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 Fierce Biotech 裁员追踪数据,2025 年前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已发生 190 轮裁员,逼近 2024 年全年 192 轮的总量。诺和诺德、默沙东等巨头带头 “瘦身”,细胞与基因疗法成重灾区。这场裁员潮不仅是成本压力下的被动收缩,更折射出行业战略重构的深层变革。
一、数据警钟:全年或破 250 轮裁员
三季度的行业震荡中,裁员成了唯一 “稳定项”。62 轮裁员虽略低于一二季度的 64 轮,但前三季度 190 轮的累计数据已让 2025 年成为 “裁员大年”。
按此速率,全年裁员轮次将达 252 轮,较 2024 年激增 27%。更值得警惕的是裁员规模:仅下半年,诺和诺德 9000 人、默沙东 6000 人的裁员计划,就让头部企业裁员总量突破 2 万人。
二、巨头行动:从 “瘦身” 到战略转向
这场风暴由行业巨头主导。9 月,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宣布裁员 9000 人,超半数来自丹麦总部,新 CEO 杜麦克直言此举是为 “聚焦核心治疗领域”,目标是 2026 年底年省 12.6 亿美元。更令人意外的是,其裁员重点波及细胞治疗部门,250 名相关员工几乎全被裁撤。
两周前,默沙东已先行一步:6000 人下岗,占员工总数 8%,作为 “2027 年前年省 30 亿美元” 计划的核心环节。而中小型药企压力更甚,萨雷普塔 7 月一次性裁掉 36% 员工(500 人),只因基因疗法 Elevidys 被加黑盒警告,被迫转向 RNA 药物研发。
三、重灾区与避风港:行业分化加剧
细胞与基因疗法成裁员重灾区。萨雷普塔的困境并非个例:渤健 9 月彻底终止 AAV 载体基因疗法研究,同步启动裁员;阿雷纳生物工程公司裁掉 30% 员工后直接退出该领域。
但中国市场呈现特殊韧性。就在吉利德、住友制药调整在华团队时,阿斯利康逆势砸下 25 亿美元研发投入。罗氏将细胞治疗生产外包给药明巨诺,默沙东通过授权引进中国 PD-L1 抗体,成了巨头控本的新选择。
四、寒冬根源: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降本增效” 的背后是多重困境叠加。专利悬崖迫在眉睫,默沙东的 K 药贡献 55% 营收却即将失去保护,缺乏替代产品的企业只能裁员节流。
研发困局更难破局:新药研发成本升至 26 亿美元,成功率却不足 10%。萨雷普塔、渤健等企业的裁员,都与临床试验失败或安全争议直接相关。加上资本退潮,2025 年生物医药融资额持续下滑,中小药企首当其冲。
参考来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fierce-biotech-layoff-tracker-2025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