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阅读《黑龙江日报》。
作者生活照。
□王丽梅
在时光长河的悠悠流淌中,我与《黑龙江日报》已携手走过50载春秋。这50年,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言,或许只是短暂一瞬,可对我来说,却是承载着无数珍贵记忆、见证着时代变迁的漫长旅程。
墨香里藏着时光的味道,童年的记忆里,总飘着一缕淡淡的墨香,那是爸爸伏案工作时,摊在桌上的《黑龙江日报》散发出的味道。那时爸爸是县政府办秘书,案头永远堆着高高的报纸和文件,钢笔在稿纸上沙沙游走,我在书桌旁模仿爸爸的样子写写画画,爸爸偶尔停下来,指着报上的标题教我识字。爸爸伏案的身影,教我认大字标题的耐心,还有那句“报纸让我们看到世界”的话语,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原来一方书桌、一张报纸,就能连接起小小的自己和大大的世界。这种带着生活质感的记忆,总能让我想起那些安静又珍贵的生活片段。
上世纪70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推送,报纸是最可靠的信息源。爸爸写材料前,总要把《黑龙江日报》从头到尾读一遍,重要的段落用红笔圈出来,说这是“找观点、找方向”。我趴在桌边,看着那些铅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仿佛每个字都藏着秘密。有时趁他不注意,会偷偷抽出一张,学着爸爸的样子逐行扫过,虽然多半看不懂,却记住了报头那几个厚重的字——“黑龙江日报”。
1993年,我到县教育党委担任宣传委员,开始与这份报纸打上了交道。《黑龙江日报》就像一位亲切的伙伴,带着油墨的清香,走进了我的生活。那些年,阅读《黑龙江日报》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翻开报纸,跟随记者的笔触,感受这片黑土地上的蓬勃生机。报上的政策解读、教育动态,都成了我写宣传材料的养分。有时看到关于基层教育的报道,会特意剪下来,贴在工作笔记里,开会时讲给学校的老师们听。这些贴近地方教育实际、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推动政策落实的文章,为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那些带着油墨香的纸张,渐渐成了我工作里最踏实的依靠。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龙江日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黑白印刷,到后来的彩色排版,从单一的新闻报道,到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报纸,它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全面的社会万象。我见证了它的每一次创新,每一次突破,就像见证了一位挚友的成长。
《黑龙江日报》始终坚守初心,传递着党的声音,反映着人民的心声。它记录了黑龙江省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关注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听说《黑龙江日报》要迎来80华诞,忽然发觉,这缘分从童年的案头开始,走过青涩的职场,早已融进了岁月。愿这缕墨香,继续飘在黑土地的晨光里,飘进更多人的日子里!
(作者系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