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金沙江、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流成长江,滚滚东流。
“如今,宜宾实现了从‘化工围江’到‘绿色绕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历史性转变。长江鲟归来、红嘴鸥常驻,国家级美丽河湖“江之头”美景吸引八方游客,“宜宾蓝”频频刷屏朋友圈。”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宜宾市“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新闻发布会上,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贾利华这样总结了“十四五”以来宜宾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进展和成效。
长江鲟归来、红嘴鸥常驻!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记者了解到,长江鲟归来的背后,离不开一对父子三十载的传承守护。他们有着怎样的守护故事?近日,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长期投身珍稀鱼类保护和开发的周亮,分享了他们父子守护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故事。
![]()
放归长江的长江鲟。(伍雪梅 摄)
1993年开始协助父亲
“让长江恢复生机与活力”是艰难前行的信念
长江宜宾段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可以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老家”就在宜宾。
周亮把采访地定在了宜宾金沙江边的雪滩。这里的灯塔是网红打卡地,由巨石构成的江滩也是宜宾人夏季游泳的必去之处。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经是“长江鲟的主要产卵场之一,产卵盛季还能看见欢快地跃出江面的长江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围湖造田、挖沙采石、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胭脂鱼等众多珍稀水生动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正是周亮父子一直坚持并付诸行动的保护和开发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特别关注实现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恢复其自然生息繁衍,才让人们看到长江鲟物种恢复的光亮。
周亮的父亲周世武。这位80年代就靠下海“发家致富”的老爷子,却在知命之年“想为国家、为家乡宜宾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周亮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满是对老爷子当年“拼得很!本来可以轻松一点,50多岁了,却依然在一线艰苦创业”的敬佩:“1992年老爷子自费成立研究所,主要驯养、繁殖和保护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以及开发长江上游特有经济鱼类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岩原鲤、圆口铜鱼等。在这个过程中,老爷子可以说是,只看效果,不计成本。”
![]()
周亮的父亲周世武生前在基地开展胭脂鱼繁殖。(董志宇 摄)
1993年,大学毕业的周亮回到家乡,协助父亲开展研究所工作。他亲历了父亲不计成本的坚持所带来的窘迫:最艰难的时候,仅靠母亲每月300多元的教师工资维持研究所的运营;为省下饵料成本,周亮和父亲带着同事们佝偻着身体,连续5个多小时在江边挖蚯蚓;蚯蚓难寻时,众人又顶着烈日、穿着橡胶水裤,在臭水沟里摸水蚯蚓;曾经追随了十几年的10多位兄弟,终因生活的困苦陆续离开,最后只剩6个人勉力坚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周亮又用20多年的时间,才陆续还掉近千万元的“养鱼”外债。
巨大的经济压力没有压垮周亮,反复实验反复失败的打击磨炼着他的意志,深山的孤寂沉淀着他的心智,“让长江恢复生机与活力”的信念支撑着他的坚持:“既然都这样了,那我就把板凳坐穿、血战到底!”
![]()
金沙江、岷江在宜宾汇流成长江。(资料图)
2000年遭遇“物种危机”
他带领团队将长江鲟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
采访时,站在江岸,已然看不到长江鲟产卵的场景,但是,周亮说,那些为伴几十载的鱼儿,在陪伴父亲走完一生后,又化作他的“心头肉”,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周亮和父亲的坚守,是从1998年开始终于有了回响:
1998年,实现内塘驯养长江鲟人工繁殖。
2004年,在长江鲟野外误捕记录只有个位数,物种即将野外灭绝的关键时刻,研究所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殖在我国首次取得重大突破,产幼苗7万多尾,最终成活近2万多尾,为物种延续提供了重要保障,被业内誉为“长江鲟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
年轻时的周亮抱着长江鲟亲鱼。(曾朗 摄)
2007年,攻克全人工繁殖技术难关,建立400余组后备种群,并首次实施中国长江鲟生态补偿增殖放流,将2000尾3斤左右大小的幼鱼放入长江,为长江鲟的资源恢复行动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5年,当时已知人工保种的长江鲟野生亲本仅21尾,其中有18尾就来自宜宾所。
2012-2016年,宜宾所参与农业农村部珍稀鱼类保护专项,把长江鲟的繁殖数量突破到百万尾量级。
2018-2021年,随着“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的开展,宜宾所参与农业农村部物种保护项目和四川省的长江鲟保护项目,首次连续多年进行上万尾甚至10万尾规模的长江鲟鱼苗放流。
2023-2025年,分别协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杜浩团队和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周波团队完成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
周亮回忆,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左右遭遇的长江鲟“物种危机”。那时,长江全江段已找不到自然繁殖的长江鲟幼鱼。这个在长江里繁衍了很久的古老物种,正一步步走向功能性灭绝的边缘,濒临消失。
![]()
周亮与长江鲟。(资料图)
“鱼没了,长江就失去了活力。”说起那段危机,周亮的话语里满是痛惜,更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与父亲当年许下的“以毕生之力守护长江珍稀物种”的誓言,在那一刻化作了拯救一个物种的千钧重担——他们成了长江鲟最后的“守护者”。
转机出现在2004年,当野外长江鲟的身影即将彻底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时,周亮带领团队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突破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当年,上万尾长江鲟鱼苗在养殖场里破卵而出,灵动的身影重新点亮了物种延续的希望,被业内誉为“长江鲟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硬生生将这个濒危物种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
父子接力三十载
长江鲟、中华鲟等珍稀特有鱼类已实现人工繁殖
在宜宾长宁县龙头镇的青山绿水间,连片的圆形养鱼池映照着天空。周亮时常俯身池边,凝视着水中游弋的长江鲟,目光温柔得像在看自己的孩子。这里便是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是他守护长江珍稀鱼类的起点,也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战场。这里还是长江上游唯一的部省共建保护基地,是保存鱼类种质资源“基因库”,已培育了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等十余种珍稀特有鱼类。更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全国仅有19尾长江鲟原种,其中18尾就在这个基地。
![]()
周亮在基地检查鱼卵。(资料图)
“你能养活中华鲟,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曾几何时,业内专家的训斥掷地有声,满是对周亮父子尝试的质疑。而如今,他们用一组组数据为自己证明:自1993年至2025年,在父子二人的接力奋斗下,这个民营研究所成功实现长江鲟、中华鲟、胭脂鱼、岩原鲤、圆口铜鱼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并陆续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30尾、长江鲟种鱼1000尾,长江鲟鱼苗66万尾、胭脂鱼鱼苗50万尾、岩原鲤鱼苗54.09万尾。
2022年7月,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绝迹。专家认为,野外绝迹,并非指长江鲟在长江中消失,而是在20年间未发现野外繁殖产卵。
但是,一年后,长江鲟野外繁殖实验就取得了突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杜浩团队牵头,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周波团队和宜宾所协助的天然水域长江鲟仿生态繁殖试验中,首次观测到长江鲟自然产卵,并清晰拍摄下完整过程——镜头中,雌鱼产卵、雄鱼排精的画面一目了然,连自然受精的细节都清晰可见。“那个水下画面太惊艳了,看到的瞬间,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最好的回应。”参与其中的周亮说。
![]()
今年8月,周亮在宜宾市“强国复兴有我 彰显上游担当”生态日专场故事会上,讲述父子两代人共同保护长江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伍雪梅 摄)
2024年,长江上游科考监测的长江鲟幼鱼已达数百尾之多。今年,胭脂鱼也在间隔30年后发现在长江里繁育,母亲河再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
每年秋冬,宜宾三江口呈现鸟飞鱼跃的美景,吸引许多游客到此打卡。(游天木 摄)
“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只是时间问题,现在长江生态越来越好,为长江鲟重返自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谈及未来,周亮的语气无比坚定。他说,父亲成立研究所的初衷,一是保护和开发珍稀特有鱼类,二是作为民办机构为国家的长江生态保护做好补充。周亮认为,自己只迈出了第一步。“未来5—10年,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将和其他研究所一起努力,让长江鲟在母亲河里恢复自然生息繁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