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社区的粮油店门口,李阿姨拿着特价大米认真端详着,嘴里还嘀咕:“怎么新出的米又便宜又白,还说是‘泰国香米’?”而邻居王大爷则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条新闻——“人造米大量涌入市场,成本只要几毛钱!”
一时之间,社区小区群里炸开了锅:“人造米到底用的什么原料?真能吃吗?我们平时常吃的大米安全吗?”
![]()
去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曾通报,有不法商贩用劣质大米、淀粉、甚至工业添加剂高温压制成“人造米”,外观以假乱真,还能通过香精等“增香”。相关检测显示,某些人造米每斤成本不足0.8元,却假冒高端大米高价售卖。
这波“人造米潮”到底藏着哪些健康隐患?市面上几种常见的大米,是否也暗藏健康风险?
近年来,“人造米”在短视频平台、网络社群屡见不鲜。有的不法作坊用劣质、霉变的大米磨成粉,再加上明胶、增稠剂乃至廉价淀粉,通过高温揉合、压模塑形,最后喷点“米香精”,摇身一变成“泰国香米”、“珍珠米”。外观看上去比超市里的真米还“好看”:每一粒都雪白、统一、晶莹剔透。
![]()
“但这种米营养价值极低,甚至可能含有非法添加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相关报告指出,部分样品检测到含量超标的明胶、亚硫酸盐。这些对肝脏、肾脏有损害,且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据权威抽检数据显示,人造米每千克仅需0.8~1.2元成本,相比普通优质稻米一米难求,令一些商家动心。哈佛大学2022年隐形食品添加剂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反复摄入人造食品、低质淀粉制品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高出普通人群15%。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造米多流向学校食堂、餐馆、低价团购市场,一些对质量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可能将其当作“营养米”长期食用。
市场上还有哪些大米,也该引起警惕?我们盘点了当下最常见且高风险的4类大米类型,部分“踩雷”率极高。
![]()
第一种:添加香精米
部分“香米”实际上是在普通大米表面喷洒香精。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发现,28%的“进口香米”样本检测到人工米香精。这类香精可能给敏感人群带来过敏反应和肝脏代谢负担,还会掩盖大米本身的新鲜度与品质。
第二种:抛光高度白米
高度抛光白米虽外形漂亮,但营养被大幅“抛光”掉了。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指出,精加工白米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含量比糙米少近70%,长期吃精白米,血糖波动、消化功能障碍、心血管代谢风险更高。
![]()
第三种:人造复合米
这种米看似科技含量高,将劣质大米和淀粉、增稠剂等混合重塑,外观更统一,却往往营养虚假、重金属及添加剂残留风险高。部分产品查出淀粉胶粘剂超标、含铅。专家警告:孕妇、儿童、老人长期摄入,易引发慢性中毒,甚至损伤神经系统。
第四种:低价劣质大米
低价米往往以陈化、霉变、储存环境差的原料冲洗后以低价售卖。调查显示,这类大米黄曲霉素B1、虫蛀、发霉率高达8.3%。黄曲霉素已被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增加肝癌概率。
那么,日常我们应该怎样买米、吃米,才能保障健康?
![]()
首选正规渠道、知名品牌(如商超、品牌电商),拒绝来历不明的散装低价米。
注意查看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正规优质米通常贴有明晰的标签,拒绝信息不全或“产地造假”的产品。
选择新鲜未抛光、少加工的全谷物米,如糙米、胚芽米,保证营养保留。
识别“人造米”方法
外观:真米形态大小、颜色略有差别,而人造米粒粒一致、表面极光滑。
气味:人工香米带刺鼻“米香”,真米则自然清淡。
手感:人造米掰碎后层次模糊,有粉末感,真米则断面较自然。
![]()
健康搭配与饮食习惯建议
每天主食可将30%换成杂粮米、糙米、燕麦、红豆等粗粮。
烹饪时充分浸泡、快火煮熟,可降解部分杂质和农残。
避免摄入过多精白米,建议每人每天精白米摄入不超过150克,其余用薯类、杂粮等替代。
定期更换大米品种、品牌,预防长期摄入某一类潜在风险。
关注家人特别是儿童、老人摄入大米后的消化、过敏、异常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早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