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传的一段采访视频里,蔡磊的日常状态让人心揪:病房内的白色病床旁,三名护工分工明确 —— 一人双手捏着 50 毫升针管,将掺有增稠剂的米糊状食物缓缓推向他嘴边;另一人从身后半蹲,双手稳稳托住他的后颈,避免他因颈部肌肉无力而后仰;第三人则俯身盯着他的面部,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呛咳。针管里的食物每推进 0.5 毫升,护工都会停顿两秒,观察蔡磊的吞咽反应,直到他微微眨眼示意 “已咽下”,才继续下一次推送。
镜头转向蔡磊的上半身,他穿着宽松的浅灰色病号服,肩膀因肌肉萎缩显得格外瘦削,手臂无力地垂在身侧,连轻微抬起的动作都无法完成。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床头的眼控仪屏幕上,黑色光标随着他眼球的转动在屏幕上移动,每选中一个字符都需耗费数秒,半分钟后,屏幕上才艰难跳出一行字:“咽口水都怕窒息,每口饭都是闯关。”
这样的 “闯关”,是蔡磊确诊渐冻症晚期后的日常。曾经的他,是商业场上意气风发的京东副总裁,主持会议时能精准敲定数千万项目,出行时前呼后拥,举手投足间满是掌控力;如今,连坐起身都需要三名护工协同操作 —— 一人双手扣住他的肩膀向上提拉,一人从腰部托举发力,第三人则用软枕垫在他的颈后与腰侧,全程需保持动作缓慢匀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他的疼痛。
![]()
护工在采访中透露,蔡磊现在每天需 24 小时依赖呼吸机,说话功能已完全丧失,与外界的所有沟通都依赖眼控仪,“一分钟最多能敲出五六十个字,着急时眼球跟着光标乱晃,额头上会冒冷汗,那种想表达却卡顿的窘迫,根本装不出来”。更艰难的是预防并发症:每坐两小时,护工就得帮他翻身平躺,用温热的毛巾擦拭背部与腿部,再用指腹顺时针按摩肌肉,防止压疮与肌肉萎缩,“每次按摩他都会闭眼,不是舒服,是疼得在忍,只是没法用声音表达”。
有次因一口痰液未能及时咳出,蔡磊突发窒息,被紧急送进 ICU 抢救七天六夜才脱离危险。醒来后,他用眼控仪敲给团队的第一句话不是 “难受”,而是 “科研进度别停,数据再核对一遍”。身边人曾劝他 “暂停工作安心养病”,他却通过眼控仪回应:“养病也是等,不如用等的时间多推进一步,哪怕只帮到一个病友。”
![]()
在身体已濒临极限的情况下,蔡磊的另一个 “拧巴” 选择更让人震撼 —— 他前后投入超过 4000 万元用于渐冻症科研,这笔钱里有他的个人积蓄、自传《相信》的全部版税,还有妻子段睿辞职后直播赚来的收入。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他确诊后发现 “渐冻症科研进展缓慢,病友们多在绝望中等待”。
段睿曾是资深会计师,为凑集科研资金,她开设了名为 “破冰驿站” 的直播间。镜头里的她,总是穿着简约的白色衬衫或米色针织衫,面前摆着洗衣液、纸巾、粮油等日用品,讲解时只专注于产品特性 ——“这款洗衣液不含磷,母婴可用,泡十分钟就能洗干净污渍”“纸巾是四层加厚的,湿水不易破”,从不会主动提及蔡磊的病情,即便有粉丝在评论区询问,她也只是简短回应 “谢谢关心,他还在忙工作”,再迅速将话题拉回产品本身。如今直播间已有 500 多万粉丝,所有收入都全额转入科研账户,在 “慈善中国” 网站上,每一笔支出都标注得清晰可见:“渐冻症基因检测公益项目 280 万元”“药物研发实验设备采购 450 万元”“病友康复设备资助 120 万元”。
最让人动容的是,蔡磊团队推动的科研成果,他自己却无法受益。医生早已知会他,目前进入临床的 10 条药物管线,针对的是特定基因型渐冻症患者,而他属于更普遍的 “散发型”,这些药物对他的病情几乎没有效果。但他从未因此放慢脚步:每天清晨 8 点,护工帮他调整好眼控仪角度后,他就开始在线上召开科研会议,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表,用眼控仪逐字敲出修改意见;遇到关键实验节点,他会让助理将实时画面同步到眼控仪上,哪怕熬到半夜,也要确认 “每一步都没问题”。
20 岁的渐冻症病友安扬,是蔡磊科研投入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安扬确诊时已无法独立行走,用上蔡磊团队推动的康复药物与设备后,先是能扶着床头坐起,三个月后竟能扶着桌子缓慢行走。她特意拍了段视频发给蔡磊:镜头里的她穿着浅蓝色运动服,双手扶着木质餐桌,一步一步挪动脚步,走到桌边的水杯旁时,还能自己伸出手拿起杯子,对着镜头笑着说 “我能自己喝水了”。
收到视频的那天,蔡磊让护工推着轮椅带他去了安扬所在的医院。病房里,他坐在轮椅上,颈后垫着软枕,目光紧紧跟着安扬的动作。当安扬扶着墙站稳,转头向他挥手时,蔡磊盯着眼控仪,光标在屏幕上停顿了近十秒,才敲出一行字,由助理读给安扬:“继续加油,我们都在等你走得更远。” 那一刻,他的眼球里映着安扬的身影,没有羡慕,只有欣慰。
![]()
随着蔡磊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网络上也出现了质疑声:“一到购物节就提病情,分明是借病卖货”“身家千万却晒惨,就是博眼球赚同情”。这些声音,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先看 “卖货” 的争议 —— 蔡磊个人的抖音账号已停更 4 个月,最后一条内容是去年 12 月发布的科研进展通报,视频里只有眼控仪屏幕与科研数据,没有任何带货链接;段睿的直播间虽有商品销售,却从未将蔡磊的病情作为营销噱头,甚至刻意避开相关话题,粉丝留言中 “因信任蔡磊而来” 的声音,更多是源于对他科研举动的认可,而非对病情的同情。
再看 “装病博眼球” 的质疑 —— 渐冻症的病程进展有明确医学轨迹,从肌肉无力到全身瘫痪,再到吞咽与呼吸功能丧失,每一步都不可逆。蔡磊如今 “全身仅眼球能动” 的状态,有医院的诊断报告、康复记录佐证;采访中,他用眼控仪敲字时,光标因眼球疲劳频繁偏移,额头上渗出的细汗、因无法顺畅表达而紧绷的面部线条,这些细节不是演技能模拟的。更重要的是,他推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查:截至目前,团队已有10 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阶段,为超过 1000 名病友提供了免费基因检测,搭建的渐冻症患者科研数据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数据库之一。
曾有医生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蔡磊团队的投入,至少将中国渐冻症科研进程提前了 10 年。以前我们申请相关科研经费难、招募患者难,现在有了他搭建的平台,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极大缓解。” 病友家属的留言更具说服力:“我父亲用了他们资助的康复设备后,现在能自己翻身了,不用再靠我们整夜守着。那些说蔡磊博眼球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为这个群体做了多少。”
面对质疑,蔡磊从未用眼控仪敲过辩解的文字,只是让助理将科研进展定期公开。他的沉默,不是默认,而是将所有精力都留给了更重要的事 —— 与时间赛跑,为病友多争取一点希望。
![]()
蔡磊曾拥有普通人羡慕的财富与地位 —— 京东副总裁的职位、千万级身家、广阔的商业资源。若选择安享晚年,即便确诊渐冻症,他也能在顶级护理中度过余生,不必承受科研的压力与外界的质疑。但他偏要选择最难的路,用财富重构 “价值” 的定义:钱留不住自己的健康,却能为病友留住希望;权力无法逆转病情,却能整合资源推动科研。
在确诊前,蔡磊的人生关键词是 “成功”—— 商业谈判中的果断、项目推进中的高效、团队管理中的严谨,这些特质让他在商场上脱颖而出。确诊后,他的人生关键词变成 “抗争”—— 与肌肉萎缩抗争,每天坚持用眼控仪工作超过 10 小时;与命运抗争,明知自己可能等不到治愈的那天,仍执着于 “多推进一步”;与偏见抗争,用行动打破 “绝症患者只能等待” 的刻板印象。
他曾通过眼控仪敲出这样一段话:“以前觉得商业上的成功是价值,现在才明白,能让别人因自己的努力多一点希望,才是更珍贵的价值。” 这句话,藏着他 “拧巴” 选择的核心 —— 不是不爱惜自己,而是将对生命的热爱,延伸到了更多身处绝境的人身上。
![]()
如今,蔡磊的病房里仍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连接着眼控仪,桌面背景是渐冻症病友们的合影。每天清晨,护工帮他调整好姿势后,他会先盯着照片看几秒,再启动眼控仪开始工作。阳光透过病房的玻璃窗,落在他的病床上,也落在屏幕上那些跳动的光标里 —— 那光标,不仅是他与世界沟通的工具,更是无数渐冻症病友眼中的光。
有人问蔡磊,是否后悔将财富投入到 “与自己无关” 的科研中。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让助理调出安扬最新的视频:画面里的安扬,已经能扶着扶手上下楼梯,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盯着视频,蔡磊的眼球微微转动,眼控仪屏幕上慢慢跳出一行字:“你看,这就是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