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协议还没签就变脸?美国将继续301调查,中方回应了

陈冰:中美没签协议 但结果早已定局

0
分享至

在吉隆坡经贸会谈的多轮闭门磋商与釜山元首峰会的战略性对话相继落幕之后,持续近两年、涉及超5000亿美元贸易额的中美经贸摩擦,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缓和信号。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华盛顿举行的财政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吉隆坡会谈期间,中美双方已就经贸协议的核心框架达成一致,仅剩部分技术性条款待最终确认,最快将于下周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经贸磋商闭幕式上正式签署并交换文本。该协议一旦以法律文本形式固化,将具备国际法层面的约束效力,这意味着自2023年以来交替升级的关税战、技术封锁等贸易争端有望进入收尾阶段。

尽管贝森特在发布会上回避了协议具体条款的披露,仅强调“双方均作出了有意义的让步”,但结合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在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的表述不难推断,中美将相互取消2023年以来新增的关税清单,经贸关系有望回归今年2月的协商状态——当时双方已暂停新增关税清单,且正就半导体、农产品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准入问题开展初步磋商。这一阶段性成果背后,实则是特朗普政府对施压策略失效的现实认知:过去18个月内,美方先后将1200余家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对价值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中方的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22%,半导体行业损失超400亿美元营收,强硬路线已难以为继。



就在外界以为中美经贸关系即将“破局”之际,美方却再度上演“变脸”戏码。据观察者网援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官网公告显示,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USTR年度贸易政策听证会上公开宣称,“釜山峰会仅解决了部分表层分歧,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并宣布将依据《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对华启动新一轮调查——该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用于单边制裁他国贸易行为的“利器”,历史上曾多次被用于对华施压,此次调查的核心指向2020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签署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履约情况。

这一表态无疑给升温的缓和氛围泼了冷水。要知道,当前中美商界已对新协议充满期待,美国农场主协会、半导体行业协会近期均发布声明,呼吁政府“抓住缓和契机”;中方也已提前释放善意,将美国玉米、小麦的进口配额提升15%。格里尔的突然发难,不仅可能导致新协议签署进程停滞,更会让两国经贸谈判的互信基础遭受冲击。从实际影响来看,美方此举纯属“损人不利己”——若调查启动,中方极有可能重启对美农产品、能源的加征关税措施,而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已同比下降18%,进一步反制将让本就低迷的出口雪上加霜。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履约争议,责任完全不在中方。对此,中方已在2022年、2023年两次发布《中美经贸协议履约情况白皮书》,明确指出美方存在三大违约行为:一是承诺取消对华高科技企业单边制裁,却将实体清单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52家增至如今的476家;二是承诺放宽农产品进口检疫标准,却以“生物安全”为由持续限制中国禽肉、水产品输美;三是承诺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却迟迟未落实中资机构进入美国证券市场的资质审批。

反观中方,即便受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影响,2020-2023年累计进口美国农产品3520亿美元,完成协议约定目标的83%,远超美方62%的履约率。美方对自身违约行为避而不谈,反而苛求中方“完全履约”,这种双重标准显然缺乏基本的谈判诚意。

其次,美方此时重提旧账,本质上是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攫取额外谈判筹码。但回顾中美经贸博弈的全过程,这种策略早已被证明行不通。2023年美方曾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对华出口先进芯片,中方随即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并对美国半导体材料企业实施出口管制,导致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高通营收分别下滑21%、17%;2022年美方加征关税后,中方对美汽车、飞机等商品的进口替代效应显现,美国相关行业失去超10万个就业岗位。如今中方已形成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且在新能源、5G等新兴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这些实力支撑让中方有足够底气抵御美方施压。仅凭一次缺乏事实依据的调查,妄图改变中方谈判立场,显然是美方的一厢情愿。



面对美方的无理挑衅,中方迅速作出回应。10月3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路透社提问时明确表示,中美元首在釜山会晤中达成的“加强经贸领域务实合作”共识,是两国从全球经济稳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郭嘉昆强调,中方欢迎美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坚决反对任何基于单边主义的施压行为,希望美方切实落实元首共识,以“问题清单压缩、合作清单拓展”为目标,针对半导体市场准入、农产品检验检疫等核心关切逐项沟通,同时在气候变化、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挖掘合作潜力,实现互利共赢。

郭嘉昆的回应清晰传递出两层关键信息:其一,元首共识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定盘星”,格里尔作为美国贸易谈判的核心代表,其表态与元首共识相悖,若美方无法实现内部政策协同,将严重损害双边谈判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最终拖累整体关系进程。其二,大国相处应秉持“对话不对抗、互利不零和”的原则,中美经贸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8%,两国产业链深度融合,单方面施压不仅会导致“两败俱伤”,还会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世界贸易组织最新预测显示,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0.3个百分点。美方动辄使用单边制裁工具,既不符合国际法准则,也违背全球经济发展大势。

格里尔的表态,更给我们敲响了“警惕美方反复无常”的警钟。历史经验早已证明,美方在经贸谈判中缺乏契约精神: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仅3个月,美方就以“中方履约不力”为由,对价值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2023年吉隆坡会谈前夕,美方也曾临时取消原定的技术磋商会议。即便此次新协议能够顺利签署,美方能否切实履约仍存疑虑。

但与2020年相比,中方的主动权已显著提升:当前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且已建立起涵盖关税、技术、投资等领域的反制工具箱。若美方胆敢撕毁协议、破坏共识,中方必将采取“对等反制”,让美方付出沉重代价。

站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节点,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影响世界格局。对于美方的言行,中方始终保持“听其言、观其行”的理性态度:既不会因短期缓和而放松警惕,也不会因美方挑衅而关闭对话大门。未来,中方将继续以坚定的立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以灵活的策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轨道上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兵国大事 incentive-icons
兵国大事
【兵国大事】主编:癫剑狂刀,国际战略智库研究员,独立撰稿人
635文章数 31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