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马志勇:在手术台与患者间践行医者初心

0
分享至

当 93 岁的新密老太太攥着马志勇的手,用颤巍巍的声音反复说 “你救了我一命” 时,这位从乡村走出的医生眼眶湿润了。从河南医科大学的青涩学子,到空军郑州医院普外科的 “定海神针”,再到如今专攻结直肠癌的专科专家,马志勇的从医路走了 24 年。这 24 年里,他的双手既握过冰冷的手术刀,也焐热过患者焦虑的掌心;他的眼睛既紧盯过手术台的细微血管,也盛满过患者期盼的目光。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让 “马医生” 成为无数患者口中的 “定心丸”;他不追求名利光环,却用一台台高难度手术、一次次温暖守护,在医学世家的传承里续写着医者仁心。他用一生践行着最朴素的誓言:做能为患者解难题、暖人心的好医生。



世家根脉育初心

马志勇的医者初心,藏在新密市白寨镇马寨村的烟火气里。爷爷马长义是他最早的 “医学启蒙老师”—— 这位曾是密县第一个会用青霉素的中医。早年爷爷专程赴北京求学,把西医的先进技术带回乡村,在自家小院里摆起诊室,用中西医结合的法子为乡邻治病。马志勇记得,小时候爷爷的诊室永远挤满人,有抱着孩子来治感冒的,有拄着拐杖来瞧腿痛的,爷爷总是一边号脉一边拉家常,药方子上的字写得工工整整,最后还不忘叮嘱 “煎药要文火慢熬”。

父亲马中朝跟着爷爷学了一辈子医,后来成了村里的乡村医生。马志勇的童年记忆里,父亲的药箱永远是满的,半夜被敲门声叫醒是常事。有一年冬天,邻村一位老人突发腹痛,大雪封了路,父亲背着药箱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三里地,回来时眉毛和胡子都结了冰,却笑着说 “人没事就好”。“那时候不懂什么是责任,只觉得父亲很厉害,能让痛苦的人露出笑脸。” 马志勇说,看着爷爷和父亲为乡邻奔波的身影,他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做这样的人。

家族的迁徙史里,藏着更坚韧的医者底色。他们的老家本是 “水井花园口”,当年花园口决堤的洪水、日本侵华的战火,把祖辈逼上逃荒路,最后在新密落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行医成了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 走到哪,药箱就背到哪,遇到需要帮忙的人,从不推辞。爷爷常对父亲说:“医者要带温度,患者把命交给你,不能辜负。” 这句话,马志勇听父亲念叨了无数次,后来成了他从医路上的 “指南针”。



1994 年,马志勇考上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把爷爷留下的一本泛黄医书递给了他。书页上满是爷爷的批注,有的地方还沾着药渍,父亲说:“这书爷爷用了一辈子,现在传给你,好好学,将来做个踏实医生。” 大学五年,马志勇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解剖图他画了一遍又一遍,病理知识他背了一遍又一遍。他知道,只有把基础打牢,将来站在手术台上,才能对得起患者的生命托付。

临床温情显担当

在马志勇的从医经历里,最动人的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手术台前后的细碎温情 —— 是为年轻患者保住尊严的坚持,是给高龄老人一线生机的勇气,是对熟人健康的牵挂,这些故事拼凑出他 “以患者为中心” 的医者模样。

15 年前,他遇到一位河南移动公司的领导,确诊为胰头癌。胰头癌被称为 “癌王”,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患者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被劝 “做好心理准备”。家属是新闻媒体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马志勇,红着眼眶说 “只要能让他少遭点罪,我们就感激不尽”。马志勇没有推脱,他带着团队反复研究 CT 影像,一点点梳理手术方案:先切除肿瘤,再做消化道重建,术后用靶向药控制病情,同时做好临终关怀。

手术做了整整 6 个小时,马志勇站在手术台旁,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 胰头周围血管密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时,他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术后患者出现感染发烧,马志勇每天守在病房,凌晨两三点还会去查看体温,调整抗生素用量。有一次患者疼得睡不着,马志勇坐在床边陪他聊天,从治疗方案说到家庭琐事,直到患者慢慢放松睡着。虽然最终没能留住患者,但患者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 “谢谢你,让我走得安心”。家属后来联系《都市报道》,想好好宣传他,可部队医院不允许过度张扬,报道只播了三天就停了。“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出名,只是觉得患者信任我,我就得扛住这份托付。” 马志勇说,直到现在,他还留着患者家属送的那本相册,里面是患者治疗期间的照片,每张背后都写着 “感谢”。



2022 年,一位 30 多岁的周口小伙找到他,确诊直肠癌后,多家医院都建议做造瘘手术 —— 在腹部开个口,戴粪袋生活。“我还没结婚,戴个粪袋怎么见人?将来怎么过日子?” 小伙说着就红了眼。马志勇看着他年轻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反复查看肠镜报告和影像资料,发现肿瘤位置虽然低,但只要操作精准,有保肛的可能。他和团队讨论了整整三天,模拟了十几次手术流程,最后决定做超低位保肛手术。

手术那天,马志勇提前两小时到手术室,再次确认手术器械和方案。他握着腹腔镜的手稳得像定海神针,在狭小的盆腔里一点点分离组织,避开神经和血管,生怕影响术后功能。5 个小时后,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小伙的家人激动得哭了。术后复查时,小伙特意带来喜糖:“马医生,我要结婚了,这喜糖您一定要吃。” 看着小伙眼里的光,马志勇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 他保住的不只是一个器官,更是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最让他难忘的,是 93 岁的新密老太太。老太太便血不止,县医院检查后说是直肠癌,医生摇着头说 “这么大岁数,手术风险太高,回家吧”。子女不甘心,打听着找到马志勇,老太太拉着他的手说 “我宁愿死,也不做造瘘,那样太埋汰了”。马志勇心里犯了难:93 岁的老人,心肺功能弱,手术中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可要是不做手术,肿瘤会慢慢梗阻,最后还是痛苦。他带着老太太做了全面检查,发现老人虽然年龄大,但血压、血糖都还算稳定,又和麻醉科、心内科专家反复会诊,最后决定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 机器人的视觉能放大 10 倍,机械臂灵活,能减少创伤。



手术那天,手术室里鸦雀无声,马志勇盯着控制台屏幕,手指精准操作机械臂。4 个小时后,肿瘤成功切除,消化道重建完成。术后第三天,老太太就能下床走路,看着她慢慢喝小米粥的样子,子女红着眼眶说 “马医生,您是我们家的恩人”。现在老太太每次复查,都会让子女带些自家种的蔬菜,拉着马志勇说 “我现在能自己做饭,还能给孙子缝袜子呢”。

职业亮色映初心

马志勇从不张扬,办公室里没有挂满墙的奖状,只有患者送的几面锦旗,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 “亮点” 藏在每一次诊疗里 —— 是敢啃硬骨头的技术底气,是不推诿的责任担当,是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初心。

他的技术全面得让人佩服。在空军郑州医院的 22 年里,他从甲状腺、乳腺手术做起,慢慢攻克胃肠、肝胆、血管领域,最后能独立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这台手术要切除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再重建消化道,光是缝合就有十几道工序,一般医生不敢轻易尝试,他却做得又快又好。2010 年,他发现腹腔大血管处理是手术 “拦路虎”,主动申请去北京宣武医院进修血管外科。在北京的一年里,他每天泡在手术室,跟着专家学习血管吻合、栓塞治疗,有时候为了观摩一台复杂手术,能站 8 个小时不挪脚。回来后,他用学到的技术解决了多例血管损伤难题,有一次一台肝癌手术中,患者血管突然破裂出血,他沉着冷静地进行吻合,最后成功止血,连麻醉医生都夸 “马医生这手艺,真靠谱”。



他还特别敢 “冒险”—— 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基于对患者的负责和对技术的自信。县医院放弃的 93 岁老人、多家医院拒绝的年轻保肛患者,别人不敢接的病例,他却愿意花时间研究方案,因为他知道,这些患者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期盼。有一次,一位肝硬化患者需要做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差,手术中容易出血,很多医生都劝家属放弃。马志勇却带着团队反复评估,制定了 “先栓塞肿瘤血管,再手术切除” 的方案,最后手术成功,患者术后存活了 5 年多。“医生不能怕风险,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该为患者争取。” 这是他常说的话。

他的低调里藏着最朴素的担当。在空军医院工作时,他每天管 14 个病人,手写病历能写好几本,常常忙到深夜。带教老师程远峰看中他肯吃苦、爱钻研,入职不到两年就放手让他独立做手术。有一次,一台胃肠手术中患者突然血压下降,程远峰让他负责止血,自己处理其他问题,最后手术成功。程远峰后来对他说 “你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能成大事”。2019 年他晋升副高职称,有人劝他 “该歇歇了”,他却依然每天泡在科室,遇到疑难病例还会主动组织会诊。2021 年调到新单位后,他专注结直肠癌手术,一年做 100-200 例,每台手术前都会反复研究方案,术后还会跟着查房,直到患者出院。

他对患者的细心,更是让人温暖。回民战友开斋节时,他看出对方面色蜡黄、眼睑苍白,虽然战友说 “能吃能喝没事”,他却坚持让对方体检,还联系战友儿子督促检查,最后查出早期结肠癌,及时手术治愈。有患者担心手术风险不敢签字,他会坐在床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方案,还拿出类似患者的康复案例;有患者术后吃不下饭,他会叮嘱食堂做清淡的流食,还亲自去病房看着患者吃下。“马医生不像医生,更像家里人。” 这是患者对他最多的评价。

传奇底色铸匠心

马志勇从不是刻意追求 “传奇” 的人,可他的经历里,藏着超越普通医生的稀缺价值 —— 是基层出身却突破技术天花板的韧性,是用职业敏感挽救生命的温暖,是在改制浪潮中坚守临床的定力,这些特质让他成为患者口中 “不一样的医生”。

他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种 “传奇”。农村出身,没有背景,靠着 “白天做手术、晚上写病历” 的苦熬,从手写病历的新人,成长为能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开展血管介入的专家。在空军医院的 22 年里,他经历了医院从部队管理到融通托管的改制,很多同事选择离开,他却始终守在临床一线。有人问他 “为什么不换个轻松的岗位”,他说 “我离不开手术台,更离不开患者”。他先后去北京、福建、广州等地进修,每次都带着临床难题去,带着解决方案回,慢慢从 “大普外” 医生转型为专科专家,2019 年晋升副高职称时,评审专家评价他 “技术全面,临床经验丰富,是难得的实用型人才”。



他用职业敏感挽救熟人生命的故事,更像一段温暖的 “传奇”。2015年开斋节,他在老家遇到回民好友,对方说 “最近有点累,歇两天就好”,可他看着战友面色蜡黄、眼睑苍白,心里咯噔一下 —— 这是典型的贫血症状,很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他反复劝战友去体检,战友却觉得 “能吃能喝没必要”。他放心不下,偷偷联系战友儿子:“你爸情况不对劲,一定要带他去做胃肠镜。” 好友儿子听了他的话,强行带父亲去检查,最后确诊早期结肠癌,及时手术治愈。现在战友每次见到他,都会说 “要不是你,我这条命早就没了”。这种 “不忽视身边人健康” 的敏感,超越了普通医生 “只在诊室负责” 的边界,成了他职业生涯里最温暖的注脚。

他在高龄手术领域的突破,更是打破了 “常规认知”。93 岁老人的保肛手术,县医院认为 “不可能成功”,可他却用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实现了 “术后自理”;很多人觉得 “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太高,不如保守治疗”,他却认为 “只要患者有意愿,身体条件允许,就该给他们争取机会”。这台手术后来成了当地医疗圈的 “案例”,有同行向他请教经验,他毫无保留地分享:“关键是要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用好先进技术,同时做好术后护理。”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高龄不是手术的 “绝对禁忌”,只要医生有技术、有担当,就能为老人争取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他的 “传奇”,还在于对医学纯粹的热爱。从医 24 年,他从没有过 “职业倦怠”,每次上手术台都像第一次那样认真,每次遇到疑难病例都像遇到新挑战那样兴奋。他不追求论文数量,却把临床经验总结成笔记,厚厚的几本笔记里,记满了手术要点、患者情况;他不喜欢参加应酬,却愿意花时间和患者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我就是个普通医生,只想把手术做好,把患者治好。” 这份纯粹,在当下的医疗环境里,显得格外珍贵。

初心如磐薪火传

从新密乡村的医学世家,到如今的结直肠癌专科专家,马志勇的从医路,是一部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他继承了爷爷 “医者带温度” 的叮嘱,延续了父亲 “为乡邻奔波” 的责任,用 24 年的临床实践,诠释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



现在的马志勇,依然每天穿梭在病房和手术室之间。早上七点不到就到科室查房,上午上手术台,下午要么看门诊,要么和年轻医生讨论病例,晚上还会翻看医学文献。有人问他 “累不累”,他笑着说 “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就不觉得累了”。他的办公室里,放着爷爷留下的旧医书,书页上的批注早已模糊,却依然是他心中最珍贵的 “宝藏”—— 那里面藏着家族的医者传承,也藏着他从未改变的初心。

未来的日子里,马志勇还会遇到更多患者,完成更多手术,续写更多温暖的故事。而他的初心,会像爷爷传给他的医书一样,在岁月里沉淀,在传承中闪光,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手术台与患者之间,用医术解除痛苦,用爱心传递温暖,践行那份沉甸甸的医者初心。(阎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上海地铁“霸腿”老人身份曝光!有网友自称是邻居,爆料更多内幕

上海地铁“霸腿”老人身份曝光!有网友自称是邻居,爆料更多内幕

不写散文诗
2025-11-06 00:01:13
德国默茨政府食言了,德国确认不会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

德国默茨政府食言了,德国确认不会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

山河路口
2025-11-04 23:06:00
“夜蒲女神”连诗雅日本疯狂购物!吓亲老公陈家乐

“夜蒲女神”连诗雅日本疯狂购物!吓亲老公陈家乐

粤睇先生
2025-11-06 01:31:53
贪了10亿后,陈布雷要求严惩孔祥熙,蒋介石:不要声张,不要调查

贪了10亿后,陈布雷要求严惩孔祥熙,蒋介石:不要声张,不要调查

史笔似尘钩
2025-10-17 21:17:57
他俩官宣结婚,朋友圈都炸了!!!

他俩官宣结婚,朋友圈都炸了!!!

美芽
2025-11-05 19:01:55
武松断臂出家后,梁山无一人看望,唯独曾最瞧不上他的人还记得他

武松断臂出家后,梁山无一人看望,唯独曾最瞧不上他的人还记得他

鹤羽说个事
2025-10-30 15:56:40
从大队书记到中央委员,他曾任重庆市委书记,后降县委书记

从大队书记到中央委员,他曾任重庆市委书记,后降县委书记

林子说事
2025-11-03 05:22:40
皇马的右路,阿隆索的阿喀琉斯之踵

皇马的右路,阿隆索的阿喀琉斯之踵

生活新鲜市
2025-11-06 01:13:20
外媒给《塞尔达无双》4分:M站最低分 唯一媒体差评

外媒给《塞尔达无双》4分:M站最低分 唯一媒体差评

游民星空
2025-11-05 15:10:12
回顾探花大神:害人害己,多位女主被亲戚认出当场“社死”

回顾探花大神:害人害己,多位女主被亲戚认出当场“社死”

就一点
2025-10-09 12:19:42
遭中国一票否决,朱拉尼找特朗普求助,美国出手也没办法

遭中国一票否决,朱拉尼找特朗普求助,美国出手也没办法

暮光视界
2025-11-05 22:46:17
爷爷分征地款,大姑100万,二姑80万,三姑60万,唯独我家没有

爷爷分征地款,大姑100万,二姑80万,三姑60万,唯独我家没有

农村情感故事
2025-10-26 08:07:28
美军再度遭遇耻辱时刻:中国海军6艘战舰包围,815舰插入南海演习

美军再度遭遇耻辱时刻:中国海军6艘战舰包围,815舰插入南海演习

松林看世界
2025-11-03 07:08:25
西海岸祝福邵佳一:俱乐部主教练荣升国足主帅,这是我们的荣幸

西海岸祝福邵佳一:俱乐部主教练荣升国足主帅,这是我们的荣幸

懂球帝
2025-11-05 19:38:21
被包围了?台湾尚未统一,中国海军被美日韩封锁围堵,怎么破局?

被包围了?台湾尚未统一,中国海军被美日韩封锁围堵,怎么破局?

温辞韫
2025-10-28 17:38:31
同学聚会,班长让每人交800,我找借口没去,第二天有人找上门

同学聚会,班长让每人交800,我找借口没去,第二天有人找上门

船长与船1
2025-11-05 09:03:14
翁帆与张国立

翁帆与张国立

蕾爸退休日记
2025-10-30 13:04:50
蒯纪闻梅开二度救主,上海U20全运队惊险杀进八强,81岁老帅徐根宝不服输

蒯纪闻梅开二度救主,上海U20全运队惊险杀进八强,81岁老帅徐根宝不服输

上观新闻
2025-11-05 18:19:11
白所成老泪纵横,明珍珍被判死刑,他知道自己也跑不了的

白所成老泪纵横,明珍珍被判死刑,他知道自己也跑不了的

柏林观察
2025-10-08 11:14:00
她因生不出儿子被软禁16年,31岁再嫁19岁小鲜肉,连生5个儿子!

她因生不出儿子被软禁16年,31岁再嫁19岁小鲜肉,连生5个儿子!

百态人间
2025-10-16 15:38:43
2025-11-06 02:39:00
话医
话医
漫话医者初心,传播人文情怀。
522文章数 1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港星林尚武突发心脏病去世

财经要闻

事关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办发声

科技要闻

大转弯!特朗普再提名马斯克盟友任NASA局长

汽车要闻

智己LS9入局"9系"混战 全尺寸SUV市场迎来新变量

态度原创

本地
旅游
房产
家居
教育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旅游要闻

震撼来袭!1.5万㎡硫华菊映广州塔,秋日画卷仅剩10天!

房产要闻

最新!海南楼市10月热销榜单出炉!

家居要闻

别样府院 畅享诗意生活

教育要闻

最新:2026年南京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曝光!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