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见家长时形象好一点"——36岁的李江带着这个朴素愿望走上手术台时,不会想到这场减肥手术将终结他268斤的生命。10月5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宣告他因呼吸衰竭死亡,从手术到离世仅72小时。家属质疑术前评估草率、术后监护缺失、抢救延误三重过错,院方则坚持"依尸检担责"。这场悲剧撕开了减重手术风险认知的裂痕。
![]()
image
一场减肥手术引发的生死争议
9月30日,体重134公斤的李江以"代谢综合征"入院,病历记载其患有高血压1级、高血脂及睡眠呼吸暂停。10月2日完成2小时10分钟的胃切除手术后,他先后经历ICU呼吸性酸中毒、普通病房突发呼吸暂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指出三大疑点:未充分评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手术禁忌、术后24小时即转出ICU违反指南、发病15分钟后才下达病危通知。这些质疑直指医疗行为的合规性边界。
术前评估:合规表象下的风险盲区
虽然李江BMI44.2符合手术指征,但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构成潜在禁忌。根据《中国减重代谢外科指南》,此类患者需严格评估气道管理风险。更关键的是知情同意环节——为婚恋需求选择手术的李江,是否真正理解0.3%的死亡率意味着什么?土耳其曾发生类似案例,患者因未被告知胃漏风险而胜诉,这提醒医方需用通俗语言解释"呼吸衰竭"等专业术语背后的致命性。
术后管理:从呼吸酸中毒到死亡的34小时
术后23小时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时,医院仅采用无创呼吸机处理,24小时后即转入普通病房。而指南要求至少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对于合并呼吸暂停患者更需延长观察。4日6:40发病到6:55下达病危通知的15分钟里,是否存在抢救延迟?对比大连肺栓塞案例中"黄金4分钟"的抢救标准,这需要专业鉴定。另据《民法典》第1222条,若病历未完整记录病情变化,医院可能面临举证责任倒置。
责任界定:尸检报告与法律裁量
尸检将成为责任划分的关键。大连某案例中,尸检推翻院方"肺栓塞"的死因认定,最终确认手术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涉事医院"依结果担责"的回应具有程序正当性,但参考长沙泰和医院因57例纠纷被判定违规的教训,程序合规不等于实质无过错。按河南赔偿标准,死亡赔偿金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约84.8万),但金钱无法衡量生命价值。
行业镜鉴:减肥手术不是美容捷径
广州19岁少年小伟的案例同样触目惊心——术后并发症导致肾衰竭死亡,院方却称"可预测但无法防范"。部分机构将减重手术包装为"92.6%治愈率"的美容项目,忽视胃漏、脓毒症等致命风险。卫健部门需加强代谢手术资质审查,公众更应明确:只有BMI≥32.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才考虑手术,科学饮食与运动仍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方案。
这场悲剧警示我们:当医疗行为遇上容貌焦虑,理性评估永远比速成更重要。目前家属已启动法律程序,而每个考虑减重手术的人都该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那把手术刀划开的风险?生命没有退格键,健康管理需要更清醒的认知与更严格的监管同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