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岷,真的要来了!
近日,据官方媒体报道,国家正式批复四川省引大济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取得关键突破和重大进展,那么到底有多浩大?
![]()
引大济岷工程输水线路总长为260.9千米,估算总投资575亿元,总工期96个月,供水人口3413万人。预计2040年,年平均供水量为13.89亿立方米、2050年,年平均供水量为15.23亿立方米。
![]()
该工程建设任务以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工程供水范围涉及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内江、眉山、雅安、资阳共8市。
如何理解引大济岷的意义,我认为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看。
01
国家的角度
近日,在十五五规划建议里,有这么一段表述,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战略通道安全,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
![]()
那么,引大济岷是不是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大工程?而四川省又是不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战略腹地?
对于战略腹地的建设,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都是基石,同时,这两大基石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
要知道,引大济岷工程的建设,将新增灌面179万亩,改善灌面591万亩,这一切对于四川打造“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不是就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了?
另外,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仅10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但成都平原经济区又是我国顶层设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发动机,如果长期受水资源掣肘,必然会影响其大战略的发展和推动。
02
四川省的角度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引大济岷”工程的设想横空出世后,四川就没有放弃过,一直在论证、推动这项工程从设计图纸走进现实。
四川为何如此钟情“引大济岷”?如果说四川大力发展航空和电子信息产业是突破地理空间束缚的一把钥匙,那么“引大济岷”则是四川破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最优解。
![]()
“引大济岷”是四川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它的建设将有效拉动四川的建筑材料业、相关制造业、能源与环保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并且这么浩大的水利工程,所带动的就业人口也是超乎想象的。
另外,四川常住人口为8300多万,而“引大济岷”工程的供水人口就高达3400多万人,也就是说四川40%的人口都会因此受益,那么这何尝又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呢?
最后,要清楚当下,全国的城市群竞争异常激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呈三足鼎立之势,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又跃跃欲试。
所以四川和重庆大力建设的成渝双城经济圈要想站稳全国第四极,怎么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水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非常关键了,而此时,“引大济岷”站了出来。
所以,“引大济岷”工程既是四川的经济助推器,又是就业的吸纳器,还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快速发展的一张底牌。
03
城市发展的角度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之大趋势,直白点讲,就是根据水资源合理规划人口规模、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
所以当一座城市受水资源制约时,它的人口规模、工业和农业发展上限以及城市发展速度都会受之影响。
当成都形成以岷江为主、大渡河补充的双水源双通道供水格局时,那么未来,是不是既拔高了成都人口规模的上限,同时又为成都人口规模的下限起到了托底作用?
当绵阳和德阳吃到更多“引大济岷”工程的水资源红利时,那么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德阳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不是就能更好的发挥其产业优势?
同理,遂宁、内江、眉山、雅安、资阳的工业发展都会因为“引大济岷”的建设,而注入强劲的“水动力”,特别是对于用水需求较大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等产业来说,会非常解渴。
当清冽的大渡河穿越崇山峻岭,注入成都平原经济区时,这道蓝色脉络将于与都江堰一同,重塑四川水资源配置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