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布鲁塞尔直接喊话,让欧盟赶紧把准备好的“反胁迫工具”用起来,第一步就瞄准中国。
这不是马克龙第一次在对华经济这事上放狠话了。
 ![]()
之前他就全力支持荷兰卡中国芯片设备出口,还搅和了安世半导体的关键交易,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供应链。
本来想觉得他可能只是偶尔表态,但后来发现,这次他是真把对华施压当成“法国抓经济主导权的机会”了。
不过这欧盟的“反胁迫工具”也不是啥新鲜玩意儿,2021年底就有人提出来了,直到2023年11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才拍板通过,同年12月27日才算正式生效。
 ![]()
它的目的说得挺明白,就是应对其他国家用经济手段干涉欧盟决策,简单说就是“你敢逼我,我就敢怼回去”。
这工具的手段可不少,不光是加关税那么简单,公共采购不让你参与,金融服务给你设卡,对外投资限制,连知识产权用不用都能管,甚至还能让你赔钱弥补欧盟的损失。
流程上也有两道关,先让欧盟委员会判断是不是存在“胁迫行为”,再让成员国投票,得“有效多数”才能通过。
 ![]()
看起来设计得挺周全,但从2023年12月生效到2025年10月,快两年了,这把“刀”愣是没拔出来过。
为啥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成了“摆设”?
为啥欧盟迟迟不敢动手?按理说这工具流程完整,手段也够硬,法国、德国这些主要国家也都支持,可就是不用。
核心问题就一个,这工具要是用在大国身上,不是伤敌一千,而是自己先亏八百,尤其是对中国,咱们跟欧盟的经贸关系早绑得死死的了。
 ![]()
2024年之前,中欧贸易额就有80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还是第二大出口国。
你想想,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农产品、意大利的机械设备,多少都靠中国市场,真要是中国反制,欧盟整个产业链都得震一震。
我身边做外贸的朋友就说,德国车企现在一半的海外订单都来自中国,真断了,他们工厂都得停一半。
更何况欧盟现在经济本身就不行,能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通胀也没缓过来,之前对俄制裁的副作用还没消化完。
 ![]()
这时候要是对中国“开刀”,不光是政治上冒险,经济上简直是自己害自己。
如此看来,就算这工具挂在墙上,布鲁塞尔也不敢随便扣扳机,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本来就不好过的日子搞得更糟。
既然这工具这么“中看不中用”,为啥马克龙还一个劲推着要用在中国制造上?其实看看法国国内的情况,就懂了。
马克龙不是不知道对华施压有风险,但法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已经逼得他不得不找突破口了。
 ![]()
法国现在的问题一大堆,传统制造业企业都往国外跑,年轻人找工作难,国企改革更是慢得不行。
他需要一个“外患”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还想借着这个激发出点经济和政治上的动力。
在他看来,对华施压可能带来三个“好处”:一是造个舆论话题,让老百姓别总盯着国内的麻烦;二是用欧盟的工具压一压中国的产业优势,给法国的高端产业腾点地方;三是让法国企业在“脱钩”的时候,能占住中间的关键环节。
 ![]()
这也就难怪法国总是第一个跳出来,跟中国在稀土、补贴、绿色技术这些事上较劲。
早在2024年末,法国官员就在欧盟内部说,要把中国稀土出口限制当成“经济胁迫”,这样就能给反制找个“法律依据”。
但实际上,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就是为了完善两用物项的管控体系,咱们早就说过,这政策不针对任何国家,完全符合国际规则。
 ![]()
可有些欧盟政客,就是想把这事炒成“地缘施压”的由头。
马克龙急着对华施压,家里的麻烦藏不住了
欧盟委员会也跟着在文件里暗戳戳说,中国想靠稀土控制来拿谈判筹码,为启用“反胁迫工具”做铺垫。
这话一出来,欧盟内部直接吵翻了,德国的态度很明确,就想守住供应链稳定,不想因为政治上的事损害自家汽车和制造业。
 ![]()
但也有不少议员喊着“不给压力怎么谈”,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场争论根本不是中欧之间的技术标准之争,而是欧盟内部路线的分歧。
德国企业跟中国合作多年,光汽车行业每年从中国赚的钱就不是小数,他们肯定不想冒这个险。
而法国和一些东欧国家,要么是想借机抢市场,要么是跟着起哄,没怎么考虑实际的经济后果。
 ![]()
搞不清这些喊着“施压”的议员,是不是没算过自家企业的损失账。
欧盟有个智库叫彼得森研究所,他们的报告里直接点破了这“反胁迫工具”的精髓,不是真要马上制裁,而是谈判的时候多拿点筹码。
所以这一年多来,欧盟内部更多是打“心理战”,设议程、造压力,没真敢动手,但这“心理战”能不能管用,现在谁也说不准。
 ![]()
跟法国这边急吼吼的态度比,中国就显得从容多了,面对欧盟在稀土上的关切,中方也说了,乐见大家就供应链稳定开展建设性的磋商,也欢迎法国和欧洲企业参与中国的绿色转型。
而且今年年初,中美还达成了最新的经贸协议,这让欧盟也看到,中国在外部关系上更灵活、更愿意合作,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强硬”。
这恰恰是法国目前缺的,稳健的外交节奏,真要是对着中国挥出第一剑,后果谁也估计不准。
 ![]()
尤其是欧盟自己还没做好经济缓冲和产业替代的准备,这一步走出去,很容易伤到自己,对法国来说,之前的“安世事件”就是个教训。
本来想借着安世半导体的交易撬动中国供应链,结果中国加快了功率半导体的自主研发,现在法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反而变小了。
可马克龙还是执着于从中国“打开新局”,完全忽略了欧盟自身设下的限制条件。
 ![]()
很显然,他觉得这是个“机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恐怕只是法国一厢情愿的战略误判。
欧盟的“反胁迫工具”看起来是防御性的制度,可真要用在中国制造上,最后大概率是“伤敌没成,自损八百”。
毫无疑问,中欧经贸关系的核心是互利共赢,不是谁逼谁、谁制裁谁。
 ![]()
马克龙要是真想解决法国的经济问题,不如把精力放在国内的制造业升级和就业上,而不是想着靠外部施压找突破口。
毕竟现在的全球经济格局里,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要是真把“反胁迫工具”用在中国制造上,欧盟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吃亏的一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