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如今智能手机已深入千家万户,无论是社区广场上翩翩起舞的大妈,还是树荫下悠然对弈的长者,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沉浸在短视频的世界里,热衷于领取各类优惠福利。
令人忧心的是,那些看似诱人的“点击即领66元红包”“走路也能赚钱”的宣传标语,实则暗藏玄机,专为中老年人量身打造的骗局层出不穷。许多老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金正悄然流失在这些“隐形扣费”的陷阱中,金额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一辈子省吃俭用换来的养老积蓄,本应是安享晚年的依靠,如今却成了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本文由小李撰写,旨在揭示这类针对老年用户的欺诈手段,帮助大家识破伪装下的真实面目。
![]()
“免费福利”套路深
此类诈骗之所以屡屡得逞,关键在于骗子精准掌握了中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与数字技能短板。
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老一辈,对“免费”“送福利”等字眼格外敏感,极易产生信任感。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朴素的情感倾向,将非法行为包装成“轻松领红包”“动动手指赚零花”的惠民活动,一步步引诱老人步入圈套。
不少居民区中的长辈都曾遭遇类似情况:正在观看短视频时,突然弹出“关注公众号即可领取100元现金红包”的提示。心想只是点一下并无损失,结果刚完成操作,手机便收到银行扣款通知——148元已被划走。
事后翻看交易明细才恍然大悟,所谓的“关注成功页面”,实则是精心伪造的支付确认界面,用户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了付款动作。
![]()
还有些老人被“每日步行可提现”的广告吸引,宣称只要每天完成指定步数,就能获得几十元奖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加收入,听起来两全其美。然而一旦下载安装该应用并登录账号,系统立即自动扣除798元费用。
尝试联系客服解决,拨打售后电话无数次均无人回应;点击所谓的退款通道,跳转的却是无关网页和虚假广告,根本无法实现退费。
更棘手的是,“幽灵扣款”往往不留痕迹。资金被划走后,账单中既无明确收款方名称,也缺乏具体消费说明,仿佛钱财凭空蒸发。
由于多数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查看流水、查找异常交易本就困难重重,遇到此类问题更是束手无策,求助无门。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初衷是为了提升全民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高效便捷。但当科技被恶意滥用,反而成为侵害弱势群体的工具时,老年用户便成了最容易被操控的“目标人群”。这显然违背了技术服务于人的根本理念。
![]()
维权之路步步难
遭遇“幽灵扣款”之后,老人们的维权过程普遍艰难曲折,想要追回被骗款项如同攀登高峰,成功率极低。部分受害者账户甚至出现连续多笔异常支出,少则三四次,多则十余次,累计损失高达上万元。
他们首先向支付平台寻求帮助,但客服通常以“需联系实际收款商家处理”为由推脱责任。而所谓商家,往往没有有效联系方式,留下的电话号码或长期占线,或接通后矢口否认存在扣款行为。
即便找到所谓的退款入口,进入后也只是跳转至一堆无关推广页面,完全无法进行正常申诉流程。
只有极少数老人能在子女协助下,多次拨打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经过近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反复沟通,最终勉强拿回部分资金。整个过程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对于年迈者而言,无疑是身心双重折磨。
![]()
这一系列维权困境的背后,平台监管缺位难辞其咎。法律专业人士指出,此类诱导性扣款已构成欺诈行为,若平台未履行基本的审核与监督义务,则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但在现实中,一些平台为了追逐流量收益与广告利润,对入驻商户资质审查形同虚设,对明显带有欺骗性质的广告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模型精准推送至老年用户群体。
更令人失望的是,事发之后平台常选择逃避责任,声称“交易系用户自主操作”或“责任归属第三方商家”,以此规避自身义务。这种冷漠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受害者的无助感。
![]()
平台不应仅享受流量红利,而忽视社会责任。作为数字生态的重要构建者,理应在保护老年用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倘若能在商家注册阶段严格核查营业执照与信用记录,在涉及资金流转的广告中增设风险警示标识,在支付环节设置多重身份验证机制,并对频繁异常扣款行为及时发出预警,许多骗局本可在萌芽阶段就被遏制。
监管部门也应强化执法力度,对纵容欺诈行为的平台依法问责,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压缩此类乱象的生存空间。
![]()
多方协同发力
守护老年人的养老资金安全,绝非某一方单独努力所能达成,必须依靠家庭、平台与社会三方联动,共同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
对于子女而言,陪伴与耐心指导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回家团聚时,不妨放下手机,多花时间与父母交流,细致讲解当前常见的网络骗局运作模式。
凡是标榜“免费领取高额红包”“无需投入即可赚钱”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骗局。点击链接前务必保持警惕,一旦跳转至支付界面,无论理由多么诱人,都应立即退出。
建议帮助长辈关闭不必要的免密支付功能,取消非必要的人脸识别权限,并定期协助检查手机账单,第一时间发现可疑交易。
持续性的教育引导远比一次性提醒更有成效,只有让防骗意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形成持久防护力。
![]()
对互联网平台来说,摒弃唯流量论的短视思维,转向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造才是长远之计。推出“适老化模式”不应仅仅停留在字体放大、界面简化层面,更应嵌入实质性的安全防护模块。
例如增加支付二次确认弹窗、限制高风险应用自动授权、提供一键举报欺诈内容等功能,切实提升老年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在社会层面,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社区可定期举办反诈知识讲座,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方式,用通俗语言传授“幽灵扣款”的识别技巧与应对策略。
电视台及主流短视频平台应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投放面向中老年人群的防骗宣传片,压缩虚假广告的传播渠道。
监管部门亟需优化投诉处理机制,设立专门受理老年人网络诈骗案件的服务窗口,简化举证与立案流程,确保受害者能够快速反映问题、获得支持。
![]()
结语
在小李看来,养老储蓄不仅是晚年生活的经济基础,更是长辈一生勤勉付出的象征。保护好这笔钱,既是子女应尽的孝道,也是平台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当承担的伦理使命。
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普惠所有人群,而不是让某些群体因年龄或认知差异而沦为牺牲品。我们期待每一个人都能在数字时代中安心使用智能设备。
当子女给予更多陪伴与耐心,平台展现更强的责任担当,社会各界形成紧密协作,就能有效压缩骗局的滋生土壤,让骗子无处遁形,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放心上网,让养老资金真正成为他们晚年的“安心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