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文心雕龙》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艺术创作亦跨古今,于传统与当代交汇处生长。昨日下午,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藏品征集与典藏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震,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波以及济南御品堂董事长卓洪新走进文化视界,接受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的专访。
![]()
几人与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总编辑梁洪文共赏名家真迹、畅谈文脉薪传,更现场挥毫留韵。句间烟火与典故意趣交织,恰如综合材料绘画的肌理,层层叠叠间藏着艺者的赤诚。
![]()
![]()
承父墨、溯医典,以材料叩问传统真意
吴震教授的绘画启蒙源于父亲吴玉田的笔墨熏陶。“幼时见父亲案头墨香漫溢,我便跟着涂鸦,从传统工笔、写意入手,花鸟山水皆有涉猎,后来还尝试新水墨山水,算是‘耳濡目染,不学以能’。”这份积淀让他在国画领域深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妙,评家赞其画牛“看牛是牛,看牛不是牛,看牛还是牛”,足见其笔墨传神之功。
转向综合材料创作,吴震教授也从未背离传统。“并非弃笔墨而去,而是欲寻更丰沛的语言,传‘立象以尽意’的古意。”而这份探索的契机是对《黄帝内经》的深读,他以《素问》《灵枢》为题创作姊妹篇,借医典“阴阳平衡、生生不息”的哲思探讨艺术与生命的联结。材料为形,医典为神,古籍纤维是骨,天然颜料是魂,恰如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材料碰撞中藏住生生不息的真意。
![]()
吴震《早春》50×100cm 2025
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处的“述”不是复刻,更像是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那样,借传统的“道”,解当代的“艺”。于是他用卡纸解构敦煌飞天,不画衣袂翩跹的形,只借卡纸的毛糙边缘抓“飘逸”的神,创作出《构系列》作品,这恰如孔子“君子不器”之意——艺术不该被材料框死,而是要在“无法”中寻“有法”,有法后再破法。
面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论困境,他说:“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一直是注重实践的,有着明确的定义和架构体系。理论总是在实践中来,继而在升华后再回归到实践中去。李可染先生曾经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见章法、见传统,而打出来是为了见天地、见自己,不破不立。”
![]()
吴震《金玉满堂》50×60cm 2025
我思想,这或许可以以古训为解,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理论滞后便用实践补,吴震教授在创作里总结材料即观念,用金属箔表时代锋芒,用陶土颗粒显古朴本真,每一次尝试不都是对“知行”的践行吗。至于AI,它能画肌理,却画不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创作的魂,终究在人的感悟里。
循生活、传师道,以材料续接文化薪火
《考工记》有云“智者创物,巧者述之”,于波教授恰似“述之”的巧者,不执着于“硬传统”,而是从生活与老物件中打捞材料的文化根脉。“本科在曲阜师大练笔墨,研究生入山艺后,才真正叩开材料艺术的大门。”她坦言,起初曾想用笔墨纸砚来创作,后来才发觉,生活中的“软文化”更具动人力量。
![]()
于波《灵岩寺辟之塔》70×40cm 2025
在研究全国青年美展时,于波教授梳理了数届作品,见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姿态:“有人步步深耕,每幅作品都藏着新思考;有人却困在旧框架里,几届作品都大同小异,像是流水线复刻。”她语气恳切,话语掷地有声:“若创作只为获奖,便丢了艺术本真。”诚然,“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沉心打磨每一笔,既是对自己的敬畏,也是对作品的交代。
谈及综合材料绘画“多抽象”的刻板印象,于波教授不以为然:“世人常觉其晦涩,实则不然。艺术表达本无定法,关键在是否藏着对生活的真心。”她以《风萧萧兮易水寒》为例,“受简约派启发,我这幅作品的通篇以素白为底,却在布片褶皱里藏尽巧思,阴影浓淡、折痕走向,皆是对‘寒水扶风’意境的拆解,看似简洁,实则每一处都在诉说心境。”她强调具象与抽象从非对立:“创作者选何种形式,当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当下心境最贴切的表达,而非刻意猎奇或盲目复刻,材料是载体,真心才是灵魂。”
![]()
于波《崮山秋景》38×38cm 2024.10
《庄子》言“物物而不物于物”,材料是物,而观念是道。针对青年艺术家“重技轻道”,被材料牵着走的困境,于波教授曾在论文中写道:“经典作品是民族图像,也是我们的根和魂。”这恰与吴震教授借《素问》《灵枢》传医典智慧异曲同工——材料只是桥,最终要渡的,是文化的“魂”。
![]()
材承古意绘新境,文溯心源话艺魂
案头宣纸素绢相映,水墨与材料交织成韵。吴震教授与于波教授的现场创作,恰似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对话,各展华彩。
吴震教授挥毫蘸墨,花青赭石勾皴点染,“早春”梅枝斜出,朱梅墨竹暗合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清韵;转而绘“金玉满堂”,金鱼灵动游弋,借《庄子》意趣载满人间吉兆,笔墨间尽是传统气象的当代延续。于波教授则以枯笔淡彩铺陈“崮山秋景”,循《林泉高致》“秋山明净而如妆”之意藏尽秋韵;又绘“灵岩寺辟之塔”,依《营造法式》“塔势如涌出”之论,凸显古刹时光的厚度。
对话终了,但那份对艺术的赤诚与对传统的敬畏却如案头未干的墨痕,等着后来人俯身细品时,读懂“材承古意,艺传新声”的真正内涵。
![]()
结语
传统非匣中旧墨,而是当代砚台里研出新鲜光泽的矿;创新亦非离土飘萍,而是深扎文化根脉抽芽的枝。
吴震教授取《黄帝内经》哲思,以古籍残页为骨、藏红花为魂,让《素问》《灵枢》在材料碰撞中鲜活;于波教授拾生活灵感,使肌理与文脉在颜料中相融。他们的创作与讲述,恰似两股流向同一片江海的溪流——一条携着医典的深邃,一条载着生活的温润,却都在“传承”的河床里,激荡出“创新”的浪花。
文化从不是静止的故纸堆,而是流动的气韵。当孔子“述而不作”的智慧遇上卡纸解构的巧思,当《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哲思撞上天然颜料的温软,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训,便成了可触可感的艺术肌理。不必刻意寻找传统与当代的边界,因为真正的传承,从来都是让老根长出新叶,让旧韵酿成新香,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寿鹏瑶
摄像、摄影/姜治程、徐德扬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