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这支经历过雪山、草地、激战的部队,只剩下几千人。外界以为他们的故事会在这里终结。
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正压境,似乎只需一击,就能彻底清除这支“心腹之患”。可意外发生了——蒋介石没有追。不是不想,而是想追,却做不到。
![]()
张、杨的“出工不出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剩下七千余人。这支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八万六千,沿途穿越贵州、云南、四川,越雪山、过草地,被围追堵截无数次。一路走来,损失近九成。
![]()
红军到达陕北,地势险、地形熟,是天然屏障。但蒋介石看地图时仍怒气难平。在他眼里,这支“残余”不过数千人,只要下令围剿,一击可灭。他派东北军和西北军合围陕北,命令下达:“限期歼灭。”
执行命令的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人表面听命,行动却迟缓。电令一封封催促,队伍却走走停停。蒋介石疑惑:“为何行军如此迟滞?” 答案在西北的黄土地上慢慢浮现。
张学良的东北军自“九一八”后退守关内,兵精粮足,却背负“不抵抗”的耻名。士兵带着失地的屈辱,一直郁郁。到了西北,他们第一次看见另一种队伍——红军。红军衣衫褴褛,却谈抗日、喊抗日、真打日军。这种对比刺眼。
![]()
张学良听取汇报,知道红军在民间宣讲“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开始动摇。东北沦陷的痛,他比谁都明白。蒋介石口头“攘外必先安内”,可东北丢了,外敌还在逼近。他心里第一次觉得,“剿共”并非正途。
1935年10月的劳山战役、11月的直罗镇战役,成为转折。红军面对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连克两仗。东北军两个师被全歼。红军缴获大批枪械。消息传回西安,张学良震动。他不是怕,而是惊:同样是中国军人,为何士气差距如此之大?
此后,东北军前线士兵与红军接触频繁。阵地相对时,双方互相喊话,不再射击。红军在山沟宣讲抗日道理,东北军士兵常悄悄放下枪听。有时夜里巡逻,红军在暗处喊“兄弟,别打”,对面有人回:“知道。”
![]()
张学良心知肚明。再打,消耗的不是红军,而是自己。蒋介石借剿共削弱异系力量,这个套路他太熟。红军的胜利反倒成了他心里的另一种提醒。
杨虎城也一样。杨是陕西本地人,早年起家于西北军,知道蒋介石不信任自己。陕北一带的防务名义上归他管,实际上中央军早已渗入。劳山、直罗镇后,蒋介石借口东北军“作战不力”,取消两个师番号,停发饷银。这让杨虎城看清:蒋介石借红军削外系。
他开始装聋作哑。命令来了,也只布置“防御待命”。士兵在黄土沟里挖战壕,白天演练、晚上闲坐。红军在对面开群众大会,他假装没看见。前线官兵私下交易,互不侵犯。
![]()
到1936年春,张、杨两部已在暗中与红军建立了联系。双方交换伤员、互通情报,甚至商定红军可在某些地带通行。蒋介石命他们“剿共”,他们表面应命,实则放水。
蒋介石接连发电催促。电文中多次强调“务必全力出击”“务必歼灭残部”。但这些命令在西安被层层搁置。张学良回电说地形复杂、道路不通;杨虎城回电说补给困难、雨雪阻路。一场“出工不出力”的剿共,成了纸上行动。
蒋介石知道这两人不全听话,但他此刻顾不上。两件突发事件,正让他焦头烂额。
![]()
红军“分家”,蒋军南顾
1935年夏,懋功会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终于汇合。这原是长征中最激动的时刻。雪山草地之后,两支主力在四川会合,士兵互拥痛哭。可好景不长,会师即分歧。
红四方面军兵力八万,中央红军只剩一万。张国焘主张南下川康,建立新根据地。中央红军坚持北上陕甘,打通抗日通道。几番争执无果,最终分道扬镳。
![]()
红四方面军南下目标大,兵多势广。蒋介石收到情报后,认定南下部队才是“主力”,北上那点人不成气候。于是命薛岳、胡宗南、孙连仲等部率中央军二十余万人,集中川康方向,追击红四方面军。几乎整个中央军精锐都被调往西南。
蒋介石亲自督战,指令一封接一封,要求“务必将共军主力歼于川西”。与此同时,他对北上的中央红军仅下达“交东北军封锁”命令,未作重点部署。
![]()
这样一来,陕北方向压力骤减。红军越过草地进入甘南,只遇到地方军零星阻击。张学良的东北军表面布防,却故意留出通路。红军趁机北上,脱离追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会师。陕北高原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红军进驻吴起镇、保安县,第一次有了稳定根据地。当地群众欢迎他们,送粮送布,支援修路。
此时的蒋介石还在川康调兵。红四方面军在那边陷入苦战,伤亡惨重。蒋介石心想,待西南战事结束,再统一北上“清剿残部”。可他没料到,局势又起变化。
![]()
1936年5月,南方突发“两广事变”。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三人通电全国,宣称“抗日救国”,实则起兵反蒋。三十万兵力从广东、广西调动。蒋介石不得不紧急南调中央军主力压境。
于是,西北“剿共”前线的中央军几乎被抽空。张学良、杨虎城名义上仍为总指挥,却再无中央军支援。陕北战线从此空虚。红军趁机扩大活动范围,打下延安、安塞、子长,形成防御圈。
在黄土高原上,红军重新整编。刘志丹、谢子长主持地方工作。百姓自发支前,村村设哨。这支几经死亡边缘的队伍,开始复生。
![]()
蒋介石忙于两广,根本无力顾及西北。两广事变持续数月,南京焦头烂额。红军的休整、补给、扩编都在这一年内完成。到1936年秋,红军人数已超过两万。
当蒋介石终于平定两广,西北已变样。陕北有了根据地,东北军与红军暗通声气,西北军表面服从。蒋介石重新把目光转向陕北时,才发现要“围剿”的敌人不止是红军,还有他自己体系中的裂痕。
![]()
后院起火,两广事变
1936年5月,南方传来新变。胡汉民病逝,两广局势骤然紧张。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三人联手通电全国,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公开反对南京政府。两广共集结三十万兵力,号称要“共赴国难”。
蒋介石看透了其中的政治算盘。这不是抗日,而是分权。若任其发展,中央军南方基盘将被掏空。
![]()
他当机立断,调动中央军主力压往华南。各路嫡系部队从河南、湖南、江西同时南下。原本部署在西北、华北方向的几个军团,也被抽调支援两广。
在陕北一线的兵力,只剩下张学良、杨虎城控制的东北、西北军。中央军主力不在,“剿共”战线失去了爪牙。
![]()
两广事变持续到当年10月,蒋介石靠调停和分化最终平息。但这几个月的南方动乱,让他无暇北顾。红军趁机在陕北站稳脚。部队整编,地方建立政权,补给恢复。陕北根据地的轮廓,第一次真正成形。
等蒋介石南线平息,西北早已变天。张学良的立场越发坚定,杨虎城也彻底倒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陕北方向的围剿,已经失去政治基础。
![]()
西安事变,结局定局
1936年10月底,蒋介石飞抵西安。目的明确——亲自督战,逼张学良、杨虎城立刻发起“第六次围剿”。
张、杨态度消极。会谈中他们一再提“先抗日后剿共”,蒋介石怒斥“本末倒置”。矛盾到达极点。
11月,东北军士兵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西安街头,要求“停止内战”的呼声四起。学生游行、工人集会,军警与民众冲突频发。张学良多次上书蒋介石,请求改变方针,均被拒绝。
![]()
12月初,蒋介石下达最后命令:东北军如不全力剿共,即调离陕西,由中央军接替。这等于剥夺张学良的兵权。
局势骤紧。12月7日,张学良找到杨虎城,提出“以兵谏方式逼蒋改变方针”。杨起初犹豫,几日后最终同意。他们决定在12月12日凌晨行动。
那天夜里,东北军卫队包围华清池。蒋介石被搜出于骊山脚下的石缝中。同时,杨虎城部控制西安,拘押陈诚等中央军将领。西安事变爆发。
![]()
蒋介石原定当天发布“第六次围剿”命令。计划就此中断。张、杨通告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红军方面迅速派代表入西安,提出和平解决。
经过十多天谈判,蒋介石最终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西安事变成为国共关系的转折点。
![]()
红军得以合法存在,国民党内部“剿共”政策彻底中止。蒋介石此后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华北战局。那支曾在草地雪山间苦行的红军,终于在黄土高原迎来喘息。
蒋介石此后再无机会向陕北全面出兵。因为抗战已近在眼前,局势不容他再“安内”。红军的坚持,换来了喘息,也换来了新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