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没工作,在公园开口就要“三万月薪+无贷房”,结果62岁大爷拍拍肩:小姑娘,我每月给你三十万零花,跟我走吗?
![]()
我当场愣住,这哪是相亲,分明把“钱”字贴脸上卖价。
![]()
围观的人分成两拨:一边骂她“做梦”,一边悄悄记下大爷电话。
我蹲那儿听完,满脑子只剩一句——上海滩的婚恋市场,已经敢把价码喊成拍卖叫牌。
三天后,那女士删号跑路,婚介所却挤爆,全是来问“还能不能遇到同款大爷”。
负责人甩给我一张表:去年开口“三万+”的占三成五,今年只剩两成八,掉得飞快。
不是姑娘们醒了,是兜里实在没那么多“三万男”。
百合网最新数据,上海相亲平均要价一万八,真敢喊三万的不到一成。
贝壳更扎心,全上海30-60岁男人里,名下无贷房只有17%,狼多肉少,狼还都想吃嫩草。
于是出现魔幻画面:95后把“情绪价值”挂嘴边,85后还在算房贷余额,两拨人同坐一张咖啡桌,各聊各的。
![]()
华东师大的老师补刀:今年咨询“婚前协议”的翻三倍,大家先谈钱,再谈爱,怕翻脸时找不到转账记录。
妇联看不下去,九月开始给公司发“婚恋友好”牌照,每月放两天“相亲假”,鼓励老板带头当红娘。
可假期有了,钱包不鼓,2680块一次的相亲成本照样劝退打工人。
我算了笔账:按上海平均工资,小伙子攒够十次相亲费得白干半个月,见十个人可能一个靠谱都没有。
姑娘们也不傻,既然买房无望,干脆把学历抬成硬门槛,本科找本科,硕士找硕士,起码以后吵架词汇量对称。
于是新流行“共同还贷”,名字一起写进房本,离婚时按还款比例分锅碗瓢盆,谁也不占谁便宜。
最魔幻的是“周末夫妻”——平时各住各家,周五聚周日散,接受度飙到四成。
大家承认:要不起全天候婚姻,就要个“合伙人”模式,省掉柴米油盐,只保留浪漫和性生活,像拼单一样拼老公。
![]()
大爷那三十万零花,听着像段子,其实把遮羞布一把扯烂:
婚姻早就明码标价,只是有人嘴硬不承认。
敢喊价的人走了,留下一地心照不宣的算盘珠。
说到底,相亲市场没有崩盘,它只是把“爱情”两个字拆成“爱”和“情”——
爱归短视频,情归房产证。
谁先把数字谈拢,谁才有资格走进民政局那道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