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1日,位于新加坡的ST工程公司巴诺伊造船厂迎来历史性时刻——一艘被国防部长陈振声形容为“宛如星际巡洋舰”的新型战舰正式滑入水中。
- 这正是新加坡海军有史以来吨位最重、技术最先进的“胜利号”多任务作战舰,标志着该国海上力量迈入全新纪元。
- 全长约150米、满载排水量接近8000吨的庞然大物,不仅打破了本国海军舰艇的尺寸极限,更关键的是引入了一种革命性的设计理念:让军舰具备类似智能手机般的持续升级能力。
![]()
- 若要理解其规模之巨,不妨对比一下前代舰型。即将退役的“胜利”级导弹护卫舰自1989年起服役,排水量仅为595吨;而新“胜利号”的体量相当于其十三倍以上,堪称质与量的双重飞跃。
- 这样的跨越,使新加坡海军实现了从区域轻型舰队向具备远洋投送能力的中型海军力量转型,犹如一名拳手由轻量级跃升至重量级。
- 不过,“胜利号”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仅来自体型优势,而是源于其搭载的“进化型大脑”系统。在下水仪式上,陈振声重点阐释了这一概念。
- 所谓“进化型大脑”,是指舰载作战系统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学习战场环境、优化决策逻辑,并通过远程软件更新实现功能迭代。
![]()
- 传统战舰一旦建成,系统配置基本固化,如同早期的功能手机;而“胜利号”则像现代智能终端,支持OTA空中升级,可随威胁变化灵活调整作战模式。
- 该舰被定位为空、海、潜三域无人系统的指挥中枢,具备同时调度多种无人平台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
- 举例而言,在执行反潜行动时,它能派遣水下无人航行器深入海域搜索目标,同步释放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进行广域监视,并部署水面无人艇构建动态封锁线。
- 所有传感器数据经由AI中枢实时融合处理,最终呈现在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形成一张动态、立体的全域态势图。这种“一舰多能”的集成化作战能力,正是未来海军发展的主流方向。
![]()
新闻报道截图
- 从"买家"到"制造者"的战略转身
- 新加坡计划分批建造6艘同型号舰艇,预计首舰将于2028年起陆续交付部队使用。该项目的意义远超单一装备列装,代表着国家国防工业能力的重大跃迁——从长期依赖海外采购,转向自主设计与建造大型主战舰艇。
- 近年来,东南亚海域的安全格局日趋复杂,海盗、非法捕鱼、地缘博弈等问题频发。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但其扼守马六甲海峡要道,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运贸易经此通过。
- 因此,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直接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何新加坡始终维持高额国防开支——其军费占GDP比重常年稳定在3%以上,显著高于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
![]()
- “胜利号”拥有高达7000海里的续航力,意味着它可以不依赖中途补给,直达印度洋腹地甚至更远海域执行任务。结合其模块化架构,大幅提升了海军的战略机动范围和任务弹性。
- 例如在灾难响应场景中,该舰可通过更换任务模块快速转换角色,加装医疗舱室、净水设备和物资存储空间,变身移动海上医院或应急指挥中心,支援周边受灾地区。
- 从工程技术角度看,“胜利号”还配备了高度自动化的舰载支持系统,包括设于舰尾的无人机收放装置以及舷侧安装的多功能模块化起重机。
![]()
- 这些设施使得战舰可在无港口依托的开放海域独立完成无人平台的布放回收、设备更换及维护作业。此类自主保障能力对于远离本土的持续部署至关重要,尤其适用于人道救援或高强度对抗环境。
- “胜利号”的诞生也为全球中小型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在财政预算有限、人力资源紧张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打造高性价比的海上力量体系。
![]()
- 并非每个主权国家都需要运营超级航母或庞大舰队,也并非所有海军都适合走美国式的全面压制路线。
- 但通过采用开放式架构、整合人工智能算法、发展无人作战集群等方式,仍可构建出反应敏捷、适应性强且成本可控的现代化海上平台。
- 当然,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伴随着一系列现实挑战。AI决策的稳定性、网络攻击防御机制、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以及复杂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维护方案,都是“胜利号”在未来实战化进程中必须逐一攻克的课题。
- 毕竟,无论科技多么前沿,最终决定战斗力上限的,依然是人对系统的掌握程度与临场应变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