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中王者”大疆宣布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时,整个消费电子行业都充满了期待。毕竟,这家占据全球70%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企业,一向擅长以技术实力实施降维打击。
2025年8月,筹备五年的大疆ROMO扫地机系列高调登场。4699元至7399元的定价直指高端市场,发布当晚,京东平台深圳地区的S版本便宣告售罄——开局可谓声势浩大。
![]()
但三个月后,真实的市场反馈却撕开了裂缝:大疆社区里,用户吐槽号称“毫米级避障”的ROMO连A4纸大小的粘鼠板都识别失误,机身粘满胶水后,售后还以“灯光问题”推脱;数码博主实测中,它处理酱油渍时带着脏拖布扩散污渍,直到流程性回洗才停止二次污染;小红书上,“精准绕开电线却漏扫墙角灰尘”的视频更是收获数千点赞。
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跨界,为何从万众瞩目走向两极分化?大疆在天空领域引以为傲的技术,为何一落地地面清洁场景,就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01 技术复用的陷阱
大疆为ROMO贴上的核心标签,是无人机级技术迁移——双目鱼眼视觉传感器、三颗广视角固态激光雷达,甚至避障算法都沿用旗舰无人机Mavic 4 Pro的方案。
在发布会上,大疆着重演示了ROMO如何精准避开电线、拖鞋、宠物粪便,仿佛在证明:地面障碍物识别不过是空中避障的简化版。
但事实是,无人机与扫地机的核心需求截然不同。
![]()
无人机在三维空间的核心目标是“不碰撞”,哪怕绕远路也要确保安全;而扫地机在二维地面的核心目标是“扫干净”,既要避障,更要实现100%的清洁覆盖。
ROMO的避障算法显然没打通这层逻辑:有用户反馈,面对沙发腿这类障碍物,ROMO会保持10厘米安全距离绕行,导致家具底部的灰尘成为清洁盲区;更有甚者,它会因识别到低矮门槛而反复尝试推动,陷入犹豫循环后才放弃,影响清洁效率。
更关键的是,清洁能力的“偏科”被技术光环掩盖。
ROMO搭载25000Pa吸力,参数上看似亮眼,但实际体验中,双橡胶滚刷的毛发缠绕问题仍未解决,长发用户每次清洁后都要手动抠滚刷;旋转拖布采用下压拖地设计,却没有自动抬升功能,面对厨房油污时,往往需要反复清扫才能见效。对比同价位的科沃斯X11Pro、石头P10SPro,ROMO更像是个“避障单项冠军”,而非“全能清洁选手”。
五年研发周期里,大疆显然沉迷于将无人机技术落地的执念,却忽略了扫地机的本质是清洁工具。就像用航天材料造电饭煲——材料再高端,煮不熟饭仍是失败。ROMO的困境,本质是技术崇拜与用户需求的脱节。
02 红海绞杀中的错位
当大疆给ROMO定下4699元起的价格时,或许默认了一个前提:无人机用户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这份信任能自然迁移到扫地机上。但它没看清两个残酷现实——一是扫地机市场早已是红海;二是这个市场的用户,比无人机领域理性得多。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市场出货509.6万台,石头、科沃斯、追觅、小米、iRobot五家占据63.4%份额,其中前四家中企垄断54.1%市场。这意味着ROMO面对的不是空白市场,而是深耕多年的强敌。
当前消费环境下,用户对“高端”的定义已从技术炫技转向实用价值,科沃斯靠活水洗地技术实现内销销售额翻倍,石头科技以精准的路径规划占据西欧多个国家榜首。而ROMO主打的透明机身、无人机级避障等卖点,却未能切中用户的核心需求。有用户直言不讳:“5399元的A版只比S版多了透明外壳,为何不加点钱买带自动上下水的石头?”
进一步看,无人机用户与扫地机用户的重叠度极低:前者多是科技爱好者、专业创作者,愿意为极致性能支付溢价;后者则以家庭用户、上班族为主,更看重清洁效率与使用成本。
大疆想靠无人机的品牌认知撬动市场,结果“空中粉丝”并不买账,“地面用户”又觉得性价比太低。有首批用户坦言,当初是冲着大疆技术下单,最后体验却像缴了智商税。
渠道与售后的短板,更是让这场错位雪上加霜。
扫地机是典型的大众消费品,需要广泛触达和持续曝光——科沃斯签约胡歌、石头携手肖战,靠明星效应快速破圈;而大疆仍延续“技术发布会+线下体验”的老打法,线上声量全靠初期好奇驱动,缺乏持续传播的爆点。
更糟的是,售后服务体系根本承接不住用户期待,投诉集中在“退款周期长达15天”“客服相互推诿责任”,这些问题一点点消耗着大疆积累多年的品牌信任。
03 第二曲线的焦虑
大疆入局扫地机,本质是增长焦虑下的无奈选择。
![]()
2024年,大疆营收突破800亿元,净利润120.56亿元,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见顶——摄影师、旅行者等核心用户基本饱和,运动相机领域又被影石挤压,AI、VR等新赛道暂无明确变现路径。扫地机作为千亿级刚需市场,自然成为第二曲线的首选。
但这场跨界,暴露了大疆战略的迷茫。
一方面,它试图复制无人机的成功路径——当年大疆是用飞控技术填补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空白,属于先有技术、后有市场;而如今的扫地机市场早已技术过剩,用户缺的不是更先进的避障,而是更省心的清洁体验。ROMO虽能生成误差不超5cm的三维地图,支持远程查看清洁轨迹,却连“脏拖布自动回洗”这种基础需求都未优化,技术优势完全踩错痛点。
另一方面,对比其他品牌的跨界策略,大疆显得格外保守。石头科技从扫地机拓展到洗衣机,用分子筛烘干技术开辟新场景;追觅直接切入空调、冰箱领域,构建全屋智能生态;而大疆仍局限于清洁单品,既没打通智能家居生态,也没拓展产品矩阵。
更值得警惕的是品牌稀释风险。过去十年,大疆靠无人机建立了专业、高端的品牌形象;而扫地机市场鱼龙混杂,价格战激烈。如果ROMO销量不及预期,不仅无法成为第二曲线,反而可能让用户质疑“大疆也做不出好的扫地机”——这或许是大疆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从天上到地面
当ROMO的透明机身在灯光下折射出科技感时,很少有人会问:“这个设计能让地面更干净吗?”大疆的困境,其实是所有科技企业跨界的缩影——当技术光环盖过用户需求,当战略焦虑取代理性判断,再强大的“空中霸主”,到了地面也可能摔跟头。
扫地机的本质,从来不是会避障的机器人,而是能扫干净地的工具。
未来,大疆若想在地面站稳脚跟,或许需要先放下无人机思维,不再沉迷于技术降维的叙事,而是真正蹲下来倾听用户的声音:“这里的灰尘没扫到”“拖布又脏了”“能不能更省心”……这些看似朴素的需求,才是打开市场的钥匙。
毕竟,再先进的算法,也抵不过用户一句“没扫干净”的否定;再炫酷的外观设计,也不如“一键清洁”的省心实用。当科技企业学会“从天上回到地面”,才有可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这或许是大疆ROMO给整个行业上的最重要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