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苏联曾经有多强大?二战后他们从监狱放出一个人,压制美国二十年

0
分享至

AI导读

1957年10月4日晚上,莫斯科时间10点28分。

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那片戈壁滩上,一枚导弹托着个58厘米宽的铁球冲向夜空。83公斤重的斯普特尼克1号进了轨道,开始以每小时29000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转,还一个劲儿地往下发”哔哔”信号。

美国人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头顶飘着个苏联造的东西。白宫电话都被打爆了,股市应声就跌了。这可不是输场球赛那么简单,这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脸都被打肿了。

你说怪不怪,二战时苏联损失那么惨重,经济也比不过美国,怎么就能抢先把卫星送上天?



一个月后11月3日,苏联又射了颗508公斤重的卫星,里头还装着条叫莱卡的狗。美国人连个小卫星都没送上去,人家已经开始研究生物在太空怎么活了。12月6日,美国的”先锋号”火箭在发射台上炸了,全世界的记者都拍下了这尴尬场面。

但这还不算完。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传来消息:27岁的加加林坐着东方一号上天了,成了第一个进太空的人。绕地球转了一圈,108分钟后平安落地。美国人这下真坐不住了。三周后艾伦谢泼德才飞了15分钟,还是个亚轨道跳跃,连地球轨道都没进。

肯尼迪急了,在国会发誓说要在60年代结束前把人送上月球。说白了,这就是被逼急了的宣战书。

最让美国想不通的是,他们手里明明握着好牌啊。

二战一结束,美国就发动”回形针行动”,把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和127个核心成员接到美国。这帮人可是V-2导弹的设计者,掌握着当时最牛的火箭技术。美国还从德国运走了近百枚V-2导弹,把佩内明德基地几乎搬空了。



按理说,有德国最好的专家和技术,美国应该遥遥领先才对。

可现实打脸打得啪啪响。冯布劳恩到美国头几年几乎啥也没干成,就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修修缴获的V-2。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打起来,军方才想起来用他。就算这样,他搞出来的红石导弹和丘辟特导弹,说到底还是V-2的改进版,没啥大突破。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海军的”先锋号”一次次失败。最后还是冯布劳恩救场,1958年1月用改装的丘辟特火箭射了美国第一颗卫星”探险者一号”。但这已经比苏联晚了4个月。

更要命的是导弹。1957年8月,苏联试射成功R-7洲际导弹,射程8000公里,能直接打到美国本土。两个月后发射卫星用的,就是这导弹的改装版。美国人突然发现,大西洋和太平洋再也保护不了他们了。

冯布劳恩花了6年,才在1950年把导弹射程弄到1000公里。这时苏联的洲际导弹已经能打8000公里外的目标。8倍的差距,用钱都砸不平。

苏联总能抢先一步: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生物、第一个太空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每个”第一”都像耳光,啪啪打在美国脸上。



1959年9月,月球2号撞上月球表面,成了第一个到月球的人造物体。一个月后,月球3号拍到月球背面,人类第一次看见月球那一面。美国的月球计划还在纸上画着呢。

这种持续领先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冲击,比输掉一场战争还严重。民众开始怀疑美国的教育体系,质疑制度优越性。国会赶紧通过《国防教育法》,狂砸科学教育经费。1958年7月,艾森豪威尔签署法案成立NASA,想集中力量追赶。

但即便NASA成立了,美国在太空竞赛里还是被动挨打。直到1965年双子星计划成功,美国才勉强追平差距。从1957到1965,整整8年,苏联在太空领域简直是碾压。

关键是,这种领先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苏联经济总量远不如美国,科研经费也少得多。美国光阿波罗登月计划就花了2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2000多亿。钱花了这么多,6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还是落后。

这就奇怪了:苏联凭什么?

他们没有冯布劳恩这样的世界级专家,战后从德国拿到的技术资料也不全,经济实力更没法比。按常理,苏联应该处处落后才对。



美国情报机构一度怀疑苏联搞到了外星技术,不然没法解释这速度。中情局的分析报告里全是困惑和不解。

直到1966年1月,苏联官方发了份讣告,西方世界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干的。

这人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苏联新闻里只叫他”首席设计师”,真名对外严格保密。诺贝尔奖评委会想给他颁奖,问人造卫星设计者是谁,赫鲁晓夫回答:“全体苏联人民。”

保密到这程度,简直荒唐。加加林成了世界名人,照片登上各国报纸头版,真正让他上天的总设计师却不能露面。苏联科学家私下叫他”国王”或”大老板”,因为直呼其名会惹麻烦。

他去世后,世界才知道:过去20年震惊全球的太空奇迹,背后都是同一个人。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次太空行走……所有这些改写历史的成就,都由科罗廖夫一人主持完成。



这不是团队的胜利,是一个天才单挑一个超级大国的传奇。

1907年1月12日,科罗廖夫出生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市一个教师家庭。苏联官方宣传说他是”农民家庭”,为了符合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其实他父亲教俄语,母亲是富商家的女儿,小时候住在外祖父母的富裕家里。

3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母亲后来嫁给个电气工程师,继父在基辅理工学院读书,母亲也常去基辅上女子高等教育课程。这种环境让小科罗廖夫从小就接触科学和工程。他爱看书,特别喜欢数学和电器。

但他没上过正规中学。

一个后来震惊世界的科学家,童年连正规学校都没进过。正因为这样,科罗廖夫练就了惊人的自学能力。没学校教,他就自己啃书。在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工厂打工,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硬是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

18岁考进基辅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到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跟莫斯科大学齐名的顶尖学府。



那时候他痴迷飞行。在校期间就设计制造滑翔机,20岁拿到设计证书,22岁获得空气动力学工程师称号。1929年毕业后进第4实验飞机设计局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命运的转折来得突然。

那年,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去拜访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一生都在想人类怎么飞向宇宙,提出了火箭方程等理论,但当时被认为是空想家。

老人讲着宇宙的浩瀚,讲着恒星间的距离,讲着人类探索未知的使命。科罗廖夫越听越激动,最后站起来大声说:“先生,从今天开始,我的目标是飞向宇宙!”

齐奥尔科夫斯基看着他,慢慢说:“这很难,而且这是条漫长的路。我们才刚起步,也许要很久很久,宇宙的谜题才会慢慢解开。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也许还会付出生命。”

“我不怕,”科罗廖夫眼里闪着光,“我为此感到兴奋。”



“好样的,”老人笑了,“说实话,我总觉得,在你身上,也许会是我们征服宇宙的新起点。”

这话后来被证明惊人准确。从那次会面开始,科罗廖夫彻底改了研究方向。他不再满足于设计飞机,转而投身火箭研究。

1931年,他看到报纸上一则广告:一位科学家提出用火箭发动机代替螺旋桨,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绝大多数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科罗廖夫立刻找上门,加入了研究小组。

这决定在外人看来简直是自毁前程。放着稳定的飞机设计工作不干,去搞火箭?那时候火箭还被当成烟花和信号弹,没人信它能成运输工具。

但科罗廖夫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未来。

1933年8月,他们搞出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并成功发射。那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苏联在搞液体火箭,这是真正的前沿科技。25岁的科罗廖夫成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负责人,还出版了专著《火箭发动机》。



同年10月,政府注意到这个年轻团队的成果,决定把”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和官方的”空气动力实验室”合并,成立世界第一个宇航研究所。26岁的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负责科研的副所长。

拿到国防委员会奖章那天,科罗廖夫意气风发。他提出应该先搞火箭飞机,就是用喷气发动机驱动的飞机。这想法在1933年激进得吓人,但他说服了上级支持。

1937年12月,苏联第一架火箭飞机试飞成功。这是航空史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喷气时代来临。30岁的科罗廖夫已是苏联火箭研究的灵魂人物。

但就在试飞成功几个月前,政治风暴来了。

1937年6月,一直支持科罗廖夫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以间谍罪名处决。与他有关的一大批人都受牵连。科罗廖夫的导师图波列夫被抓,宇航研究所的很多同事也相继失踪。

1938年的一个早上,一群士兵冲进科罗廖夫的实验室,不由分说把他带走了。指控罪名是反革命和破坏活动,证据是同事格鲁什科的检举。审判很快,科罗廖夫被判死刑,后改判10年劳改,流放西伯利亚。



这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30出头的科罗廖夫,正处创造力最旺盛的年纪,却要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里干重体力活。那里条件极其恶劣,很多囚犯熬不过第一个冬天就死了。

但科罗廖夫活下来了,而且从没放弃思考研究。

监狱里,他还在脑子里设计火箭。没纸笔,就在地上画图;没资料,就凭记忆推演计算。狱方看这囚犯这么痴迷技术研究,竟然默许了,甚至偷偷给他送研究材料。科罗廖夫就这样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完成了多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机的初步设计。

1940年,被关押的图波列夫向上级打报告,说研制新型作战飞机离不开科罗廖夫。经他努力营救,科罗廖夫被调到莫斯科,以囚犯身份在特殊设计局继续搞飞机设计。虽然还是监狱生活,但至少能重新接触热爱的工作了。

1944年,科罗廖夫终于被释放。这时他已37岁,本该是科学家最黄金的年龄,却有整整6年在监狱度过。西伯利亚的寒冷和繁重劳动摧残了他的身体,让他落下终身病根。

但这些苦难没摧毁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珍惜重获的自由,更坚定要实现梦想。



战争即将结束,属于科罗廖夫的时代就要来了。

1944年9月8日傍晚,伦敦居民听到天空传来尖锐呼啸,还没反应过来,火球就在街区中心爆炸了。这不是普通炸弹,是德国刚投入实战的V-2弹道导弹。从300多公里外发射,以4倍音速飞行,根本没法拦截。

消息传到莫斯科,立刻引起高层重视。苏联虽然在坦克火炮上有优势,但导弹技术几乎空白。决策者们已在考虑战后格局了。谁掌握这种远程打击武器,谁就能在未来较量中占先机。

问题是,苏联的火箭人才几乎被清洗光了。最优秀的专家科罗廖夫还在西伯利亚劳改营,图波列夫虽被调回莫斯科,但身份还是囚犯。讽刺的是,当年检举科罗廖夫的格鲁什科,此时不得不向上级打报告说:研发火箭离不开科罗廖夫。

1945年春天,德国战败成定局。苏军攻占了佩内明德——V-2导弹诞生地。但美国人抢先一步,5月22到31日这10天里,用300节火车车厢和13艘轮船,把近百枚V-2和所有能搬的设备运走。更重要的是,V-2总设计师冯布劳恩和127名核心成员主动向美军投降,被秘密送往美国。

6月1日,科罗廖夫率队到佩内明德时,看到的是空厂房。美国人走得很彻底,连图纸都带走了。但科罗廖夫没气馁,组织团队在废墟中搜寻。一个月里,他们居然拼凑出大量V-2技术资料,甚至找到些被遗漏的零部件。



更重要的是,约2000名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留在苏联占领区。这些人虽不是核心设计师,但都参与过V-2制造测试,掌握大量实践经验。科罗廖夫说服上级,把这些德国专家及家属招到苏联。其中包括冯布劳恩的副手格雷特鲁普赫尔穆特,这人对V-2的了解仅次于冯布劳恩。

1946年8月,科罗廖夫被正式任命为弹道导弹总设计师。距他被捕已8年,档案上还留着”反革命”记录,但这不妨碍上级把最重要的国防项目交给他。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火箭领域,没人比科罗廖夫更合适。

摆在面前的任务异常艰巨。苏联工业基础远不如美国,很多关键材料部件都生产不出来。V-2用了86种不同标号钢材,苏联只能产32种。有色金属合金差距更大,橡胶、密封材料等非金属部件也远达不到德国水平,连焊接技术都有明显差距。

科罗廖夫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全国力量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他没简单用替代品凑合,而是建立起相应产业链。需要什么钢材,就和冶金部门合作研发新钢种;缺什么材料,就组织化工专家从头研究。这种系统性工作方式,为苏联日后火箭工业打下坚实基础。

1947年10月8日,苏联进行首次弹道导弹发射试验。科罗廖夫站在发射场,看着导弹点火升空。火焰从尾部喷出,导弹缓缓离地,越飞越快,最终消失在云层中。



86公里飞行高度,274公里射程,虽比预定目标差30公里,但这是苏联自己发的第一枚弹道导弹。接下来到11月,又发了10枚,其中2枚失败,原因是发动机故障和控制系统失效。每次失败后,科罗廖夫都仔细分析数据,找出问题,然后改进设计。

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仿制V-2,其实不是。他确实从V-2学到很多,但从一开始就在想怎么超越它。1948年,苏联成功仿制出自己的V-2版本,命名R-1导弹。但科罗廖夫已在设计R-2了,这是款射程翻倍的新导弹。

冯布劳恩在美国日子不如意。他团队被安置在得州布利斯堡,主要工作就是修复发射缴获的V-2,做些基础研究。美国政府对这些前纳粹科学家充满戒心,不愿给太多信任和资源。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打起来,军方才想起重用他们。

这段时间,科罗廖夫已在快速前进了。1949年R-2研制成功,射程600公里。1951年R-3立项,目标射程3000公里。科罗廖夫不仅在追赶,更在超越。他开始思考更远大的目标——研制能打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

那些年科罗廖夫工作强度大得惊人。他常在试验场一待几个月,亲自参与每次发射试验。发射失败时,他第一时间赶现场,检查残骸,分析数据。有次导弹爆炸,碎片把他脸划伤了,血流满面,同事劝他去医院,他笑着说:“终于找到爆炸原因了,这点伤算什么。”

1957年8月21日,R-7洲际导弹第三次试射终于成功。导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腾空而起,飞越6000多公里,准确命中堪察加半岛目标区。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诞生了。



但科罗廖夫心里清楚,R-7作为武器其实不完美。它需提前几天准备,燃料加注要花很长时间,实战反应能力差。然而,这导弹强大的运载能力让他看到另一种可能——把卫星送上太空。

1957年10月4日晚,当斯普特尼克1号的信号从太空传回地面时,科罗廖夫站在指挥中心,眼眶湿了。从1929年见齐奥尔科夫斯基算起,28年过去了。从西伯利亚劳改营到拜科努尔发射场,他终于实现当年的誓言——飞向宇宙。

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全球,但苏联官方新闻稿只字未提总设计师名字。科罗廖夫依然是个谜,外界只知苏联有个”首席设计师”,却不知他是谁。

但这不影响科罗廖夫继续创造历史。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点07分,东方一号点火升空。“我们出发了!”加加林在无线电里喊。科罗廖夫盯着监视器,心跳快得像要跳出胸膛。火箭加速、分离、入轨,每个环节都按计划进行。加加林在轨道上绕地球一圈,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

当确认加加林平安着陆的消息传来,指挥中心爆发欢呼。科罗廖夫瘫坐在椅子上,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人类终于飞上太空了,而他是让这一切成真的人。

这次成功让科罗廖夫声望达到顶峰,虽然他名字仍是机密。接下来几年,苏联在载人航天领域继续领先。1963年,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位女宇航员。1965年3月18日,列昂诺夫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但此时科罗廖夫身体已出严重问题。西伯利亚那几年落下的病根,加上十几年超负荷工作,他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医生建议他休息,但科罗廖夫根本停不下来。苏联登月计划已启动,美国阿波罗计划来势汹汹,他不能在关键时刻倒下。

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本来只是切个肠道息肉,风险不大。但医生打开腹腔发现情况比预想严重得多,肿瘤已扩散。手术时间大大延长,科罗廖夫心脏承受不住这么长时间麻醉,在手术台上停止了跳动。

消息传出,整个航天系统陷入悲痛。更大震惊来自西方世界——苏联政府公布了科罗廖夫身份和讣告,列举了他全部荣誉和成就。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十年那些震惊世界的航天成就,都出自这一个人之手。

《纽约时报》讣告写道:“苏联失去了他们最伟大的科学家,而全人类失去了太空时代的开创者。”冯布劳恩听到消息后沉默很久,后来说:“我一直以为苏联有庞大专家团队,没想到竟是一个人在战斗。”

科罗廖夫葬礼在红场举行,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他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这是苏联最高荣誉。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以他名字命名,火星上也有座科罗廖夫陨石坑。

他去世后,苏联航天事业陷入低谷。接替他的副手米申能力不错,但缺乏科罗廖夫那种领袖魅力和创新精神。N1火箭四次发射全失败,登月计划最终放弃。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那一刻,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优势彻底丧失。



从1946年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到1966年去世,科罗廖夫用20年创造了太空时代。他设计了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这些成就每项都足以载入史册,而他一人就完成了全部。

更难得的是,他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做到这些。监狱摧残、资源匮乏、技术封锁,都没能阻止他实现梦想。当美国投入天文数字经费,动员数万名科学家追赶时,科罗廖夫凭着小团队,用简陋设备和有限资金,硬是压制了世界头号强国整整20年。

他从不抱怨命运不公,也不在乎名字能否被世人知晓。那些年他一直戴着”反革命”帽子工作,真实身份对外严格保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飞船能不能上天,宇航员能不能安全回来,人类能不能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得更远。

宇航员列昂诺夫说过:“科罗廖夫从不怨恨,从不抱怨,从不放弃。他很清楚,愤怒不会突破研发瓶颈,只会给自己带来压力。他没时间去恨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只想把火箭送上天。”

这就是科罗廖夫,一个用一生证明人类可以飞向宇宙的人。他名字也许不如加加林家喻户晓,但正是他,让加加林能在太空喊出”地球是蓝色的”。他成就也许不如阿波罗登月壮观,但没有他开创的道路,人类根本不可能踏上月球。



今天仰望星空,看到国际空间站从头顶飞过,听说又有探测器飞向火星,我们该记住:这一切,始于1957年10月4日那个58厘米宽的金属球,始于一个从监狱。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吴亦凡监狱近况曝光:身染重病、夜夜痛哭!网友:这下彻底完了!

吴亦凡监狱近况曝光:身染重病、夜夜痛哭!网友:这下彻底完了!

可乐谈情感
2025-11-02 03:45:56
全红婵复出首秀夺金!赛后抱紧队友连连道谢,隐忍的样子令人心疼

全红婵复出首秀夺金!赛后抱紧队友连连道谢,隐忍的样子令人心疼

丁鸊惊悚影视解说
2025-11-02 21:58:09
恒大退市,500万人无家可归,2.4万亿,烂账谁买单?

恒大退市,500万人无家可归,2.4万亿,烂账谁买单?

流苏晚晴
2025-10-31 20:55:17
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希勤的人大代表资格终止

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希勤的人大代表资格终止

鲁中晨报
2025-10-31 13:11:02
1980年,得知父亲江腾蛟将接受审判,江新德:我爸该落得这个结果

1980年,得知父亲江腾蛟将接受审判,江新德:我爸该落得这个结果

谈古论今历史有道
2025-11-02 18:40:02
欧阳娜娜年纪轻轻身材已封神,好身材呼之欲出?

欧阳娜娜年纪轻轻身材已封神,好身材呼之欲出?

娱乐领航家
2025-11-01 23:00:02
44岁苍井空老师复出后变这样了?最新现场红色吊带实拍被段子手玩坏了哈哈

44岁苍井空老师复出后变这样了?最新现场红色吊带实拍被段子手玩坏了哈哈

王根基
2025-11-02 20:37:38
李嘉诚再开金口?未来三年中国多数家庭,或将面临5个难题

李嘉诚再开金口?未来三年中国多数家庭,或将面临5个难题

巢客HOME
2025-11-03 04:05:03
刘德华饭局的应酬照流出,满脸的无奈和不情愿!

刘德华饭局的应酬照流出,满脸的无奈和不情愿!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10-08 16:26:37
张丹峰称25岁继子为“大宝贝”,一家四口合影,洪欣幸福难掩

张丹峰称25岁继子为“大宝贝”,一家四口合影,洪欣幸福难掩

暖心萌阿菇凉
2025-11-02 07:10:59
现货黄金突破3990美元/盎司

现货黄金突破3990美元/盎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07:18:04
原配去医院,撞见丈夫陪三孕检,正脸照曝光,男女主身份藏不住

原配去医院,撞见丈夫陪三孕检,正脸照曝光,男女主身份藏不住

子芫伴你成长
2025-11-02 20:56:45
俄军围攻红军城,泽连斯基:局势严峻

俄军围攻红军城,泽连斯基:局势严峻

环球时报新闻
2025-11-01 22:13:18
网曝发小杀害一家三口真相:受害人吃饭讨论黄金,却被发小记心里

网曝发小杀害一家三口真相:受害人吃饭讨论黄金,却被发小记心里

谈史论天地
2025-11-01 07:50:19
孔蒂质问小法:你们赛前就是这样准备的吗?你教队员假摔了吗

孔蒂质问小法:你们赛前就是这样准备的吗?你教队员假摔了吗

雷速体育
2025-11-02 12:47:23
开卖秒售罄!价格飙涨近7倍,网友:根本抢不到

开卖秒售罄!价格飙涨近7倍,网友:根本抢不到

大象新闻
2025-10-31 16:30:06
历史上的施琅、清军攻台

历史上的施琅、清军攻台

名人苟或
2025-10-30 06:31:08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向海清向媒体怒斥孙俪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向海清向媒体怒斥孙俪

忠于法纪
2025-10-31 08:48:24
机关算尽太聪明!“千亿儿媳”如今彻底成笑话,恶果已经开始显现

机关算尽太聪明!“千亿儿媳”如今彻底成笑话,恶果已经开始显现

二妹扯娱
2025-10-19 10:24:02
哈兰德:在我被换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范特西玩家不太高兴

哈兰德:在我被换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范特西玩家不太高兴

懂球帝
2025-11-03 03:13:16
2025-11-03 08:16:49
超人强动物俱乐部
超人强动物俱乐部
这个世界太冷让我用音乐温暖你
543文章数 160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谁在争先恐后喂养OpenAI这只“巨兽”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教育
亲子
艺术
手机
数码

教育要闻

你敢直说吗?

亲子要闻

我发现一个带娃永远不生气的理论

艺术要闻

瓦迪斯瓦夫·谢维尼茨基:19世纪波兰杰出的画家

手机要闻

古尔曼:Apple Intelligence 入华计划再延期,iOS 26.4 成新目标

数码要闻

京东举办超级马拉松集结会:多款智能手表与运动耳机亮相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