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957年10月4日晚上,莫斯科时间10点28分。
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那片戈壁滩上,一枚导弹托着个58厘米宽的铁球冲向夜空。83公斤重的斯普特尼克1号进了轨道,开始以每小时29000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转,还一个劲儿地往下发”哔哔”信号。
美国人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头顶飘着个苏联造的东西。白宫电话都被打爆了,股市应声就跌了。这可不是输场球赛那么简单,这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脸都被打肿了。
你说怪不怪,二战时苏联损失那么惨重,经济也比不过美国,怎么就能抢先把卫星送上天?
![]()
一个月后11月3日,苏联又射了颗508公斤重的卫星,里头还装着条叫莱卡的狗。美国人连个小卫星都没送上去,人家已经开始研究生物在太空怎么活了。12月6日,美国的”先锋号”火箭在发射台上炸了,全世界的记者都拍下了这尴尬场面。
但这还不算完。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传来消息:27岁的加加林坐着东方一号上天了,成了第一个进太空的人。绕地球转了一圈,108分钟后平安落地。美国人这下真坐不住了。三周后艾伦谢泼德才飞了15分钟,还是个亚轨道跳跃,连地球轨道都没进。
肯尼迪急了,在国会发誓说要在60年代结束前把人送上月球。说白了,这就是被逼急了的宣战书。
最让美国想不通的是,他们手里明明握着好牌啊。
二战一结束,美国就发动”回形针行动”,把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和127个核心成员接到美国。这帮人可是V-2导弹的设计者,掌握着当时最牛的火箭技术。美国还从德国运走了近百枚V-2导弹,把佩内明德基地几乎搬空了。
![]()
按理说,有德国最好的专家和技术,美国应该遥遥领先才对。
可现实打脸打得啪啪响。冯布劳恩到美国头几年几乎啥也没干成,就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修修缴获的V-2。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打起来,军方才想起来用他。就算这样,他搞出来的红石导弹和丘辟特导弹,说到底还是V-2的改进版,没啥大突破。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海军的”先锋号”一次次失败。最后还是冯布劳恩救场,1958年1月用改装的丘辟特火箭射了美国第一颗卫星”探险者一号”。但这已经比苏联晚了4个月。
更要命的是导弹。1957年8月,苏联试射成功R-7洲际导弹,射程8000公里,能直接打到美国本土。两个月后发射卫星用的,就是这导弹的改装版。美国人突然发现,大西洋和太平洋再也保护不了他们了。
冯布劳恩花了6年,才在1950年把导弹射程弄到1000公里。这时苏联的洲际导弹已经能打8000公里外的目标。8倍的差距,用钱都砸不平。
苏联总能抢先一步: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生物、第一个太空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每个”第一”都像耳光,啪啪打在美国脸上。
![]()
1959年9月,月球2号撞上月球表面,成了第一个到月球的人造物体。一个月后,月球3号拍到月球背面,人类第一次看见月球那一面。美国的月球计划还在纸上画着呢。
这种持续领先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冲击,比输掉一场战争还严重。民众开始怀疑美国的教育体系,质疑制度优越性。国会赶紧通过《国防教育法》,狂砸科学教育经费。1958年7月,艾森豪威尔签署法案成立NASA,想集中力量追赶。
但即便NASA成立了,美国在太空竞赛里还是被动挨打。直到1965年双子星计划成功,美国才勉强追平差距。从1957到1965,整整8年,苏联在太空领域简直是碾压。
关键是,这种领先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苏联经济总量远不如美国,科研经费也少得多。美国光阿波罗登月计划就花了2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2000多亿。钱花了这么多,6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还是落后。
这就奇怪了:苏联凭什么?
他们没有冯布劳恩这样的世界级专家,战后从德国拿到的技术资料也不全,经济实力更没法比。按常理,苏联应该处处落后才对。
![]()
美国情报机构一度怀疑苏联搞到了外星技术,不然没法解释这速度。中情局的分析报告里全是困惑和不解。
直到1966年1月,苏联官方发了份讣告,西方世界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干的。
这人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苏联新闻里只叫他”首席设计师”,真名对外严格保密。诺贝尔奖评委会想给他颁奖,问人造卫星设计者是谁,赫鲁晓夫回答:“全体苏联人民。”
保密到这程度,简直荒唐。加加林成了世界名人,照片登上各国报纸头版,真正让他上天的总设计师却不能露面。苏联科学家私下叫他”国王”或”大老板”,因为直呼其名会惹麻烦。
他去世后,世界才知道:过去20年震惊全球的太空奇迹,背后都是同一个人。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次太空行走……所有这些改写历史的成就,都由科罗廖夫一人主持完成。
![]()
这不是团队的胜利,是一个天才单挑一个超级大国的传奇。
1907年1月12日,科罗廖夫出生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市一个教师家庭。苏联官方宣传说他是”农民家庭”,为了符合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其实他父亲教俄语,母亲是富商家的女儿,小时候住在外祖父母的富裕家里。
3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母亲后来嫁给个电气工程师,继父在基辅理工学院读书,母亲也常去基辅上女子高等教育课程。这种环境让小科罗廖夫从小就接触科学和工程。他爱看书,特别喜欢数学和电器。
但他没上过正规中学。
一个后来震惊世界的科学家,童年连正规学校都没进过。正因为这样,科罗廖夫练就了惊人的自学能力。没学校教,他就自己啃书。在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工厂打工,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硬是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
18岁考进基辅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到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跟莫斯科大学齐名的顶尖学府。
![]()
那时候他痴迷飞行。在校期间就设计制造滑翔机,20岁拿到设计证书,22岁获得空气动力学工程师称号。1929年毕业后进第4实验飞机设计局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命运的转折来得突然。
那年,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去拜访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一生都在想人类怎么飞向宇宙,提出了火箭方程等理论,但当时被认为是空想家。
老人讲着宇宙的浩瀚,讲着恒星间的距离,讲着人类探索未知的使命。科罗廖夫越听越激动,最后站起来大声说:“先生,从今天开始,我的目标是飞向宇宙!”
齐奥尔科夫斯基看着他,慢慢说:“这很难,而且这是条漫长的路。我们才刚起步,也许要很久很久,宇宙的谜题才会慢慢解开。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也许还会付出生命。”
“我不怕,”科罗廖夫眼里闪着光,“我为此感到兴奋。”
![]()
“好样的,”老人笑了,“说实话,我总觉得,在你身上,也许会是我们征服宇宙的新起点。”
这话后来被证明惊人准确。从那次会面开始,科罗廖夫彻底改了研究方向。他不再满足于设计飞机,转而投身火箭研究。
1931年,他看到报纸上一则广告:一位科学家提出用火箭发动机代替螺旋桨,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绝大多数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科罗廖夫立刻找上门,加入了研究小组。
这决定在外人看来简直是自毁前程。放着稳定的飞机设计工作不干,去搞火箭?那时候火箭还被当成烟花和信号弹,没人信它能成运输工具。
但科罗廖夫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未来。
1933年8月,他们搞出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并成功发射。那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苏联在搞液体火箭,这是真正的前沿科技。25岁的科罗廖夫成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负责人,还出版了专著《火箭发动机》。
![]()
同年10月,政府注意到这个年轻团队的成果,决定把”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和官方的”空气动力实验室”合并,成立世界第一个宇航研究所。26岁的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负责科研的副所长。
拿到国防委员会奖章那天,科罗廖夫意气风发。他提出应该先搞火箭飞机,就是用喷气发动机驱动的飞机。这想法在1933年激进得吓人,但他说服了上级支持。
1937年12月,苏联第一架火箭飞机试飞成功。这是航空史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喷气时代来临。30岁的科罗廖夫已是苏联火箭研究的灵魂人物。
但就在试飞成功几个月前,政治风暴来了。
1937年6月,一直支持科罗廖夫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以间谍罪名处决。与他有关的一大批人都受牵连。科罗廖夫的导师图波列夫被抓,宇航研究所的很多同事也相继失踪。
1938年的一个早上,一群士兵冲进科罗廖夫的实验室,不由分说把他带走了。指控罪名是反革命和破坏活动,证据是同事格鲁什科的检举。审判很快,科罗廖夫被判死刑,后改判10年劳改,流放西伯利亚。
![]()
这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30出头的科罗廖夫,正处创造力最旺盛的年纪,却要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里干重体力活。那里条件极其恶劣,很多囚犯熬不过第一个冬天就死了。
但科罗廖夫活下来了,而且从没放弃思考研究。
监狱里,他还在脑子里设计火箭。没纸笔,就在地上画图;没资料,就凭记忆推演计算。狱方看这囚犯这么痴迷技术研究,竟然默许了,甚至偷偷给他送研究材料。科罗廖夫就这样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完成了多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机的初步设计。
1940年,被关押的图波列夫向上级打报告,说研制新型作战飞机离不开科罗廖夫。经他努力营救,科罗廖夫被调到莫斯科,以囚犯身份在特殊设计局继续搞飞机设计。虽然还是监狱生活,但至少能重新接触热爱的工作了。
1944年,科罗廖夫终于被释放。这时他已37岁,本该是科学家最黄金的年龄,却有整整6年在监狱度过。西伯利亚的寒冷和繁重劳动摧残了他的身体,让他落下终身病根。
但这些苦难没摧毁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珍惜重获的自由,更坚定要实现梦想。
![]()
战争即将结束,属于科罗廖夫的时代就要来了。
1944年9月8日傍晚,伦敦居民听到天空传来尖锐呼啸,还没反应过来,火球就在街区中心爆炸了。这不是普通炸弹,是德国刚投入实战的V-2弹道导弹。从300多公里外发射,以4倍音速飞行,根本没法拦截。
消息传到莫斯科,立刻引起高层重视。苏联虽然在坦克火炮上有优势,但导弹技术几乎空白。决策者们已在考虑战后格局了。谁掌握这种远程打击武器,谁就能在未来较量中占先机。
问题是,苏联的火箭人才几乎被清洗光了。最优秀的专家科罗廖夫还在西伯利亚劳改营,图波列夫虽被调回莫斯科,但身份还是囚犯。讽刺的是,当年检举科罗廖夫的格鲁什科,此时不得不向上级打报告说:研发火箭离不开科罗廖夫。
1945年春天,德国战败成定局。苏军攻占了佩内明德——V-2导弹诞生地。但美国人抢先一步,5月22到31日这10天里,用300节火车车厢和13艘轮船,把近百枚V-2和所有能搬的设备运走。更重要的是,V-2总设计师冯布劳恩和127名核心成员主动向美军投降,被秘密送往美国。
6月1日,科罗廖夫率队到佩内明德时,看到的是空厂房。美国人走得很彻底,连图纸都带走了。但科罗廖夫没气馁,组织团队在废墟中搜寻。一个月里,他们居然拼凑出大量V-2技术资料,甚至找到些被遗漏的零部件。
![]()
更重要的是,约2000名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留在苏联占领区。这些人虽不是核心设计师,但都参与过V-2制造测试,掌握大量实践经验。科罗廖夫说服上级,把这些德国专家及家属招到苏联。其中包括冯布劳恩的副手格雷特鲁普赫尔穆特,这人对V-2的了解仅次于冯布劳恩。
1946年8月,科罗廖夫被正式任命为弹道导弹总设计师。距他被捕已8年,档案上还留着”反革命”记录,但这不妨碍上级把最重要的国防项目交给他。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火箭领域,没人比科罗廖夫更合适。
摆在面前的任务异常艰巨。苏联工业基础远不如美国,很多关键材料部件都生产不出来。V-2用了86种不同标号钢材,苏联只能产32种。有色金属合金差距更大,橡胶、密封材料等非金属部件也远达不到德国水平,连焊接技术都有明显差距。
科罗廖夫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全国力量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他没简单用替代品凑合,而是建立起相应产业链。需要什么钢材,就和冶金部门合作研发新钢种;缺什么材料,就组织化工专家从头研究。这种系统性工作方式,为苏联日后火箭工业打下坚实基础。
1947年10月8日,苏联进行首次弹道导弹发射试验。科罗廖夫站在发射场,看着导弹点火升空。火焰从尾部喷出,导弹缓缓离地,越飞越快,最终消失在云层中。
![]()
86公里飞行高度,274公里射程,虽比预定目标差30公里,但这是苏联自己发的第一枚弹道导弹。接下来到11月,又发了10枚,其中2枚失败,原因是发动机故障和控制系统失效。每次失败后,科罗廖夫都仔细分析数据,找出问题,然后改进设计。
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仿制V-2,其实不是。他确实从V-2学到很多,但从一开始就在想怎么超越它。1948年,苏联成功仿制出自己的V-2版本,命名R-1导弹。但科罗廖夫已在设计R-2了,这是款射程翻倍的新导弹。
冯布劳恩在美国日子不如意。他团队被安置在得州布利斯堡,主要工作就是修复发射缴获的V-2,做些基础研究。美国政府对这些前纳粹科学家充满戒心,不愿给太多信任和资源。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打起来,军方才想起重用他们。
这段时间,科罗廖夫已在快速前进了。1949年R-2研制成功,射程600公里。1951年R-3立项,目标射程3000公里。科罗廖夫不仅在追赶,更在超越。他开始思考更远大的目标——研制能打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
那些年科罗廖夫工作强度大得惊人。他常在试验场一待几个月,亲自参与每次发射试验。发射失败时,他第一时间赶现场,检查残骸,分析数据。有次导弹爆炸,碎片把他脸划伤了,血流满面,同事劝他去医院,他笑着说:“终于找到爆炸原因了,这点伤算什么。”
1957年8月21日,R-7洲际导弹第三次试射终于成功。导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腾空而起,飞越6000多公里,准确命中堪察加半岛目标区。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诞生了。
![]()
但科罗廖夫心里清楚,R-7作为武器其实不完美。它需提前几天准备,燃料加注要花很长时间,实战反应能力差。然而,这导弹强大的运载能力让他看到另一种可能——把卫星送上太空。
1957年10月4日晚,当斯普特尼克1号的信号从太空传回地面时,科罗廖夫站在指挥中心,眼眶湿了。从1929年见齐奥尔科夫斯基算起,28年过去了。从西伯利亚劳改营到拜科努尔发射场,他终于实现当年的誓言——飞向宇宙。
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全球,但苏联官方新闻稿只字未提总设计师名字。科罗廖夫依然是个谜,外界只知苏联有个”首席设计师”,却不知他是谁。
但这不影响科罗廖夫继续创造历史。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点07分,东方一号点火升空。“我们出发了!”加加林在无线电里喊。科罗廖夫盯着监视器,心跳快得像要跳出胸膛。火箭加速、分离、入轨,每个环节都按计划进行。加加林在轨道上绕地球一圈,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
当确认加加林平安着陆的消息传来,指挥中心爆发欢呼。科罗廖夫瘫坐在椅子上,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人类终于飞上太空了,而他是让这一切成真的人。
这次成功让科罗廖夫声望达到顶峰,虽然他名字仍是机密。接下来几年,苏联在载人航天领域继续领先。1963年,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位女宇航员。1965年3月18日,列昂诺夫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
但此时科罗廖夫身体已出严重问题。西伯利亚那几年落下的病根,加上十几年超负荷工作,他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医生建议他休息,但科罗廖夫根本停不下来。苏联登月计划已启动,美国阿波罗计划来势汹汹,他不能在关键时刻倒下。
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本来只是切个肠道息肉,风险不大。但医生打开腹腔发现情况比预想严重得多,肿瘤已扩散。手术时间大大延长,科罗廖夫心脏承受不住这么长时间麻醉,在手术台上停止了跳动。
消息传出,整个航天系统陷入悲痛。更大震惊来自西方世界——苏联政府公布了科罗廖夫身份和讣告,列举了他全部荣誉和成就。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十年那些震惊世界的航天成就,都出自这一个人之手。
《纽约时报》讣告写道:“苏联失去了他们最伟大的科学家,而全人类失去了太空时代的开创者。”冯布劳恩听到消息后沉默很久,后来说:“我一直以为苏联有庞大专家团队,没想到竟是一个人在战斗。”
科罗廖夫葬礼在红场举行,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他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这是苏联最高荣誉。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以他名字命名,火星上也有座科罗廖夫陨石坑。
他去世后,苏联航天事业陷入低谷。接替他的副手米申能力不错,但缺乏科罗廖夫那种领袖魅力和创新精神。N1火箭四次发射全失败,登月计划最终放弃。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那一刻,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优势彻底丧失。
![]()
从1946年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到1966年去世,科罗廖夫用20年创造了太空时代。他设计了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这些成就每项都足以载入史册,而他一人就完成了全部。
更难得的是,他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做到这些。监狱摧残、资源匮乏、技术封锁,都没能阻止他实现梦想。当美国投入天文数字经费,动员数万名科学家追赶时,科罗廖夫凭着小团队,用简陋设备和有限资金,硬是压制了世界头号强国整整20年。
他从不抱怨命运不公,也不在乎名字能否被世人知晓。那些年他一直戴着”反革命”帽子工作,真实身份对外严格保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飞船能不能上天,宇航员能不能安全回来,人类能不能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得更远。
宇航员列昂诺夫说过:“科罗廖夫从不怨恨,从不抱怨,从不放弃。他很清楚,愤怒不会突破研发瓶颈,只会给自己带来压力。他没时间去恨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只想把火箭送上天。”
这就是科罗廖夫,一个用一生证明人类可以飞向宇宙的人。他名字也许不如加加林家喻户晓,但正是他,让加加林能在太空喊出”地球是蓝色的”。他成就也许不如阿波罗登月壮观,但没有他开创的道路,人类根本不可能踏上月球。
![]()
今天仰望星空,看到国际空间站从头顶飞过,听说又有探测器飞向火星,我们该记住:这一切,始于1957年10月4日那个58厘米宽的金属球,始于一个从监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