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创新、农田和区域养分高效管理、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近期团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第一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月29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大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丛汶峰教授、张福锁院士,联合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荆晶莹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avid Tilman院士等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作物轮作协同提升产量、营养与收益》( Crop rotations synergize yield, nutrition, and revenue: a meta-analysis )。
该文章源于团队30多年从事多样化种植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基于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理论,系统阐述并定量了作物轮作协同提升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第二篇 Cell Host & Microbe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倪斌教授课题组(RiME Lab)在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的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
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题为“Soil organic carbon mediates plant immunity–rhizosphere microbiome interactions and controls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to microbial inoculan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整合温室实验、田间试验、全球荟萃分析及多组学数据,从定量生物学的角度发现土壤有机碳是驱动微生物菌剂效果“倒U形”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并精准鉴定了商业化微生物菌剂内部的核心增产与减产因子,为破解微生物菌剂应用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理论认识。
第三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9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宋春旭副教授课题组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Marnix H. Medem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 Predicting rhizosphere-competence-related catabolic gene clusters in plant-associated bacteria with rhizoSMASH ”论文。
该研究推出了首个专门预测细菌根际定殖能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rhizoSMASH。该工具能够揭示不同细菌利用根系分泌物的遗传潜力,并预测其在根际的定殖能力,为有益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