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立冬节气将于11月7日12时58分正式到来。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上午立冬,冻死老牛;下午立冬,单衣过冬",生动诠释了立冬时刻对冬季气候的预示作用。今年恰逢"午后立冬",按照传统经验,预示着这个冬天可能相对温暖。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正式拉开序幕。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立冬的具体时辰与后续天气存在微妙关联。今年12时58分的立冬时刻,正处于传统定义的"下午"时段(古代以午时为界,上午为午前,下午为午后),这与2023年13时38分、2024年12时16分的立冬时间相似,都属于"下午立冬"的范畴。
![]()
气象专家指出,这句农谚蕴含着古人对气候规律的深刻认知。当立冬时刻出现在午前(尤其清晨),往往伴随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故有"冻死老牛"的夸张说法。而午后立冬时,太阳已完成大部分升温作用,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冷空气活动较弱,冬季整体偏暖概率较大。例如2023年"下午立冬"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暖冬,华北平原1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3℃。
从现代气象学角度看,这种规律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显示,立冬时刻与500百帕高度场存在统计关联:上午立冬年份,西伯利亚高压往往更强,冷空气南下更频繁;而下午立冬年份,北极涛动易呈正相位,有利于暖空气维持。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叠加"午后立冬"的气候信号,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全国平均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高1℃左右。
不过农谚的地域性特征值得注意。中国天气网统计显示,这句谚语在黄淮流域准确率约65%,而在江南地区降至50%以下。像2021年11月7日12时46分立冬(下午立冬),但随后的寒潮使全国多地创下低温纪录。因此气象部门提醒,即便遇到"单衣过冬"的预兆,仍需关注45天内的延伸期预报,特别是12月至次年1月关键期的温度波动。
![]()
从农业角度观察,午后立冬对冬小麦等作物生长利弊参半。河南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暖冬虽降低冻害风险,但可能导致小麦提前拔节,抗寒能力下降,需警惕倒春寒威胁。今年农业农村部已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建议北方麦区适时冬灌,南方油菜田注意清沟排水。
在养生方面,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强调,即便暖冬也要注意阳气敛藏。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建议,立冬后宜早卧晚起,晨练不宜早于太阳升起;饮食可增加山药、核桃等温补食材,但忌大辛大热。今年冬季干燥特征明显,还需注意润肺防燥,推荐食用银耳、百合等白色食物。
![]()
回望历史典籍,《齐民要术》记载:"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但现代气候变暖正在改变这些传统认知。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61-2022年,我国冬季增温速率达0.41℃/10年,比全球平均高出50%。今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指出,持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结束,全球将进入新的增温周期,这使得传统农谚的解读需要结合现代气象科学。
站在2025年立冬节点,我们既看到古人智慧的闪光,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参考"单衣过冬"预兆的同时,更应关注每周天气预报,灵活调整衣着起居。正如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议:11月要特别注意"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昼夜温差;12月起重点防范阶段性低温,尤其是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防护。
![]()
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气时刻,正以其独特方式,继续讲述着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故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比古人更能精准预测天气,但那份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依然值得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