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少人都还记忆犹新,那几年开药店几乎等同于手握“财富密码”。
无论是在一线都市的主干道旁,还是在偏远县城的小街深处,随便支起一家药房,就能迎来络绎不绝的客流与滚滚而来的收入。
依托医保刷卡套现、药品高溢价销售以及连锁品牌加盟模式,许多药店经营者的生活过得比白领精英还要宽裕。
可仅仅过了两年,这个曾被外界称为“最稳妥的暴利赛道”的行业却骤然降温。
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已有3.9万家药店关门歇业,而今年预计将有6万至10万家门店陆续退出市场。
究竟是什么让药店从人人争抢的“香饽饽”,迅速沦为难以维系的“烫手山芋”?
![]()
药店暴利神话的坍塌
将时间拨回三到四年前,当时药店的扩张势头堪比如今风头正劲的奶茶连锁品牌。
坊间流传着一句共识:“只要开店,必定赚钱。”
不论身处北京、广州,还是中部小城,街头巷尾每隔几十米便能看到一家亮着红十字灯箱的药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持证运营的药店总数已突破60万家,数量甚至超过了便利店与咖啡馆之和。
这种迅猛增长并非源于市场需求自然释放,而是资本驱动下的非理性扩张。
![]()
大量投资机构看中药品零售行业的稳定现金流与高频交易属性,纷纷注资入场。
新开店、加盟扩张、并购整合迅速成为行业主流玩法。只要成功开设一家合规药店,就可能被资本高价收购套现。
于是,药店的功能悄然发生异化——不再只是提供健康服务的空间,反而演变为一种金融资产工具。
部分创业者进入该领域,并非为了经营药品,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建店—融资—转卖”实现快速变现。
然而,任何泡沫终将破裂。
![]()
自2024年起,大批药店开始集中倒闭。
据权威数据披露,一年之内关闭的门店超过4万家,整体闭店率攀升至5.7%。
有的老板上午还在仓库盘点药品,下午就收到房东终止合同的通知;更有甚者,刚签下为期三年的租赁协议,仅三天后便被迫清空货架撤离。
即便是行业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寒流。
国大药房在一年半内关停近两成网点;漱玉平民的大股东连续四次减持股份,董事秦光霞个人套现高达1.4亿元后悄然离场;广东大参林创始人柯金龙因涉及商业贿赂被判刑三年六个月,公司股价随即大幅跳水。
与此同时,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开始收缩线下布局,逐步撤出实体药房投资。
![]()
那些曾经豪言要“千城万店”的连锁巨头,如今深陷“关店潮”的泥潭无法自拔。
财务报表揭示出严峻现实:一心堂净利润同比暴跌72.7%,漱玉平民由上年盈利1.3亿元转为净亏损2.2亿元。
这门曾被视为稳赚不赔的生意,正在变成吞噬资金的无底洞。
其根本原因在于:药店行业的繁荣期,并未建立在专业能力或服务质量之上,而是依赖政策红利与资本输血。
当这两项支撑力量相继瓦解,整个行业的虚假繁荣也随之土崩瓦解。
![]()
三重夹击
药店集体陷入困境,并非由单一变量引发,而是多重压力叠加作用的结果。
第一重冲击来自监管政策的全面收紧。
过去十余年里,药店凭借医保卡消费功能,变身成事实上的“现金提款机”。
消费者用医保账户购买保健品、洗护用品甚至大米粮油,药店则通过虚构诊疗记录获取医保报销资金。
更有甚者,伪造处方单、虚报药品销量,形成系统性骗保链条。
![]()
但从2023年开始,国家医保局启动专项整治行动,药品追溯码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每一笔医保结算都可追踪溯源。
飞行检查机制常态化推进,一旦查实违规行为,不仅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被永久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一位从业多年的店主坦言:“过去医保刷卡贡献了六成以上营收,现在这一比例已缩水至不足两成。”
这意味着,药店赖以生存的核心利润渠道已被切断。
![]()
第二重打击源自互联网平台的强势渗透。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买药、叮当快药等数字化平台彻底重塑了人们的购药方式。
线下排队不再是唯一选择,“线上下单、半小时送达”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新常态。
更致命的是,这些平台普遍采取激进的价格战策略。
以太极藿香正气液为例,批发采购成本约为14元/盒,某些平台上售价仅为2元,每卖出一盒亏损12元,只为抢占用户心智与流量入口。
![]()
在算法推荐与比价系统的双重挤压下,传统药店完全丧失价格竞争力。
即便选择入驻电商平台,也要承担15%-25%的技术服务费及额外配送成本,最终所剩利润微乎其微。
第三重挑战来自于消费群体结构的根本转变。
以往药店的主要客群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他们需要长期用药,消费频次高且稳定。
但随着医保门诊统筹改革落地,这部分人群更多转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享受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
年轻一代的健康管理理念也在升级,他们倾向于前往中医馆做推拿、在养生会所体验艾灸、或参与社区组织的理疗课程,而非走进药房自行购药。
“周末去社区医院贴三伏贴、做个拔罐调理”逐渐成为都市青年的新生活方式。
这一趋势使得药店失去了高频互动场景,客户粘性急剧下降。
多重因素共振之下,药店营业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多家上市药企毛利率从此前的20%以上骤降至10%以下,净利润普遍腰斩甚至更深。
持续十年的“药店黄金时代”,就此画上句号。
![]()
药店的“二次进化”之路
面对生死存亡的行业变局,不少药房尝试转型自救,成效却差异显著。
最常见的方式是向传统零售靠拢。
一些门店推出“买药送鸡蛋”“满额赠米面油”“刮奖赢家电”等促销活动,试图以低价福利吸引中老年顾客。
也有药店着力包装“养生概念”,将维生素、蛋白粉、益生菌打造成网红爆款,迎合年轻人对健康的焦虑情绪。
北京老字号白塔寺药店推出文创中药香囊,上海童涵春堂试水“中药风味奶茶”,同仁堂更是大胆跨界,开设中医主题餐饮空间。
![]()
这些创新举措短期内确实带来了人流关注,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盈利能力下滑的趋势。
典型案例如一心堂,虽在部分门店引入彩票销售业务,年创收超8000万元,但仍未能实现整体扭亏。
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径,是回归医药服务的本质,强化专业价值与用户体验。
一批先行者开始打造“社区健康中心”模式,定期举办慢病管理讲座、免费血压血糖检测、中医体质辨识等活动,构建会员制服务体系。
通过深度绑定居民健康需求,提升复购率与信任度。
![]()
科技赋能也成为突围的关键抓手。
人工智能问诊系统、智能舌诊仪、体质分析终端等设备陆续进驻药店,推动其从单纯售药场所向综合性健康服务平台转型。
部分连锁品牌联合互联网医院资源,开发“AI中医+远程诊疗+即时配药”一体化流程,让消费者在店内即可完成健康评估、医生咨询与药品获取的全闭环服务。
此举不仅优化了服务效率,也重构了药店的盈利模型。
![]()
当然,转型之路充满阻力。过往盲目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仍在持续发酵。
数据显示,益丰药房在2024年新增加盟店逾千家,同期关闭门店达1078家,近乎“一边建、一边拆”。
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模式导致管理失控,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未来药店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拥有更多网点,而是谁能真正扎根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并借助数据和技术精准洞察用户需求。
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残酷洗牌中存活下来并脱颖而出。
![]()
结语
本轮药店倒闭潮,表面看是资本退场与政策加码所致,实质上反映的是商业逻辑的理性回归。
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长期依赖外部红利维持增长,更不能依靠制度漏洞和资本泡沫支撑繁荣。
当医保不再是可以随意提取的“储蓄卡”,当线上价格透明化打破信息不对称,药店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
唯有依靠专业的药事服务、真诚的医患沟通、创新的服务形态,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这场行业震荡,既是对过往野蛮生长的清算,也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提供了重生契机。
未来的药店,不应再是冷冰冰的药品柜台,而应成为连接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科技应用的社区健康枢纽。
暴利时代已然落幕,属于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的时代,正悄然开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