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十二,民间素有“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二”的农谚。今天是2025年11月1日,对应农历九月十二,恰逢这一传统气象观测节点,人们不禁要问:今年冬季的雨雪究竟会多吗?结合气象科学、历史数据与民俗智慧,我们或许能窥见一斑。
一、农谚背后的气象逻辑
“九月十二看冬雪”的谚语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气现象的长期观察。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九月正值深秋向初冬过渡时期,大气环流开始季节性调整。若此日出现降水,往往意味着东亚大槽活跃,冷空气南下频繁,冬季风势力较强,可能预示后续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降水偏多。例如2023年华北地区九月十二前后出现明显降温降雨,当年冬季便遭遇多轮强降雪。气象专家指出,这类农谚虽非绝对,但作为气候趋势的辅助判断依据,其统计学意义值得参考。
![]()
二、今冬气候预测的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冬季气候预测,2025-2026年冬季受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影响,我国气候将呈现“北旱南涝”特征。具体表现为:
1. **降水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20%-40%,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而华北、东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需防范干旱发展。
2. **温度趋势**: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但期间仍会有强冷空气过程,尤其是1月中下旬可能迎来大范围寒潮。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青藏高原积雪较常年偏多30%,这种异常积雪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可能增强冬季风强度,增加南方降雪概率。这与民间“九月湿冬雪多”的说法存在一定吻合。
![]()
三、地域差异与历史对照
农谚的地域适用性需具体分析。历史数据显示:
- **华北地区**:近30年九月十二有降水记录的年份中,约65%的冬季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如2018年北京九月十二降雨后,当冬出现12场明显降雪。
- **江淮流域**:相关性较弱,仅约50%的符合率,2020年合肥九月十二晴天,但冬季仍遭遇暴雪。
- **华南地区**:农谚预测性最低,更多受南海季风槽影响。
今年九月十二的天气实况显示:东北大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雨,而华北平原以多云为主。这种分化可能预示今冬降雪将呈现“东北多、华北平、江南丰”的格局。
![]()
四、冬季防灾建议
基于预测,建议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
1. **南方多雨雪区**(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 提前检修电网设施,防范冻雨灾害
- 储备融雪剂和防滑物资
- 农业大棚需加固保温
2. **北方少雪区**(河北、山西等):
- 加强森林草原火险监测
- 冬小麦产区适时冬灌保墒
- 城市需防范雾霾天气叠加干旱影响
3. **过渡区域**(黄淮流域):
- 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
- 关注1月可能出现的雨雪转换天气
五、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任指出,农谚是古人千百年经验的浓缩,但现代预报更需依靠数值模型和卫星观测。目前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月度预测系统显示,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东亚冬季风指数较常年偏强15%,这与部分农谚提示方向一致。建议公众既要关注官方发布的季度预报,也可将农谚作为生活参考,例如:
- 若九月十二当地出现“雨打伞”,可提前购置防寒用品
- 山区居民注意观察动物储食行为等生物征兆
![]()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25年冬季可能再现2008年式的南国雪灾或2016年的“暖冬”现象。气象学家提醒,无论农谚如何提示,都需建立“气候韧性”意识,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掉以轻心。
在这个特殊的农历九月十二,当传统遇见现代,我们或许更应记住:天气预测永远是概率的艺术,而充分的准备才是应对自然的永恒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