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世界又把“矿”写进了地缘政治的剧本。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第一场出访刚结束,飞机落地,美国就拉起“关键矿产联盟2.0”的旗帜。十国合签文件,口口声声谈绿色转型,背后却是全球稀土供应的博弈。资源不只是矿,更是权力的筹码。
华盛顿的风一吹,矿价先抖三下
2025年10月,白宫的灯亮了一整夜。消息传出,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扩大“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新加入成员包括挪威、智利、印尼、南非等资源国。特朗普在发布会上笑着说:“美国要掌控能源未来,不靠别人挖矿。”那句话一出,市场立刻炸开。
![]()
稀土、锂、钴、镍的期货价格几乎同步波动。彭博社、路透社都用同一句话形容这场动作——“一场资源版的全球新对冲”。白宫新闻稿写得体面:“多元化供应链,强化伙伴信任。”但资本看得更清楚,这是在重新分配资源话语权。
美国的算盘很直。新能源、人工智能、军工制造都离不开稀土。特朗普上台后提出“制造业再返美”,却发现原材料的锁链在海外。过去两年,美国能源部与商务部密集评估供应风险,结论清晰:稀土是战略痛点,谁控制了精炼链,就能控制芯片、军工与新能源产业的命脉。
这一年,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科技股却被“原料焦虑”拖了后腿。特斯拉、通用、波音、洛克希德等企业都在游说政府确保资源安全。特朗普的团队懂得如何“卖威风”,于是把旧联盟翻新包装,改名叫“关键矿产联盟2025”,口号是“自由世界的矿业盾牌”。
![]()
新联盟签约地选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一处新能源产业园。台上掌声热烈,台下记者记录得仔细:澳大利亚带矿,日本带技术,挪威带资金,智利带锂,印尼带镍,美国带标准。十国合体,听起来像未来版的“能源北约”。
华尔街反应直接。矿业股全线走强,新能源板块起伏。分析师一边笑一边算账:联盟要建共享储备库、数据系统和跨境基金,美国政府出政策,盟友出资源,模式熟得像上世纪的马歇尔计划。区别之是,这次的主角不是钢铁,而是稀土。
中国媒体当天做了冷静报道:这是一次针对性极强的战略动作。评论指出,美国此举名义上是“绿色合作”,实则是把供应安全军事化、联盟化。环球时报引用专家分析:“稀土不是问题,心态才是。”话不重,却扎实。
![]()
世界开始明白,资源竞争的下半场不是石油,而是矿。华盛顿的风向一变,全球产业链的温度计立刻跟着抖。
十国抱团挖矿,谁挖的不是别人心
联盟刚成立的那一周,澳大利亚的林纳斯公司宣布扩大稀土分离产线。日本媒体迅速报道称,联盟将以澳洲、加拿大、智利、印尼、挪威五国为“开采支点”,再由美欧日韩提供精炼和加工技术。听起来是一张分工明确的供应链地图,但业内专家一针见血:“地图画得漂亮,坑可不容易挖。”
澳大利亚这几年一直是稀土话题的常客。堪培拉官员高调宣称要“为民主世界提供稀土安全”,结果项目推进缓慢,成本翻倍。美国看在眼里,也只能继续砸钱。白宫为联盟设立50亿美元基金,声称“支持清洁采矿”。批评者笑道,这就是“美元换矿”。
![]()
南美的态度更复杂。智利拥有全球第二大锂矿储量,但政府强调国家主导。面对美国投资,智利总统表态:“合作可以,资源主权不可谈判。”这句话被媒体大书特书。印尼方面则趁机抬价,要求联盟提供技术转让与本地就业保障。华盛顿虽不愿答应,却也知道离不开这些新伙伴。
欧洲的声音较小,却最焦虑。欧盟在2025年正式实施《关键原料法案》,目标是本地化10%矿产开采、40%加工。布鲁塞尔希望通过联盟与美国共享供应网络,但内部企业担心被美方“拿数据、控标准”。《金融时报》评论:“欧洲的战略自主,正在稀土领域接受考验。”
亚洲国家中,日本和韩国仍是积极推手。日本希望借联盟扩展稀土回收与再生材料市场,韩国则押注电池材料。两国都明白,若没有稳定资源,产业链再完备也会被掐脖。美方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贯的:拉得越紧越好。
![]()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保持稳健姿态。2025年初,商务部重申中国在稀土领域坚持开放合作,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全国多地稀土深加工项目投产,重点发展磁材、储能等高端环节。中国学界评论:“他们想在矿头布阵,我们在产品端升级。”
外界注意到,市场实际走势与政治噪音并不同步。联盟宣布后,稀土现货价格短期上扬,但三个月后回落。路透社分析称,全球仍有80%以上的稀土精炼在中国完成,替代链条尚未成形。专家总结得精准:“矿能挖,链不易建。”
联盟开了个头,但接下来的工程、融资、运输、环保,每一项都耗时耗钱。就像一场豪赌:美国押资源,盟友押希望,而中国手握现实。台面上谈的是合作,桌下比的是耐力。
![]()
表面合作,心中算计
特朗普宣布“关键矿产联盟2025”后的第十天,白宫还在庆功。新闻频道轮番播放他站在矿业代表旁的画面。金发、国旗、掌声,一切都像一场精心导演的选举宣传。支持者高喊“让美国掌握未来”,反对派却冷笑:“这只是又一场昂贵的秀。”
美国国内的商业界态度分裂。新能源企业和军工承包商拍手叫好,传统制造业却抱怨投资成本太高。华尔街的分析师更直接:“关键矿产联盟不是赚钱的计划,是政治保险。”他们知道这类跨国资源合作,周期长、回报慢,而政治任期只有四年。
欧洲的反应颇具戏剧性。德国媒体用“被迫共舞”形容欧盟的立场。布鲁塞尔虽然签了协议,但不少成员国担心美国垄断话语权。法国更是公开表态:“欧洲的绿色转型不应变成他人的矿业殖民计划。”这句犀利的话传回华盛顿,引发一阵尴尬。
![]()
亚洲盟友的算计更细。日本一边推动东南亚稀土回收合作,一边低调与中国企业保持供应往来。韩国继续靠电池技术吃饭,对稀土联盟既参与又防备。东京经济圈私下议论:“结盟可以,断链不行。”这也是日本商界的务实底线。
南半球的资源国则学得聪明。印尼与智利两国先后与中方企业签订合资协议,同时接受美方投资。两边都要好处,叫“平衡外交”。智利的总统在一次演讲中笑着说:“地球只有一层壳,合作要双向挖。”台下掌声一片,记者都笑了——比喻巧得像地缘政治的隐喻。
中国方面的回应依旧稳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稀土不是武器,而是全球产业的共同财富。新华社评论指出,资源安全本应是合作议题,不该被当作阵营竞争的筹码。中方没有直接点名美国,但语气分明:“把资源问题政治化,只会让世界更贵。”
![]()
与此同时,国内稀土企业正在加速技术升级。包头、江西、赣州多地的新一代绿色分离生产线陆续投产。业内专家公开表示,过去世界抢矿,如今中国在抢的是工艺。稀土从粗矿到磁材再到电机的链条越发完整。产业评论写得透彻:“他们挖矿,我们造未来。”
舆论层面也出现分化。西方部分环保组织批评新联盟“打着绿色旗号,行高排放之实”,指出部分联盟成员在非洲和南美的采矿项目存在环境争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年度报告,提醒各国“能源转型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这让“关键矿产联盟”的道德光环略显尴尬。
十国合作的画面在新闻镜头里看似团结,但背后分歧明显。有人算政治账,有人算经济账,还有人干脆算出口账。世界表面连成一张矿脉网,实则各挖各的坑。
![]()
稀土新冷战?世界的另一种结局
2025年的秋天,全球市场都在关注稀土,却没人敢轻易下注。这个世界的资源棋局,正被重新排布。特朗普的“矿产联盟”像一面旗帜,插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山头上。旗帜虽亮,山却难爬。
美国的计划进展缓慢。基金批了,矿场建了,可审批、环保、劳工、物流问题层出不穷。专家指出,从矿石开采到精炼投产,至少还需五年。而在这五年里,中国的稀土深加工技术正以每年20%的速度提升。现实很简单:别人在开矿,中国在开未来。
![]()
欧洲试图独立建链。欧盟推动“原料自足计划”,成立原料银行,鼓励企业投资非洲矿区。但成本高、政治风险大、回报慢,成了老问题。法国舆论讽刺:“我们在挖地球,也在挖自己钱包。”
亚太地区呈现另一幅景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正在成为稀土新兴区,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提炼厂。亚洲的稀土走廊悄然成形,这不是联盟,而是供应共生。比起政治宣言,这更像经济本能。
2025年末,联合国能源论坛在新加坡召开。会上,中方代表提出“全球稀土合作框架倡议”,主张资源共享与技术互助。提案获得多数发展中国家支持。美国代表团沉默,欧盟代表表示“值得研究”。会后,《南华早报》评论道:“矿石让世界重新对话。”
这一年里,稀土价格的波动逐渐趋稳。现实打败了情绪。各国都意识到,合作比对抗更划算。联盟依然存在,但更多成了政治象征;供应链依然全球化,只是更谨慎。特朗普的口号还在响,企业家的算盘却更精明——谁能先拿到货,谁才是真赢家。
![]()
在中国,包头的工厂灯火通明,磁材生产线昼夜运转。年轻的工程师们在做实验,他们的世界不关心谁搞联盟,只关心稀土能否做得更纯、更强。外媒评论写得恰当:“在全球稀土的游戏里,中国不再是资源出口国,而是科技定义者。”
世界走了一圈,还是回到老问题:竞争还是合作?事实证明,矿产不会选边站,人会。美国想筑墙,中国在造桥。联盟的故事尚未落幕,但主旋律已变成了——谁能把资源变成信任,谁就能赢得未来。
2025年的稀土风暴,留下的不是硝烟,而是一句冷静的注脚:
地球的矿不多,聪明的人却越来越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