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潮涌,艺韵流芳。
当幕布缓缓拉开,灵动的舞姿伴着悠扬的旋律,将大观园的繁华盛景、儿女情长娓娓道来,让现场观众沉浸式踏入“红楼梦境”……近日,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上演。门票开票不到两分钟,全部售罄,其中约三成观众为外地人。
近段时间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川渝两地如火如荼举行。其中,在重庆上演了23部文华奖参评剧目、4台参评节目组合,共演出54场,吸引观众近5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93%。
借助艺术节的东风,重庆推出10条特色旅游线路,且56家旅游景区推出了门票优惠,让“跟着演出去旅游”成为新潮流。
“演出+旅游”,是文旅融合的硕果。从经典之作“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到市场新宠《赳赳大秦》《奇幻聊斋》,再到各地火爆的音乐会、演唱会……随着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市场在不断实践中得以证明,“跟着演出去旅游”中的演出已不仅是旅途中的“小食”,还可以成为可口的“正餐”。
那么,如何将演出的“流量”转变为旅游的“留量”,进一步释放出澎湃的消费活力呢?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做了调查。
“跟着演出去旅游”成为新潮流
舞姿绘红楼,经典新解观众点赞。
作为近年来舞剧市场的“顶流之作”,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巧妙串联起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该剧创新采用章回体形式,分为“入府”“幻境”“省亲”“花葬”等12个独立又连贯的舞段,让复杂的红楼故事在舞台上清晰呈现。
![]()
▲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出场景。出品方供图
不同于传统改编,这部舞剧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当代价值观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剧中,既精准还原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段落,又创造性加入“金陵十二钗合体”等全新场面,构建出兼具传统韵味与当代审美的舞剧语汇,让年轻观众也能轻松共情。
“朋友极力推荐我来看这部舞剧,刚好我还有年假,就从西安直接飞了过来。”“戏迷”刘希称,“看完这部剧,可以说完全达到了朋友给我的预期——极致之美,直击心灵;帧帧如画,幕幕动人。”
![]()
▲《俗世奇人》剧照。受访者供图
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还大有人在。10月18日,话剧《俗世奇人》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来自北京的孟晓熙拖着行李箱就奔赴剧场。“这部剧刻画了一群在时代洪流中奋力生活的市井小人物,歌颂了‘民生在勤’的实干精神,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乐观、坚韧、不屈不挠的精气神。这种对普通人的礼赞,具有跨越时空的共鸣力量。更重要的是,我是刘敏涛、徐松子的忠实粉丝。”她说。
重庆多家剧院的相关负责人也介绍,在本届中国艺术节的文华奖参评剧(节)目演出中,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其中市外观众人数占比较大,约占30%,以18岁—40岁的女性群体为主。
多措并举,重庆将“流量”变“留量”
“不看《重庆·1949》,枉来重庆。”在歌乐山脚下的重庆1949大剧院,《重庆·1949》上演多年,已然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
![]()
▲2024年12月22日,重庆1949大剧院,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度登台,1500名观众共同见证了这部作品的焕新亮相。记者 齐岚森 摄
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吉娜就是专门为此而来的。
“枪声就像在耳边擦过,炮弹几乎震翻座椅,旋转舞台让演员的微表情清晰可见……太震撼了,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称,自己的中文是“半吊子”,起初还担心看不懂,走进剧院后才发现,标识系统、宣传海报等上面均有英语文本,可以满足她“丝滑”观剧。
近年来,类似《重庆·1949》的旅游演艺项目,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演出+旅游”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双双提升,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创新,成为文旅融合的硕果。
重庆1949大剧院相关负责人冯宁称,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演出+旅游”项目为丰富游客选择、拉动夜间消费、传播地方文化提供了多元渠道。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愿意为“演出+旅游”项目买单,甚至不惜“跟着演出去旅行”“为一部剧打卡一个景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文旅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注重精神满足,演出活动本身就可以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载体。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2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6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其他收入216.75亿元。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仍保持在60%以上,除了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过2000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全国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2.9万场,其中“观赛+旅游”“参赛+旅游”类项目占比达43%,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一系列数据印证了将演出活动资源与旅行链路打通,对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明显。
为此,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重庆四面山、金佛山、黑山谷、三峡之巅、大足石刻等56家热门旅游景区,推出了凭十四艺节观演门票或相关凭证(嘉宾证、演职人员证、演员证),可享五折以上门票优惠的福利政策。
同时,重庆精心推出了10条特色旅游线路,包括“两江艺境·都市人文线”,供游客穿梭于美术馆、剧院间,感受都市艺术脉搏;“艺术聚落·创意新潮线”,供游客在创意街区与博物馆中邂逅新潮艺术;“光影潮玩·赛博都会线”,供游客于潮流之地体验赛博朋克的魅力。此外,还有“红色印记·烽火记忆线”“武陵奇峡·生态秘境线”“巴蜀遗珍·非遗古城线”“诗画三峡·文化寻踪线”“乌江画廊·地质奇境线”“温泉养心·山水疗愈线”“巴蜀走廊·艺术联动线”等线路,进一步激发了“跟着演出去旅游”的活力。
释放动能,需要处理好创作与市场的关系
“演出+旅游”如何延续热度?旅游目的地怎样接住“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流量?如何以“演出+旅游”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这些问题不仅是旅游界关心的话题,也是文艺界需要破题的问题。
“当前,‘演出+旅游’的赛道,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其拉动的效应正在持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文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
不过,在他看来,要真正实现“跟着去旅行”,首先要打造演出品牌,纵观国内外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演出本身必须足够出圈,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吸引力。与此同时,演出所在地,要想成为旅游目的地,还要以游客为中心,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对于演出精彩程度和服务质量的双重需求,“观演+旅游”才有可能持续吸引游客。
此外,把演出流量转化为旅游增量,演出上要打造“喜闻乐见”的品牌,时间上要激活淡季流量,空间上要串联城市地标,产品上要延长消费链条。
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也表示,以游客为主的观演群体对演出项目有些共同的诉求,比如观演时间不宜过长;更偏好轻松、直观的内容等。这就要求演出本身要尊重艺术规律,要有好剧本、好演员,并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同时要兼顾艺术性和通俗性,让“深者看了不浅,浅者看了不深”。
此外,旅游目的地还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扩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支持“演出+旅游”融合业态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市场环境等。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我市印发了《重庆市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促进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
具体举措包括,实施美术“添彩”、舞台艺术“渝韵”攀峰登顶计划,统筹推进各门类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落实《重庆市大型营业性演出奖补实施细则》,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发展;加大电子竞技、手工创意等室内文化娱乐产品供给等,增加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廖雪梅
审核: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