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9日,前主席朱立伦带着所有核心干部拍了一张“全员毕业照”,四天后,他带着211人集体辞职,把一堆辞呈堆在了新主席郑丽文的桌上。
与此同时,想来大陆的郑丽文也收到大陆回复。
朱立伦为何此时带领核心干部辞职?大陆又是如何回应郑丽文的?
![]()
一张毕业照与211封辞职信
10月29日的国民党中常会,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告别仪式,朱立伦主席最后一次主持会议,却没谈政绩,而是带着所有人拍了一张“全员毕业照”。
一个个拥抱,搞得像集体下课,这张照片里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职业化的微笑。
可谁能知道,这究竟是谢幕的仪式,还是出征的誓师?
![]()
仅仅四天后,谜底揭晓。
11月1日,郑丽文正式上任,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迎接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
而是一座小山般的辞呈,211封辞呈,来自副主席、秘书长、22位中央一级主管,以及189位地方党部主委,这数字不是抽象的,它意味着国民党的权力骨架被瞬间抽空。
![]()
高雄党部主委一辞,党员服务、后援会运作全停摆,台北、新北这些大票仓,也同样陷入了无人管的真空状态,交接时就出了问题,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乾龙看到新媒体团队数据出色,当场邀他们留任。
结果却是一口回绝:“我们只效忠朱主席,”这队管脸书、IG、抖音的人,是国民党对外发声的主力,他们的离开,等于剪断了郑丽文的舌头。
![]()
那一刻,她阵营里的人都傻眼了,更讽刺的是,辞呈生效的日期,恰好卡在10月31日,让郑丽文11月1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处理这堆足以瘫痪党部的“定时炸弹”。
朱立伦嘴上说这是“善意”,是给予“最大人事空间”,可党内老鸟私下嘀咕,这哪是善意,分明是清场,逼郑丽文从头开始挖人,花几个月重建人脉网,财务报表、会员数据库、选战通讯录,一切都要重来。
这不只是交接,这是一场无声的政变,一次包裹在温情之下的彻底架空。
![]()
一场被定义的善意与一次失败的试探
面对这场“善意”的围剿,郑丽文起初选择了用“善意”回应。
10月29日,她公开表示,自己“宁可把朱主席的这一动作,作为一种善意”,并感谢了所有付出,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展现了风度,又避免了公开决裂。
可谁都听得出来,这风度的背后,是无可奈何的苦涩。
![]()
朱立伦还不罢休,在同一天的最后一次中常会上,他再次强调国民党的对外路线,“亲美、友日、和陆,缺一不可。”
他强调这是“创党精神”、“全民共识”,可他忘了,自己即将卸任,已经没有资格为国民党定调。
这番话,分明是在给郑丽文画红线,警告她别越界。
![]()
这还不算完,副主席赵少康早就放话,叫郑丽文“别耍花样,别拖后腿”。
朱立伦的表态,与赵少康的警告形成了合围之势,将郑丽文的行动空间压缩到了极致。
面对这种软硬兼施的围堵,郑丽文没有坐以待毙,她开始动用自己手中的牌,她选择动用两岸牌,这是她的核心剧本。
![]()
10月28日,她任命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为副主席,并派他率团前往天津,萧旭岑转达了郑丽文的问候,宋涛则回以大陆的贺电,其中那句“在反台独基础上加强交流”的表述,比当年给朱立伦的贺电直接多了。
这无疑是对郑丽文两岸路线的明确期待和鼓励,这步棋,走得又快又深,完全是在测试深蓝的底线,也是在向朱立伦的“红线”发起挑战。
![]()
她试图用这种方式,重新夺回话语权,为自己的“促统”理念打开一扇窗,她当选时高喊“我是中国人”,党内一片欢呼,她以为这代表了党内的民意。
然而,她忘了,党内的欢呼,不等于台湾社会的选票。
![]()
一句来自深蓝的警告与一次无奈的立场软化
郑丽文的试探,很快引来了来自党内的“重炮”,前立委蔡正元跳了出来,这位深蓝阵营的代表人物,向来主张和平统一。
但这次,他的话却像一盆冷水,直接浇向郑丽文,蔡正元直言,郑丽文喊“我是中国人”在党内投票时管用,能给民进党压力。
但要是把这话拿到2026年县市长选举上用,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高雄、台南难求一胜,全党至少倒一大片,”蔡正元的这番话,说得极重,却也极实在,他本人都主张统一,此刻却为了选举大局,主动叫停了这面旗帜。
![]()
国民党基层吃的是“和平”这套,但“中国人”这个标签,尤其是在南台湾,就是个票房毒药,蔡正元这番话,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深蓝阵营里一群人的“选举理性”。
这番警告如同一记重拳,打在了郑丽文最柔软也最坚定的信念上,她猛然发现,自己高举的理想主义大旗,在残酷的选举算计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深蓝与本土本就撕裂,她这一声“我是中国人”,非但没能弥合裂痕,反而让伤口更深了,多重压力下,郑丽文迅速做出了反应。
![]()
10月29日,就在蔡正元的话传开后,她赶紧对外表态,“不管两岸如何发展,必须尊重台湾2300万人民的意愿,坚持和平原则,”这句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却是一个清晰的立场软化。
它直接淡化了选举期那种深蓝主张,转回了马英九、朱立伦时期“只要和平、不碰统一”的老路,“尊重2300万民意”这句话,本质上就是“不统不独”的遮羞布,蓝营基层爱听,绿营也抓不到把柄,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自我保护。
也是理想向现实的第一次缴械,她上任前说自己是来“整合党内、保护未来候选人”的,可现在看来,她首先要保护的,是她自己。
![]()
一个关于表演与真实的永恒命题
从“毕业照”的温情开场,到立场软化的无奈收场,这场权力交接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表演,朱立伦是总导演,他用“体面交接”的剧本,将权力斗争包装成了一出温情脉脉的离职剧。
他的表演很成功,既达到了清场的实质目的,又赢得了“顾全大局”的好名声。
郑丽文,则是这部戏里试图即兴发挥的主角,她想改写剧本,注入“促统”的理想主义台词,但最终,她还是被强大的“剧本惯性”拉了回来。
![]()
国民党内部,从赵少康到蔡正元,这些“老戏骨”们,用他们的警告和“劝诫”,共同维护着这套“只求和平,不谈统一”的主流剧本,任何试图偏离的即兴表演,都会被集体修正。
这套剧本,就是国民党的“政治体面原则”,它要求所有演员,为了“选举”这个最终目标必须牺牲个人的一些理想主义表达,以换取最大范围的“安全感”。
这不仅是国民党的困境,也是所有成熟政治组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永恒挣扎,个人化的、理想主义的政治表达,在复杂的选举算计面前,往往显得脆弱而不合时宜。
![]()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就此消亡,政治的进步,恰恰是在一次次这样的“即兴表演”与“剧本修正”中,缓慢而艰难地前行的。
每一次试探,即使失败,也在墙上留下了一道划痕,郑丽文的这次“坠落”,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另一次“起飞”的跳板?
这取决于她,以及后来者们,是选择彻底融入剧本,还是在表演中,巧妙地为真实保留一丝火种。
![]()
马英九当年选择完全融入剧本,但历史在变,民心在变,剧本也并非永恒不变。
或许,真正的政治智慧,不是彻底的顺从,也不是鲁莽的对抗,而是在理解规则的前提下,寻找最合适的时机,为剧本注入一丝新的、被时代所需要的真实。
![]()
结语
这场交接不是简单的内斗,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大戏,它用最真实的方式,上演了权力运作中表演与真实的永恒矛盾。
未来,类似的“政治表演”将愈发精巧,而看懂这套表演规则,将是所有政治参与者与观察者的必修课。
那么,在承认表演现实的前提下,你认为真正的政治家,是应该彻底融入剧本,还是在表演中,永不放弃尝试改写它的可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