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革命和做爱都是激情燃烧。都有一种前彼岸的兴奋,夹杂着荷尔蒙的热度和气味。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保守根基,是最接近这个国度信仰的地方。革命就是要摧毁它。
如同做爱后的不应期,革命后的不应期往往是最空虚的时候。旧的价值已经砸碎,新的世界却如海市蜃楼。
这种替代指向了真正的爱,不是革命式的激情,不是做爱式的浪漫。而是一种代赎,我用命替代你。
![]()
影片一开头就把肾上腺拉满,“French 75”的炸弹专家鲍勃和团体的领袖帕菲迪亚一起突袭移民禁闭营。
移民禁闭营?
这听上去像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不知导演是不是故意讽刺特朗普的驱除移民政策。
其实,影片的时代背景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余波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那时,经济崩溃与普遍焦虑,政府监管失灵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灾难,无数普通人失去工作、住房和积蓄。社会弥漫着对现有体制的深刻不信任感和愤怒情绪。
金融危机加剧了政治上的左右对立。一方面,政府动用巨额公款救助大银行,引发了民众,尤其是左翼和自由派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劫贫济富;另一方面,这也在右翼中催生了白人优先、反全球化的浪潮,就是你们这帮黑鬼,变性人破坏了美国传统。
![]()
而影片开头,导演的设计又像回到了60年代:炸弹专家鲍勃和团体的领袖帕菲迪亚,一边解放移民,一边做爱。
六十年代时,反战的人群、黑人要求平权的人群,学生、嬉皮士,纷纷走上街头,他们要告别旧的传统,创造新的价值。一开始以反对越战为导火索,他们发现过去的价值何其荒唐。你们政府告诉我们,打越南是正义对邪恶,是自由世界对毒菜政权。但我们看到你们的炮火,用我们纳税人买的炮火,在屠杀平民,屠杀孩子。
你们让我们谨守基督教的价值,婚姻神圣。但我们看到了宗教的虚伪,我们要大声对你们说“我!不!相!信!”
世界没有唯一的价值,西方没权利那么傲慢,每个宗教、文明和人种都有价值。如果一定要提炼出普世的价值,那就是爱!
每个宗教,每个文明,都讲爱。每个宗教,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束缚。我们不要具体的宗教牢笼,文明桎梏,我们只要它们的精华:爱。
用爱可以解开所有的锁链。
谁说做爱一定要在婚姻内?婚姻就是人发明出来的枷锁,现在我们发明激情澎拜的方式,来做爱。
所以他们提出:“不要战争,要做爱”。
这部电影用革命和性爱进行一种蒙太奇式的嵌合。连组织的名字都叫革命“French 75”。
战争、革命和做爱都是激情燃烧。都有一种前彼岸的兴奋,夹杂着荷尔蒙的热度和气味。
不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地区的革命组织,首先要变的就是性资源。比如洪秀全太平天国规定,组织内不准有家庭,除了天王洪秀全可以睡所有的女人。其他士兵都要过着一种禁欲的生活。
这当然有利于战斗力。性能量无处发泄,就可以集中起来用以暴力杀人。
还有些革命组织,比如敏感词和敏感词,率先改变的是婚姻法,重新分配性资源。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保守根基,是最接近这个国度信仰的地方。
中国传统的宗祠,乡社都有供奉的神,西方的教会也是以社区,牧区来划分。
革命就是要把原来的神拆除,最彻底的革命,拆除的越彻底。敢叫日月换新颜。
当然就要改变这些偶像,信仰存在的最坚实之土壤——家庭。
因此,不管哪里,革命后,家庭组织的变化都很大。
《一战再战》里,六十年代的美国,也是家庭组织分崩离析,性泛滥的时代。
六十年代的美国,政府和保守的右派要战争,去捍卫他们的利益和价值。虽然战争过程很多却在背离初衷。
左派想要革命,摆脱传统价值,拥抱新的价值,以爱的名义。
最直观的表达爱,莫非身体的合一,做爱,滥交也随之而来。
![]()
这部电影的反派洛克乔,在价值上是保守传统的右翼,但又有明显的性压抑和病态。
面对差点要了他命的帕菲迪亚,却有一种痴狂的迷恋,这种迷恋可能根植于被虐倾向。是性变态的一种。
长期的道德主义,容易让人自命清高,自命清高的同义词叫性压抑。
这暗讽了美国右翼的传统价值,那种对有色人种,变性者同性恋等的不宽容。导致的心态扭曲。
这样的扭曲也扭曲着另一端:左派的反传统。
你们反移民,我们偏要保护移民。
你们反同性恋,要我们像你们那样规规矩矩的变态,那我们偏要同性恋、性解放,滥交给你们看。
我们是真实的,你们是扭曲的。
而当真实的反叛发生后,家庭与信仰被解构,价值虚空的结果就是精神空虚。
电影里,当帕菲迪亚生下女儿后,生活平静下来,也平淡下来。没有了革命的激情,生活的繁琐一拥而上。
帕菲迪亚说“以前我们革命对付的是别人,现在我们对付的是自己。”
如同做爱后的不应期,革命后的不应期往往是最空虚的时候。旧的价值已经砸碎,新的世界却如海市蜃楼。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和欧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的吸大麻吗啡,就成了一种必然。
这是美国和欧洲的过去,但从现在看来,也可能是西方的未来。
![]()
电影到了后面,帕菲迪亚的女儿薇拉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不是一直抚养自己的鲍勃,而是大反派洛克乔。
原来,洛克乔抓住了帕菲迪亚的一个把柄,在要挟下,和她发生了关系。
这个极端右派和极端左派生下的后代,带着强烈的反讽和寓意。
左派叛变传统的革命和右派在传统中自义扭曲的变态是如影随形,一体两面。
然后,帕菲迪亚几乎就从电影里消失。
薇拉从小在反叛组织“French 75”中长大。
这个“French 75”的总部居然隐藏在天主教的修道院里。为了防止极端右翼的破坏。
天主教基督教往往和保守派右翼联系上,在电影里,却成了左派的城堡。
这也是一重反讽。左派就像圣经里悔改的小儿子被父亲拥抱,大儿子却大发醋意。
大儿子就好比性压抑的右派,我都这么压抑的服从父亲的命令了,为何左派浪子活得那么好。
没有在父亲的恩典里感受到爱的大儿子,就会在道德律条里嫉妒丛生,扭曲变形。
电影音乐用了基督教的圣诗《荣耀归于新生王》
这部电影的音乐密集,大多是美国民谣,左派的,右派的。
而《荣耀归于新生王》似乎是一种隐喻,只有十字架,新生王,才能弥合所有的伤痕。
左派的激情和做爱不能,右派的传统和道德也不能。
只有对道德主义的悔改,对自由放任的救赎才能够。
这两者正是十字架的形状。
而极左和极右的后代薇拉也被极右追杀。
此时电影的主题换成了鲍勃与情感上,生命上,而非血缘上的女儿,薇拉之间的戏。
当他看到青春期的女儿如同青春期的自己跟伙伴们出去疯的时候“以前哪里都有自由,现在哪里都不自由”。
我感觉导演是想起了鲍勃·迪伦的那句名言“哪里都有约束,就算是天上的鸟,也有天空的束缚。”
连男主角鲍勃这个名字,也来自鲍勃·迪伦。这个曾经自由主义的左派,后来在向保守回归,或者在自由和保守间辗转反侧。
男主角鲍勃此时的心全在家庭上,或者是全在女儿薇拉上。并怀念着帕菲迪亚。
鲍勃与绑架自己女儿的洛克乔之间的矛盾成了全片的主线。
此时,洛克乔还不知道自己是薇拉生理上的爸爸。
而薇拉早就在反叛组织中听说了,自己的母亲是叛徒,她背叛了组织,远走他乡。
在矛盾中的薇拉,与洛克乔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
她要找出答案。
鲍勃救女时,电影音乐用了冷爵士乐。
一般这种英雄情节都会是宏大的音乐,浓烈的情感。但用冷爵士,消解了这种高大神圣的感觉。
整个影片的情感真挚而不煽情,由此可见一斑。
救得女儿后,父女相拥。父亲鲍勃把帕菲迪亚的信给了薇拉看。
薇拉终于知道妈妈帕菲迪亚是不得已做了叛徒。
而母亲一直爱着自己。
在这样的爱里,一家人在灵魂上得以团聚。
这种爱是一种替代。父亲鲍勃准备替女儿去死。
这种替代指向了真正的爱,不是革命式的激情,不是做爱式的浪漫。
而是一种代赎,我用命替代你。
就像十字架上的那位,挽回祭就是替代左右等各种人群的罪去死。
![]()

欢迎转发本文给你关心的他/她
传递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