于第一合众国银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金融体系。
![]()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主要职能与第一银行类似。
一是统一与稳定货币。第二合众国银行有权发行自己的银行券(即全国通用的纸币),从而统一全国货币。纸币以金银铸币为支撑,信誉极高,在全国所有分行均可按面值兑换,成为了美国事实上的第一种全国性、稳定可靠的纸币。这有效遏制了各州立银行滥发贬值纸币所导致的货币混乱和通货膨胀,为全国商业提供了稳定的交易媒介。
二是代理国库与政府融资。作为联邦政府的财政代理人,所有联邦税款存入该银行及其分行,政府的各项开支也通过其支付。利用全国分行网络,免费、安全、高效地为政府转移和调拨资金。此外,在税收不济或紧急时期(如经济衰退),为联邦政府提供短期融资,确保国家机器运转。
三是约束与监管州立银行。第二合众国银行通过定期要求州立银行用金银铸币赎回其发行的纸币,来检验后者的偿付能力。如果某州立银行无法兑现,就会拒收该银行的纸币。这种机制迫使州立银行必须保持审慎,维持足够的贵金属储备,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信用过度膨胀,起到了事实上的金融监管作用。
四是管理国债。通过妥善管理政府存款和债务,帮助维持并提升了联邦政府在国内外市场的公共信用。一个信用良好的政府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借款,从而降低国家的融资成本。
五是具有商业银行属性。作为一家公私合营的股份制公司,第二合众国银行也需要为股东盈利。它面向公众和企业,从事吸收存款、发放商业贷款、贴现票据等常规银行业务。
第二合众国银行通过独特的特许职能和全国性网络,成功地统一了货币、稳定了金融、代理了国库并约束了州立银行。然而,对州立银行的监管职能触犯了州权主义者和民粹主义的利益,最终引发了“银行战争”。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灾难性开局
第二合众国银行在1816年成立时被寄予厚望,被视为终结金融混乱、稳定国家信用的救星。然而,在其成立初期,它非但未能扮演好“稳定器”的角色,反而因自身的严重失策,成了引爆美国第一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催化剂。
银行的首任管理层未能理解其作为公共信托机构所肩负的节制责任。相反,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过度宽松甚至鲁莽的信贷政策。一方面,总行对贷款审批不严,大量资金被投放于土地投机等高风险领域;另一方面,它赋予各地分行过大的自主权,而这些分支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也竞相自行扩张信贷规模。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同步信用膨胀,向本已因战后繁荣而过热的美国经济注入了巨量的泡沫信用。这种错误的信贷政策,使得第二合众国银行不仅未能约束州立银行,反而成为了金融投机浪潮的共犯。
当通货膨胀日趋严重,贵金属不断外流,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日渐枯竭时,危机已不可避免。1818年,为求自保,第二合众国银行管理层在仓促间进行了180度大转弯,采取了急剧的信贷紧缩政策,强行收回贷款,要求州立银行用铸币赎回票据。这一猛烈的刹车行为,瞬间抽干了市场的流动性,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根稻草,直接触发了1819年金融恐慌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收缩、普遍的破产潮和创纪录的高失业率,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重创伤。
具有巨大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被设计来防止恐慌的机构,却被公认为制造恐慌的元凶之一。当投机泡沫彻底破裂时,第二合众国银行自身也深陷危机,其持有的土地抵押贷款变得一文不值,许多分支机构濒临破产。这一灾难性的开局,使得第二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声名狼藉,在公众和政治家眼中,它从解决问题的“方案”沦为了制造“问题”的根源,为其后来的政治命运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通过改革走向鼎盛时期
转机出现在1823年,尼古拉斯·比德尔出任银行行长。在他的卓越领导下,第二合众国银行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改革,随后迎来了鼎盛时期。
比德尔深刻认识到,银行信誉的基石在于纸币能够随时兑换为金银铸币。他审慎地控制银行券的发行总量,确保有充足的贵金属储备作为支撑。通过这一政策,他成功地使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纸币成为全国范围内价值稳定、广为接受的交易媒介,从根本上稳定了国家的货币体系。
比德尔充分利用银行遍布全国的25家分行网络,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国内汇兑系统。商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廉价而快速地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资金和结算债务,极大地便利和促进了跨州贸易与商业活动,为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金融基础设施。
比德尔还坚定地执行了银行最关键也最不受欢迎的职能,即约束州立银行。他定期要求各州立银行用铸币赎回其发行的纸币。对于那些储备不足、滥发信贷的银行,就会拒收他们的纸币。这种强有力的市场惩戒手段,迫使州立银行必须保持审慎经营,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整个国家银行体系的纪律与稳定,防止了信用的过度膨胀。
总之,比德尔的改革将第二合众国银行从一个问题机构,转变为一个能够有效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强大金融机构。他证明了一个全国性银行在统一货币、稳定金融和促进商业方面的巨大价值。然而,他成功塑造的这个强大而集中的金融权力中心,也最终激化了与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和州权力量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银行战争”及其自身的毁灭。
“银行战争”与废除歇业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存亡问题,最终引爆了美国宪政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战争,即“银行战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代表行政权力与民粹力量的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与代表国会精英与国家金融权威的银行行长尼古拉斯·比德尔。
杰克逊的立场:民粹主义与州权捍卫者。安德鲁·杰克逊与当年反对第一合众国银行的托马斯·杰斐逊一脉相承,认为宪法并未授权联邦政府建立如此强大的金融机构,即第二合众国银行是违宪的,并且中央银行严重侵犯了各州的权利。他将这家银行视为一个由东北部金融精英控制的、腐败的垄断机构,它损害了普通农民、工人和小商人的利益。他还认为,如此巨大的经济权力必然会腐蚀政治进程,用金钱影响立法,对共和国构成致命威胁。
比德尔作为国家主义与金融稳定的守护者,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银行对于统一货币、稳定信用、约束州立银行滥发纸币至关重要,是现代国家的经济基石。他坚信银行的存续关乎国家的经济秩序,并自信能够通过展示其必要性来赢得政治斗争。
尽管第二银行的特许经营权要到1836年才到期,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比德尔在亨利·克莱等国家共和党人(辉格党前身)的鼓动下,提前四年于1832年向国会提交了续期申请。国会通过了法案,但送至总统办公室后,杰克逊总统毅然行使了否决权。杰克逊的否决咨文是一份充满民粹主义色彩的宣言,他抨击银行是特权阶级压迫普通美国人的工具,捍卫了“小人物”的利益,赢得了农民、劳工等广大民众的狂热支持。
为了彻底摧毁这家银行,杰克逊总体在1833年下令,将联邦政府的存款从第二合众国银行抽出,转存到各州立的“宠儿银行”。这一举动极大地削弱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资金和实力。
由于无法获得续期,第二合众国银行在1836年作为国家银行的历史正式终结,美国再次进入没有中央银行的“自由银行时代”。它后来作为一家普通的州银行在宾夕法尼亚州继续运营了一段时间,最终于1841年破产。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废除,使得美国在接下来的77年里(直到1913年美联储成立)没有中央银行。金融权力分散于数以千计的州立银行,这几十年里监管松懈、货币极其混乱、银行倒闭频发。
安德鲁·杰克逊是废除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助推手。这位以平民出身和军事威望著称的美国第七任总统,自1829年上任伊始便将“尽快还清国债、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作为核心金融政策。他视这家银行为东部金融特权阶层的象征,对其深恶痛绝。为实现这一目标,他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提高关税和大幅削减民用开支来加速财政盈余积累,于1834年创纪录地完全清偿了国债;另一方面则动用总统权力,在1832年否决了银行续约法案。他以生硬的金融手段瓦解了国家银行,被认为是引发美国 1837年金融恐慌及其后持续数年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1845年6月8日,杰克逊总统去世,民间盛传他的墓志铭应刻上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虽然实际上他的墓碑上只有生卒年月。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