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4年,一名戴着黑框眼镜的少年局促地坐在摄像机前,声音低沉地讲述着自己的“出走原因”——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内心孤独。他语气中带着几分委屈,仿佛是一个被家庭抛弃的受害者,只能通过极端方式寻求关注。
2
然而,在记者深入接触其家人后,真相却逐渐浮出水面:这位外表文静、看似无助的男孩,所说的一切几乎全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他的情绪并非源于亲情缺失,而更像是一种刻意营造的人设。
3
这个男孩正是当年震惊全球的“高空攀机幸存者”梁攀龙。他在没有生命保障的情况下,紧抱飞机起落架,从昆明飞往重庆,经历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万米高空生死旅程。而面对媒体镜头时,他所陈述的每一句话,几乎都与事实背道而驰。
4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将他推向了那架即将起飞的客机?他又为何要在事后编织如此动情的谎言?
![]()
5
从火车顶到飞机跑道
6
事实上,这次惊天冒险并非梁攀龙第一次离家远行。早在2004年之前,他就已多次尝试逃离日常生活。那时他才13岁,住在铁路职工家属区,每天听着列车呼啸而过,心中渐渐萌生一种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7
学校的课业压力、家庭的严格管束,让他感到窒息。在他眼中,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刺激,哪怕前方是危险,他也宁愿去闯一闯。
8
一次冲动之下,他趁夜爬上了一列运煤货车。铁轨旁杂草丛生,车厢里堆满黑色煤炭,他蜷缩在角落,任由列车载着他驶向远方,连目的地都不曾知晓。
![]()
9
这趟毫无计划的流浪最终将他带到了张家界。途中全靠陌生人的善意维系生存——有人递来半块馒头,有人塞给他一瓶矿泉水。可几天后,身上的钱早已花光,体力也接近极限,他只能再次扒上返程的货运列车,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中。
10
母亲左君见到儿子那一刻,泪水瞬间涌出眼眶。她没有责骂,也没有追问,只是紧紧抱住他,一遍又一遍喃喃自语:“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11
这份近乎卑微的母爱非但没有让他收敛,反而助长了他的胆量。几个月后,内心的躁动再度点燃,他再一次翻出院墙,踏上了逃亡之路。
![]()
12
这一次,他一路辗转抵达贵阳。途中不仅遗失了唯一的拖鞋,还在街头被一辆疾驰的三轮车撞倒在地,身上多处擦伤流血。
13
警察试图询问他的家庭信息,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拒不透露半个字。整整一周,母亲焦急地四处寻找,直到在派出所看到那个遍体鳞伤的儿子,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14
可这些痛苦并未让他停下脚步,“逃离”的念头反而在他心里扎下了根。2004年11月5日,他第三次踏上流浪之旅,扒乘火车前往昆明,准备开启新的冒险。
![]()
15
可惜中途被人发现并强行赶下列车。他独自一人徘徊在荒凉的铁道边,饥寒交迫之际,被昆明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带回了收容点。
16
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个名叫束清的少年。从此,两人的命运如同交织的轨道,再也无法分开。
17
在一个狭小的宿舍里,束清突然开口,嗓音沙哑得像是砂纸摩擦金属:“我叫束清。我妈在蔬菜大棚干活,冬天手冻得通红,还总叮嘱我要好好读书。”
![]()
18
他扯了扯洗得发白的衣袖,嘴角扬起一丝冷笑:“可我在学校天天被老师训,同学笑话我家穷,六年级念完我就受够了。”
19
梁攀龙攥紧了自己的衣角。这番话像一根尖锐的针,刺进了他同样压抑已久的心底。他想起自己书包里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想起父母失望的眼神,内心泛起一阵共鸣。
20
两个被现实抛弃的少年,在铁窗围困的小屋里悄然建立起一种默契的情感联结。
![]()
21
“外面的世界才叫痛快!”束清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睡桥洞、翻垃圾桶找吃的,虽然苦,但没人能管你。”
22
这句话如同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梁攀龙心底深埋的叛逆火焰。他仿佛看见自己挣脱所有束缚,在无垠天地间狂奔的画面。
23
可就在此时,广播里不断重复播放着“请监护人尽快联系本站”的通知,像是一道道催命符,提醒他们时间不多了。
![]()
24
当值班人员在房间内打起盹来,鼾声响起的那一刻,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悄悄掀开被子。束清穿着破旧帆布鞋踩上铁栅栏,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梁攀龙紧跟其后,心跳剧烈得仿佛要冲破胸膛。
25
深夜的城市宛如一条寂静的河流,路灯洒下的光影斑驳陆离。束清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忽然指向远处天空中闪烁的航灯,兴奋地说:“听说机场的大飞机比山还大!要不要去看看?”
![]()
26
梁攀龙迟疑片刻,终究还是迈出了脚步。他们翻越锈迹斑斑的铁丝网,躲开巡逻的保安,借着草丛掩护,悄悄靠近停机坪边缘。
27
他仰面躺在地上,耳边传来飞机引擎由远及近的轰鸣声,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所谓的“自由”似乎触手可及。
28
他未曾察觉,束清的目光早已黯淡下来。不远处,一架客机的起落架静静展开,如同巨兽张开的利爪,正等待吞噬这两个迷失方向的灵魂。
![]()
29
次日清晨,阳光洒落在机场跑道上,银白色的机身反射出冷冽的光泽。梁攀龙凝视着即将起飞的庞然大物,脑中突然冒出一个疯狂的想法:上去看看,马上就下来。
30
两人顺着轮胎纹路攀爬,如同攀登一座巨大的金属树,最终钻进了狭窄的起落舱。空间内布满冰冷的机械构件,浓烈的机油味混合着金属气息扑鼻而来。
31
还没等他们看清内部结构,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骤然爆发,机身开始缓缓滑行。
![]()
32
万里高空的奇迹生还
33
剧烈震动让两人站立不稳,恐惧如潮水般席卷而来。他们拼命呼喊,却被咆哮的风声彻底吞没。随着飞机加速,沉重的起落舱门缓缓闭合,最后一丝光线也被黑暗吞噬。
34
飞机冲上云霄,高度迅速攀升。就在升空过程中,束清因未能抓牢,瞬间被强大的气流卷出舱外,消失在万米高空之中。
35
唯有梁攀龙死死抱住身旁的金属杆,指甲深深嵌入冰冷的表面,身体因极度寒冷和缺氧而剧烈颤抖。
![]()
36
稀薄的空气使呼吸变得异常艰难,刺骨寒意如千万根冰针刺入肌肤,耳朵嗡鸣不止,意识几近模糊。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对他而言,漫长得如同跨越了一个世纪。
37
当飞机平稳降落至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机务人员例行检查起落架时,意外发现一件皱巴巴的童装外套挂在支架上。
38
起落舱与乘客舱完全隔离,这件衣物显然不属于任何旅客。顺着线索仔细排查,工作人员终于在密闭的空间内找到了已经冻僵的梁攀龙。
![]()
39
而在昆明机场跑道,束清的遗体早在一个半小时前就被找到。这场被称为“11・11”的航空安全事件,以一人坠亡、一人奇迹生还的方式,正式进入全国公众视野,引发广泛讨论。
40
面对镜头,梁攀龙哽咽着说出“父母不在乎我”,令无数人为之动容。但深入追溯他的成长轨迹,却发现这句控诉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真相。
41
他出生于四川籍移民家庭,一家四口挤在湖南怀化一处简陋窝棚中,两张拼接的木板床便是全部家具。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月薪不足五百元。即便如此,父母仍坚持送热爱绘画的他学习美术课程,并坚信“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
42
小学时期的梁攀龙曾是班里的模范学生,成绩优异,性格温顺,放学后还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然而,2002年一款网络游戏的流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43
当时网吧监管松懈,他从假期偷偷上网发展到频繁逃课,逐渐从“优等生”沦为老师口中的“问题少年”。
44
为了挽回儿子,父母尝试了各种方法:耐心沟通、严厉惩罚、在家安装电脑、购买宠物转移注意力,甚至轮流陪读监督学业。但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
45
所谓“父母不关心”,实则是青春期叛逆心理与网络成瘾共同作用的结果。虚拟世界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而真实生活则被视为牢笼。
46
经历此次生死考验后,他曾短暂觉醒,重新投入学习。可没过多久,那种想要逃离的冲动再次涌现,仿佛脚底抹了油,根本无法安定。
47
刚进入高中不久,他毅然选择退学。后来多亏一位记者出面协调,才得以转入重庆工艺美术学校继续就读。原本以为换个环境能让心境沉淀,结果读到大三时,他又一次背起行囊悄然离开。
![]()
48
此后的人生如同漂泊的浮萍。他做过快递员,摆过夜市地摊,先后开了两家宠物店,但每一份事业都没能持续太久。感情生活同样起伏不定,相识不久便仓促结婚,婚后数月又匆匆离婚。
49
女儿出生那天,他抱着那个柔软的小生命,心头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柔软与触动。可即便如此,那颗向往远方的心仍未真正停下,依旧在全国各地辗转奔波。
![]()
50
近年来,梁攀龙的生活才逐渐趋于稳定。邻里之间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跑累了,终于愿意停下脚步;也有人说,是因为女儿一天天长大,他不愿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
51
当年那个在万米高空紧紧抓住金属杆、全身颤抖的少年,历经十余年跌宕起伏,终于在生活的磨砺中领悟了“责任”二字的分量。
![]()
52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男子18年前扒飞机万米高空飞1.5小时生还,劫后患高空后遗症,大学辍学后闪婚又离婚 2022-08-27
![]()
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