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数据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美国人均负债高达75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大约是2万元。
![]()
同样是“借债过日子”,差距怎么就这么大?难道美国人是“借钱上瘾”,中国人就天生省着花?
其实背后并不是谁更会过日子的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债务哲学。
一个靠提前消费撑起经济,一个靠投资建设拉动增长。一个习惯刷卡买单,一个更愿意先攒够本钱再动手。
两种思路没有绝对的对错,但走久了,路的宽窄、深浅、高低也就完全不同了。
债是怎么欠下的:美国靠刷卡,中国靠修路
美国人喜欢花钱是出了名的,刷卡买车,贷款上学,信用卡账单堆成山,早已是生活日常。
![]()
根据纽约联储数据显示,美国家庭的平均债务结构里,房贷占了一半多,接近一半的美国家庭住在银行的“房子”里。
消费贷占了近三成,信用卡账单拖欠率已经逼近3.2%,再加上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光是“欠账”,就能堆出一座“小山”。
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现在花未来的钱”,看起来很爽,买得起、住得上、学得成,但代价也不小。
2008年次贷危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年房子是买了,贷款是批了,可一旦房价一跌、利率一涨,整个金融系统就跟着“感冒发烧”,连带全球一起打喷嚏。
![]()
中国这边的账本就有点不一样,虽然也有房贷、消费贷,但更多的债务不是老百姓自己欠的,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搞基建、补短板、谋发展下的“投资账”。
高铁一通百通,5G基站全国铺开,棚改、道路、产业园,全是花钱砸出来的实打实工程。这些花出去的债务,很多都能带来长期收益。
比如京沪高铁,截至 2023 年(开通 12 年),京沪高铁累计净利润约1200 亿元,收益比银行理财都稳。
所以说,中美负债虽然都叫“债”,但性质却完全不一样。
![]()
美国是“先花后算”,中国是“先投再收”。一个是消费型负债,一个是建设型负债。
这就像一个人刷信用卡买包包,跟另一个人贷款开工厂,本质上都是借钱,但一个是花了就没了,一个是借了能生钱。
钱是怎么用的:美国靠老账翻新,中国靠制度打底
美国人均负债高,很多还是因为他们的政府也喜欢举债过日子。
截至2025年,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折算下来每人背着11万美元的账单,差不多得按75万元人民币来算。
![]()
关键是,这个债还不打算少,还在年年翻新。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123%,比二战时还高。这就像一个家庭,工资两万,信用卡却欠了三万,每月还得继续刷。
那美国为什么还能这么干?说白了,靠的是“美元霸权”。全球贸易大多还是用美元结算,大家都得买它的债,美国就可以不断发新债还旧债,利息也有人买单。可问题是,这种“印钞还债”的玩法,终究是“拆东墙补西墙”,墙多了,总有塌的一天。
相对来说,中国的债务管理就显得稳得多。虽然看起来中国政府也有不少债务,但都是有“限额”的,一年批多少、花在哪、怎么还,人大都要审议通过。
![]()
2024 年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债限额为 29.6 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近 4 万亿元,控制得很死。
地方债改革之后,融资平台也被收紧,很多“隐性负债”都被剥离了出来。
说到底,中国是“花钱有谱”,不像美国那样“先干了再说”。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债务大多投向有产出的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城市管网、新能源等等。这些项目虽然前期烧钱,但后面能带来稳定回报,现金流覆盖率很多都超过150%。
换句话说,虽然也欠钱,但欠的是“能生钱的账”,不是用来“维持生活的账”。
![]()
所以说,美国是靠“美元的信用”来支撑债务,中国是靠“制度的信用”来管理债务。一个靠的是别人信你不会赖账,一个靠的是自己确实能还上。
这两种信任,一个在天上,一个落地,谁更稳,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钱以后怎么还:一个靠信用,一个靠实物
账是欠下了,那怎么还?这是债务最核心的问题。
美国的做法,是发新债还旧债 + 经济增长 + 税收+继续印钱。
![]()
只要全球还用美元,它就能一直这么转下去。但问题是,世界也不是傻的。2025年,全球央行持有的美债比例已经降到了23%。
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用自己的货币来结算,不再一边倒靠美元。
再看中国这边,虽然人均负债不高,但还款能力却很强。中国的专项债很多都用在了棚改、高速路、产业园这些实打实的项目上。
比如一条高速公路,修完之后每年的过路费、服务区收入都能反哺债务,有现金流、有资产,有偿债能力。
前者叫“资产性负债”,后者叫“消费性债务”。
![]()
从长远看,谁的日子能越过越宽敞,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整个债务结构里,不靠印钱来走捷径。人民币虽然没有美元那样的霸主地位,但稳扎稳打地在跟周边国家搞本币结算,比如东盟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已经占了18%。
这说明,大家开始信任人民币的稳定,也信任中国的债务管理能力。
美国这边,虽然还有铸币权优势,但利息支出已经吃掉了财政支出的15%。这就像一个家庭,工资还没发,信用卡账单已经寄到了。长此以往,即便美元厉害,也架不住利息的“吞金兽”。
![]()
结尾:负债不是问题,关键在怎么花、怎么还
中美的负债账本,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差得很远。
一个是为了今天的花销,一个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一个靠信用卡续命,一个靠项目生息。债务本身不怕,怕的是没底气还、没能力还。
美国的债务像是过度透支的信用卡,看似潇洒,但风险高挂头顶。中国的债务更像是创业贷款,前期吃点苦,后面有回报。
这种差异,来自发展模式,也来自制度理念,更来自对未来的规划。
![]()
所以说,别光看数字吓一跳,得看清背后的逻辑。欠钱不可怕,怕的是欠了没计划、花了没产出、还了没来源。
中美两国的债务路数,已经走出两个方向,一个靠印钞续命,一个靠建设立身。未来谁能轻装上阵,还得看谁的账本更扎实、谁的资产更靠谱。
负债这件事,说到底,不是看谁欠得多,是看谁扛得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