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同窗伴,一生手足情(散文)
作者/王德林
【作家/诗人风采】
![]()
★王德林,1945年11月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在部队服役二十二年,而后在外贸工作十九年,现在退休宅家。现为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牟平区书法家协会会员。日常空闲之余练练书法,并喜欢写点小诗、小文章。
![]()
【作家/诗人作品】
六年同窗伴,一生手足情(散文)
作者/王德林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的心情格外舒畅,闲着无聊,走进书房,无意间透过书架的玻璃门,看到了那本陈旧的相册。我慢慢地打开书架的玻璃门,拿出那本相册,相册里珍藏着我年轻时的一些黑白照片。我一页一页地、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突然一张二吋的小照片浮现在我的眼前。画面里是两个少年的合影,坐着的那个高个子的少年皮肤黝黑,笑容憨厚,他正是我最要好的同窗六年的老同学、知心朋友万寿茂。这张照片,是我们同窗六年,在高中即将毕业时拍照的,距今已经六十个年头了。
![]()
(作者与万寿茂合影)
记得1959年9月,我小学毕业,考入牟平第一中学。报到那天,我怀着忐忑与憧憬踏入牟平一中的校门,青砖铺就的甬道旁,几棵垂杨柳的叶子正绿得发亮。
我走进初中八级一班的教室里,看到的都是陌生面孔的同学。由于都不熟悉,所以同学间很少搭讪,都在默默地等待班主任老师安排座位。
我环视着同学们,视线落在一个高个子的男生身上。那时他已长到将近一米八的样子,在同龄人中间格外惹眼,黝黑的皮肤透着健康的光泽,说话时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一口地道的牟平方言听着格外亲切。几天后,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万寿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能由于我们的性格都属于内向型的,平时话语不多,但朴实、诚实,胸怀坦荡,所以,开学没多长时间,我们就成了比较要好的同学。他心底善良,那份不加修饰的善意,像一缕暖阳照进了我的心底。
万寿茂喜欢整洁,他的书桌永远收拾得整整齐齐,晚自习时总能看到他埋首苦读的身影。他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始终稳居班级前列。他聪明好学,爱好广泛,在初中一年级时,他利用业余时间,组装了一个很好看的矿石收音机,收音效果也不错,这一成果参加了学校的创作展览,并获得了奖励。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逐渐地成为了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的好同学,在生活上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时间很快过去了三年,1962年7月,我们初中毕业了,同时参加了牟平的中考。
放榜那天,我与万寿茂挤在学校的红榜前,寻找自己在录取榜上的名字。当我们同时看到“万寿茂”、“王徳林”两个醒目的名字时,相视一笑,眼里都闪烁着兴奋的、被泪水湿润了的模糊的目光。我们又双双地成为牟平一中的高中同学了。
更巧的是,我倆再次被分到了同一个班——高中七级一班。高中三年,学业压力陡增,我们的友谊却在共同奋斗中愈发深厚。他常说以后想做建筑设计,要给家乡盖最结实的房子,那时的我们还不懂“理想”二字的重量,只知道跟着彼此的脚步往前冲。
1965年的夏天,毕业季的骊歌唱响在牟平一中的校园里。毕业前,我们都在为填报志愿忙碌,万寿茂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学府;为了到同一城市求学,我也毅然决然地填报了复旦大学数学系,这也是我心目中向往的理想大学。
鬼使神差,高考结束后,我怀着从军梦,驱使自己接受了军队院校的招生,被军校提前录取,成为了一名军人,提前走进了军营。而后,万寿茂也如愿以偿地被同济大学录取。
从此,他去了上海,我到了青岛,一南一北,书信成了维系友谊的纽带。万寿茂的信里满是同济校园的趣事:他说城市建设系的图板比课桌还大,他给我讲述了画图的乐趣,他深深地爱上了设计、画图。我则在信中跟他讲军营的生活,讲训练的艰苦,讲对家乡的思念。
![]()
(万寿茂参与设计的虹口大酒店)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我们的书信往来渐渐减少。大学毕业后,我辗转多地服役,万寿茂也分配了工作,但我不知他的去向。这样,我们的联系彻底断了线,就像两颗原本并行的星,暂时消失在了彼此的星空里。这一别,就将近二十年。
1987年我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烟台工作,1988年的一个春日,我在芝罘区的街道上闲逛,突然瞥见前面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那人正站在一家照相馆前欣赏橱窗里的摄影作品,侧脸的轮廓依稀是记忆中的模样。我犹豫着走上前,轻轻喊了一声:“万—寿—茂”,那人转过身,愣了几秒,随即露出了熟悉的笑容:“德林,是你啊!”
时光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皮肤更黑了些,眼角有了细纹,但一米八几的个子依旧挺拔,说话的语气还是那般温和。那天我们在街边聊了很长时间。
原来,他大学毕业后分到了烟台市第二建筑设计院,从普通设计师做到了副院长,参与设计了烟台不少标志性建筑。譬如位于虹口路上的“虹口大酒店”,就出自他的设计。他参入设计的烟台市“华联商厦”获得“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他还多次被评为烟台市芝罘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被评为烟台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他说这些年一直没放弃建筑的设计工作,就像当年在高中时说的那样,要盖结实又美观的房子。得知我转业到烟台,他格外高兴,当即约了下次相聚的时间。
重拾的友谊像陈年的酒,愈发醇厚。我们常约着在烟台的街巷散步,偶尔也会到各自家中坐坐,喝点小酒,叙叙家常。
退休后,他没有闲下来,被一家私企聘为建筑设计顾问,同时拾起了他的爱好——摄影。他背着相机走遍了烟台的山山水水,从芝罘岛的日出到养马岛的晚霞,从老城区的低矮住宅到新市区的摩天大楼,都被他收入镜头。他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摄影能留住它的灵魂。”
他在摄影方面造诣深厚,曾获得烟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开放烟台,最美瞬间”摄影二等奖,并获得建国五十年为烟台摄影事业做出卓著贡献的“荣誉杯”。目前,他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烟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后来,万寿茂又被聘为烟台老年大学的“数码摄影”教师。他站在讲台上,耐心地给老人们讲解光圈、快门的用法以及数码摄影的制作。他对授课很认真,面对反应迟钝的老年人,总是谆谆诱导,深入浅出,让学员们能听懂、记住。他的授课方式深得老年大学领导和学员们的认可。在老年大学授课的几年中,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
![]()
(万寿茂在烟台老年大学教学)
如今,我们都已年过八旬,头发添了不少白发,但每次见面,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牟平一中校园里的两个少年。我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畅谈理想,更多的是聊聊家常,分享最近看的书,经历的事,或是一起翻看老照片。他会给我讲最新的摄影技巧,我会跟他说部队的旧闻,我还会对他夸耀自己的书法水平以及发表了诸多文章。偶尔争论几句,最后总会相视一笑。
前几年,我们约了一部分同班的老同学,特意回了趟牟平一中。我们学校已经搬到了新的校址。老校区除了大门口那栋写有“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的牌楼外,整个校区已作为他用。
突然觉得,我们离开学校这六十年的时光,一切都变了,变得让我们失去了记忆,变得让我们感到了凄凉,变得让我们追思过往,感到有些悲伤。唯有同学间的友谊镌刻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都老了,多一个知己,在自己惆怅的时候有一个倾诉对象,对安度晚年,享受精神生活大有益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有过相聚的欢喜,有过别离的惆怅,有过世事的沧桑。但这份始于1959年的同窗情谊,却始终温暖明亮。
万寿茂,我的老伙计,我的挚爱朋友,感谢时光让我们相遇,更感谢岁月让这份友谊历久弥坚。往后的日子,愿我们还能常相聚,共叙我们曾经的经历,同赏烟台的日出日落,感受烟台日新月异的变化,细数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
以下为万寿茂的部分获奖摄影作品:
![]()
![]()
![]()
![]()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欢迎长期赐稿,再现诗意生活
传统诗、词、曲、赋,现代诗歌
译诗,诗评,诗配画
文学理论
散文,随笔,杂文、小说
来稿请寄:153811241@qq.com
无限精彩,尽在【诗艺国际】平台!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关注,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