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国际支教志愿者在泰国程逸府火车站合影(右一为作者)
(本期英文链接:Morning Bell in the Art World (21)——Teaching Notes from Thailand's Remote Countryside –Rediscovering the Soft Logic of Education Beyond Efficiency.pdf)
(This issue's English version link:Morning Bell in the Art World (21)——Teaching Notes from Thailand's Remote Countryside –Rediscovering the Soft Logic of Education Beyond Efficiency.pdf)
编者按
自“艺坛晨钟”于2025年元旦开篇以来,青年艺术家群体借线下相聚拓展创作之境,也在每一次对话与展示中触摸艺术的本真。而今,在既有的积淀之上,正启幕新的维度——《视野与在场》。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艺术现场,亦是一场持续发生的思维探索。在这里,艺术家们将从画室的静默中走出,以个体之眼观照艺术与世界的广阔关联。我们将不再只是观看成型的作品,而是走进艺术家们思考的现场。《视野与在场》内容无界,形式自由:从个人展览的呈现到创作手记的深刻体悟,从异国生活的观察笔记到对当代艺术生态的批判性思考;它既可以聚焦某一群体的创作困境,也可纵论技术迭代下艺术语言的变迁。它可能是一段音频、一篇图像札记、一场对谈实录,也可能是一次突发式的批判观察。它既是艺术家的一手经验,也是思想者的理性辨析。我们期待它成为一个多元、真实,甚至带有“未完成”气质的公共笔记。每一期内容,都不只是分享,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每一个您与我们一同注视、反思、提问,甚至争鸣。艺术,从来不只是画面之中的事,更关乎在画布之外,我们如何栖居于这个时代。
![]()
本期作者
Xiang Yuxi
湘予晰
湘予晰,上海小学教师。
201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创作与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
“真正的教育
从不在冰冷的教案中完成
而在人与人真实的相处相爱中
自然而然地生长”
——湘予晰
2023年夏,我与三位有教学背景的同行者,以国际志愿者身份来到泰国程逸府一所乡村学校支教。顾名思义,支教是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教育上的一种帮助。由于落后地区在教育上处于草创阶段或是无序状态,需要引入先进地区在教育上积累的经验和范式。但是,这种经验和范式常常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影响教育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对教育的一种异化。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支教者可以从教育的源头重新探寻教育的价值与方法。
该乡村学校由政府半资助,学费仅为当地其他学校的五分之一,大约有400名3到15岁当地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学校没有空调和玻璃窗,窗户大部分是钢铁做成网嵌在窗框里制成的。但教室里墙上的中英泰三语墙绘、贴画,整整齐齐的学生绘画作品,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器材、道具,都能体现学校的用心。我们四个支教者分别来自上海、江苏和广州三地——高度系统化、讲究效率的教育环境,而这里的一切,却呈现出另一种节奏与质地。当教育不再被精细的教案与绩效指标所主导,审美教育便悄然回归其最本真的状态。在这里,我开始思考,美育的种子如何在松弛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而它所依赖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社会背景。
身体的苏醒
美育从感知开始
![]()
2023年7月,国际支教志愿者野外徒步合影
初到支教地,我们便告别了城市中习以为常的“舒适区”。泰国程逸府(Uttaradit),意为“北方港口”。东邻老挝,人口44万,距离首都曼谷491公里。府内主要为山地,植被环绕,全年平均气温27.5摄氏度。
密林深处的夏天,程逸府闷热如蒸笼,淋浴只有冷热两极,且常常失灵;衣物在潮湿空气中难以干透,挂一周仍带潮意;夜晚关灯后,壁虎在墙壁上恣意穿行,蜘蛛侠客般偶尔造访,这些都是生活中无法忽略的系列套餐。
这样的环境,其实是一种对感官的“强制唤醒”。在城市高科技化的环境中,人的感官渐趋迟钝;而在这里,自然的粗粝与生活的痛感,让人重新建立起对身边万物的敏锐觉察。这种感官的“重启”,正是审美体验的从零开始。它提醒我们:美育并不始于画笔或乐器的技巧训练,而始于一个人对世界全面、真实而开放的感知能力。
从“赶效率”
到“放轻松”
教育重心的转移
![]()
2023年7月,国际支教志愿者在水上咖啡店休憩
这种状态的转变,在我们抵达的第二天便悄然发生。我们提早到办公室准备进行教学活动,支教负责人Peter拿着茶和咖啡走进来,问我们要不要先喝一杯。我们下意识以“到工作时间了”婉拒,他却轻松地打趣:“放松点,先喝杯咖啡再工作。”
他那不急不躁的神情,仿佛在告诉我们:事情固然重要,但做事的人更重要。后来我慢慢体会到,那种将“人的状态”置于“赶效率”之上的从容,才能生发真实的美,否则,赶出来的“效率”就是一串失去教育意义的自欺欺人的数字。教育者内心松弛而充盈,美便能在人与人之间自然流动,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功利的心灵滋养。
美育
在身体与情感中
自然生长
这所学校的幼儿园,向我们展示了美育如何跳出“学科”框架,回到身体与情感的本源。
不设固定教案的课堂
![]()
2023年8月,幼儿园中英文教学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预设的复杂教案,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生成。教室里,支教老师会带着孩子们用中英法三种语言数数,这种多语言的“声音游戏”,既是一种语言启蒙,也让孩子们在声音的韵律与节奏中感受语言之美。墙面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用树叶拓印的图案、用稻谷拼贴的圆圈,这些源自当地自然材料的创作,让孩子们在触摸与制作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自然之物形状、质感的直观认知。
身体作为教育媒介
![]()
2023年8月,小学生阶段测验现场
我们带孩子们玩“123木头人”,将整个校园变成学习场域。在“go”与“stop”的交替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对身体的控制、对节奏的感知,更在空间位移中体验着与他人的动态关系。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学习,让教育从平面的知识传递回到了立体的感官体验。当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突然定格,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姿态本身就是最美的表达。
环境中的美学启蒙
![]()
2023年8月,小学生绘制感谢卡片
教室的布置看似随意,却蕴含着教育者的用心。窗台上随着季节更换的落叶、花朵,墙上由孩子们共同完成的手印画,都在无声地传递着美的讯息。一位当地老师告诉我:“美不是教出来的,是感受出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能让孩子浸润美的环境。”这正是没有程式化教案束缚才能获得的美育体验,也是我们千里迢迢而来的引力之一。在这里,美育不是特定的课程内容,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潜移默化。
情感仪式中的美育实践
![]()
2023年8月,小学生中英文教学课堂
每天的“告别仪式”成为最动人的时刻。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会主动跑来拥抱,用中英文说着“再见”“I love you”。当我蹲下来回抱每一个孩子,认真地看着他们的眼睛回应时,这已经超越了语言学习,成为深刻的情感交流。有孩子会把自己画的太阳、花朵送给我,那些稚嫩的笔触里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
这种建立在真实联结上的“爱的仪式”,让孩子们在创造爱与被爱的体验中,理解人际关系中最本真的美。它让我们看到,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一颗能感受爱、表达爱的丰盈心灵,有了爱的心灵才能发现美、感受美。
安全感
自由选择的基石
![]()
2023年8月,中学生中英文教学课堂
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交流中,我们看到多样的生存选择。德国管理者Peter曾辞去高薪工作,随妻子来此成为无薪志愿者。正是Peter的坚持和努力,让这所开办给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学校,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外国志愿者教授从幼儿园至初中的孩子们中英文。当我们问他是否担心生病或未来,他轻松答道:“每四个月体检一次,真有大病就回德国。”他甚至开玩笑说:“若活不到一百岁,下辈子就当只狗,汪汪!”
![]()
2023年8月,国际支教志愿者和中学生合影
这种“随心而活”的底气,或许来自他身后完善的社会保障。意大利志愿者Michele在经费紧张时可向政府申请补助;印度的Anil则享有覆盖家庭的全民医保。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生存逻辑:一个人能够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价值,往往是因为他不必为基本生存而焦虑。自由选择,不只关乎个人选择,也关乎社会结构是否为人提供了“安心做自己”的土壤。
![]()
2023年8月,国际支教志愿者在乡村道路合影
这段泰国乡村的支教经历,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熟悉的教育模式中可能遗失的东西。它提醒我们:美育,不依赖昂贵的器材或高深的理论,而始于被唤醒的感官、被尊重的情感、被舒展的身体。当我们不断追逐可量化的教学成果时,是否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的部分——对生命的感知与爱的表达能力?真正的教育,从不在冰冷的教案中完成,而在人与人真实的相处相爱中,自然而然地生长。
作品欣赏
WORKS APPRECIATION
![]()
湘予晰作品《新疆写生系列之一》
纸本水墨
35.5×47.5cm
2018
![]()
湘予晰作品《春》
纸本水墨
35.5×47.5cm
2018
![]()
湘予晰作品《暮》
纸本水墨
35.5×47.5cm
2018
![]()
湘予晰作品《秋》
纸本水墨
35.5×47.5cm
2018
本期执行团队:刁秀航 方雨晨 徐昕 封凯舒 蓝达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