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稀土打痛了美国之后:中美经贸大博弈会怎样演进

0
分享至

霸权习惯于俯视,而俯视是看不清对手的。

美国著名学者、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学派领导人物阿里卡亚·阿查亚认为,不要再去思念美国领导下的自由主义霸权秩序,“应该准备大胆的向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走去。”

对华盛顿来说,向前走就是要学会放低身段,平视对手。

毫无疑问,今年中美围绕稀土展开的较量,将成为全球贸易史上的经典案例。

中国前不久宣布要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严格管制,一下子“打痛”了美国。直到现在,华盛顿仍然坚持认为是中国“犯了错”。

美国财长贝森特31日在谈及中美经济关系时指出,中国**“通过威胁切断稀土出口犯下了一个真正的错误”**,并形容这等于是在关键矿产领域“开了第一枪”。

贝森特犯了个“低级错误”,世界上谁不知道稀土之争不过是中美经贸冲突的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导致这场“战争”的第一枪,究竟是谁开的?

稀土,这个10年前没人关心的"黑土疙瘩",突然成了全世界焦点。但这场“稀土战”的根子,得从头说起。

不是中国先动手,而是美国率先发起贸易战,把两国关系拖进互卡脖子的博弈。

稀土之争,不过是中美经贸大博弈的一个缩影。

更准确地说,是美国对华搞贸易战、芯片战引发了一场“长期大博弈”。

透过这场矿产战,我们可以看清中美经贸关系未来会怎么走。

一切从2018年开始。

那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301调查"为由,对中国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所谓"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侵犯"。

美国觉得中国发展太快,要用关税和技术封锁打压。关税规模迅速扩大到5500亿美元。

2019年5月,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美国企业被禁止向华为及相关企业供应芯片和技术。

拜登上台后不仅没停手,反而加码。

2022年10月,美国推出史上最严芯片出口管制,禁止向中国出口14纳米以下制程设备、EDA软件和高性能AI芯片。英伟达顶级AI芯片A100/H100直接禁售。

美国以为掐住芯片,就能让中国高科技发展慢下来。

如果说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发展存有严重误判,拜登政府更是将这种误判直接植入了美国对华政策与决策的机制之中。

中国忍了几年,开始在2023年加强对镓、锗等用于半导体生产的原料实施出口管制。

2024年12月,中国进一步加强对美镓、锗、锑等两用物项管制,抬高了对美国等对华实施高科技禁运政策的对手的审批门槛。

2025年,稀土成了重头戏。

中国将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磁体产品等纳入更为严格的出口管控程序。

稀土为什么这么要命?

它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包括镝、铽、钕、镨等。这些元素用在智能手机、风力发电、核磁共振、新能源汽车、F35战斗机和导弹上。

没了稀土,现代高科技装备就瘫痪。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7%,产量占60%以上,加工能力占90%。

过去三十年,中国建起从开采到精炼再到磁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成本低,规模大,技术先进。新工艺几乎无氨氮废水,环保水平超过欧美想象。

在这一领域,中国绝对领先。

美国呢?

上世纪90年代就退出了高端产业链。

环保严、成本高,最终选择进口。

到2025年,美国稀土产量全球占比不到16%,而且70%的粗矿还得运去中国加工。

美国年稀土需求4.5万吨,军工占1万吨,国内自产不到8000吨,多是轻稀土。重稀土如镝、铽产能几乎为零,完全依赖进口。

走到这一步,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就显现出两个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第一,加速推进了中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

第二,中国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优势,精准反击,打好第二枪。

我们现在无法假设美国在一开始跟中国打贸易战时怎么进行的战略精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那些决策者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量,而且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他们看上去像是知道中国想要什么,但是却不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快,动力何在,又为何是难以阻挡的。

稀土管制打痛美国后,全球价格猛涨4倍。

美国通用、波音、特斯拉多条生产线因磁体短缺面临停工。

军方警告导弹、战机关键部件必须限量配给。新能源企业推迟扩产。

苹果、微软在财报中写进"稀土供应链风险"。

美国投了一百多亿美元想扶持稀土产业,但时间和技术跟不上。

澳大利亚莱纳斯是唯一中国外的分离企业,产量仅全球12%,成本比中国高几倍。美国想补短板,至少需要5-10年。

这场稀土战,暴露了中美博弈的核心逻辑:互相依赖的产业链,谁先打破平衡,谁就必然要承受反噬。

美国先用芯片封锁中国,现在中国用稀土回击。

这种互卡脖子的游戏,其实都是在打时间差,能持续多久或结局会是什么呢?

从时间维度看,美国需要5-10年建立稀土替代供应链,中国也需要5-10年突破芯片"卡脖子"。而且技术突破不等于大规模量产。

双方都在争取时间窗口,看谁能先补上短板。

从战略意图看,美国想维持科技霸权,延缓中国崛起。

贸易战七年,结果事与愿违。

双方都在承受代价。

美国消费者为关税多支付超过1000多亿美元,企业利润下降。

中国出口利润被挤压,开始转向东盟、中东、非洲市场。

美国想脱钩,却发现供应链搬迁成本高昂,许多企业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效率。

中国对美出口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4.2%降至3%左右,对美依赖度下降。

未来十年,中美经贸关系会走向何方?

稀土之争给出了三个可能方向。

第一种可能是"战略相持"。

双方维持现状,互相设防但不彻底脱钩,通过更为激烈的讨价还价来争取利益。

美国继续芯片封锁,中国保持稀土管控。贸易额下降30-40%,但不归零。

敏感产品各自成体系,普通商品继续贸易。

美国一时半会改变不了全球供应链对中国制造的高度依赖。

美国盟友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也无法配合美国彻底封锁和断链脱钩。

中国也需要美国市场和部分技术,短期内完全替代不现实。

第二种可能是"局部脱钩"。

科技、金融、军工领域加速分裂,形成"中国标准"和"西方标准"两大阵营。

芯片、操作系统、AI大模型完全分化。

全球供应链重组,美国将制造转移至墨西哥、印度、越南,中国深化与"全球南方"经济一体化。

这种情况概率在35%左右。触发条件是地缘冲突升级,比如台海危机。代价是全球经济效率下降,贸易成本上升,但中国凭制造业基础和市场规模可以减少损失。

第三种可能是"全面对抗"。

美国将中国主要银行挤出SWIFT系统,冻结外汇储备。

中国全面禁运稀土,切断关键矿产供应,抛售美债。

全球供应链彻底断裂,经济崩溃。

这是"核武器"级别选项,概率最低,因为代价太大。

从稀土战的进程看,第一种"战略相持"概率最高,达到50%以上。原因很简单,双方都发现彻底"掀桌子"划不来。

美国投巨资建稀土供应链,进展缓慢。中国攻克7纳米芯片及相关设备,在高端领域不断超越仍需要时间。

谁也吃不掉谁,只能长期对峙。

这种相持格局下,双方都会扩大"备胎",想方设法巩固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

过去四十年,中美经济深度融合。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美国输出技术和资本,全世界都能从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获益。

现在美国一方打破了平衡,另一方也必然会反制,其他多方会寻求更多元的发展路径。

很多国家迫于美国要求,一开始不得不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去中国化”,但现在发现,更需要的是如何“去美国化”。

中美博弈的本质,已经从"合作共赢"转向"既竞争又共存"的新常态。虽不是你死我活,却是各自建各自的体系,以减少对对方依赖。

美国不会放弃科技霸权,中国不会停止崛起脚步。稀土只是个开始。未来十年,类似的资源和技术争夺会越来越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卡脖子"工具出现在双方的谈判桌上,比如锂电池材料、光刻胶、航空发动机等等。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充满反复。

但过去几年的博弈已经清楚地表明,美国本想通过贸易战、芯片战遏制中国,结果却变成了中国技术独立的催化剂。

美国国内虽有不少人看到了这个问题,却尚未能够形成系统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决策力量。所以,短期内美国不会改变将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对手而加以遏制的政策。

霸权习惯于俯视,而俯视是看不清对手的。

美国著名学者、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学派领导人物阿里卡亚·阿查亚认为,不要再去思念美国领导下的自由主义霸权秩序,应该准备大胆的向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走去。

向前走就是要学会放低身段,平视对手。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丁刚看世界 incentive-icons
丁刚看世界
北京资深媒体人,行走中的观察者,脚印留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4文章数 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