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句话没?
战场上最可怕的,有时候不是敌人的炮弹,而是自己人递过来的一张纸。
这张纸上写的可能是命令,也可能是罪名。
对于余程万来说,把他推下悬崖的,就是一张报纸。
一张千里之外,他压根没见过的报纸。
这事得从两个完全不搭界的地方说起。
一个是在太平洋上挨了揍,正憋着一肚子火的日本军部;另一个,是在湖南常德,准备拿命守城的余程万和他的57师。
1942年开始,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让美国人打得有点懵,中途岛、瓜岛,接连吃瘪,曾经不可一世的联合舰队脸面都快丢光了。
东京的老百姓天天听广播里的“转进”,心里也犯嘀咕。
为了挽回面子,给国内打打气,陆军那帮人就琢磨着,得在中国战场上搞个大新闻,来一场漂漂亮亮的大胜,好冲冲晦气。
他们的目光,像饿狼一样盯上了湖南的常德。
为什么是常德?
这地方太关键了。
首先,它是“湘西粮仓”,周围几个大战区几十万军队的饭碗都指着它。
掐断了常德,就等于掐断了国军的后勤大动脉。
其次,这地方的位置很微妙,军事上归第六战区管,行政上归第九战区管。
这种复杂的归属关系,平时就容易扯皮,一打起仗来,两个战区很可能互相推诿,正好给日军钻空子。
更要命的是,拿下常德,往西能威胁到贵州,往南能直逼衡阳,把中国战场切得七零八落。
日军第十一军的司令官叫横山勇,这个人,不光心狠,脑子还特别活。
他接到的命令是打常德,但他准备的,却是一场规模更大的骗局。
中国这边呢,重庆的最高统帅部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搬出了之前在长沙打得日本人哭爹喊娘的“天炉战法”。
 ![]()
这套战术说白了,就是设个套。
把一座坚固的城池当成“炉膛”,故意放敌人进来,然后在外围用几十万大军像“炉壁”一样死死围住,最后四面八方一起发力,把钻进口袋的日军活活“烤死”。
这一次,常德就是那个被选中的“炉膛”。
守炉膛的,正是余程万和他的第74军57师,号称“虎贲之师”,王牌中的王牌。
但余程万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他专门去第九战区学习过“天炉战法”,他知道这玩意儿能成功,是有条件的。
上次长沙大捷,国军兵力占优,还有岳麓山上的重炮群玩命地轰,加上日本人轻敌,才赢了下来。
可这次轮到他,手里的牌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他一个师,满打满算八千多人,要去扛日本人十多万大军的进攻。
整个师就几门破山炮,炮弹都数得过来。
而日本人,是铁了心要拿下常德,准备得非常充分。
余程万最担心的,是上面对日军主攻方向的判断。
这“天炉战法”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得猜对敌人到底要打哪儿。
一旦猜错,外围的大军跑错了地方,那所谓的“炉壁”就是个空架子,他这个“炉膛”就不是炉膛了,是祭品。
怕什么来什么。
横山勇这家伙,演了一出绝妙的声东击西。
他先是派重兵在湖北西部咋咋呼呼,摆出一副要直捣第六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恩施的架势,那可是陪都重庆的西大门。
这一招,把所有人都给骗了。
重庆那边判断,日本人是想往西打,威胁重庆。
而第九战区的薛岳觉得,日本人是声西击东,最终目标还是他的长沙。
两个大佬都判断错了,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当中国军队的主力被调到西边的山区,准备“包饺子”的时候,横山勇的主力部队却猛地一掉头,来了个大迂回,像一把巨大的铁钳,狠狠地夹向了兵力空虚的常德。
 ![]()
那些本该构成“炉壁”的中国军队,在路上被日军分割包围,逐个击破。
1943年11月22日,日军完成了对常德的铁桶合围。
余程万和他的八千“虎贲”,成了一支真正的孤军。
巧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天,远在埃及的开罗,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会议召开了。
画面切到开罗,这里阳光灿烂。
蒋介石正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身份,和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坐在一起,平起平坐,商量着打完仗怎么划分世界。
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头一次以“四强”之一的身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他本人意气风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份日本人特意安排人散播的报纸,递到了蒋介石的手里。
报纸上,几张照片印得清清楚楚:一群穿着中国军服的士兵,正在常德的城墙上,向日军高高举起了白旗。
那一瞬间,蒋介石的脸,据说先是涨得通红,然后变得铁青。
他能感觉到一股火混着羞辱,直冲脑门。
他能看到,就意味着罗斯福和丘吉尔也能看到。
日本人选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甩出这张照片,用心何其歹毒。
这不光是打他蒋介石的脸,更是向盟友传递一个信息:你们看,中国的军队就是这个德性,根本不顶用,不配跟我们平起平坐。
这口恶气,让蒋介石动了杀机。
他当时不知道照片是假的,他只知道,常德前线捅了个天大的娄子,让他在国际上丢尽了脸面。
这笔账,他清清楚楚地记在了守将余程万的头上。
可就在蒋介石在开罗气得发抖的时候,真正的常德城里,余程万和他的弟兄们,正在用命来证明那张照片是多么的扯淡。
日本人的飞机、大炮、毒气弹,跟不要钱似的往城里砸。
八千“虎贲”打得是真叫一个惊天动地。
余程万在战前就下了死命令,把整个常德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巷战堡垒。
每一条街,每一栋房子,甚至每一个窗户,都成了射击孔和死亡陷阱。
 ![]()
日军想往前挪一步,都得拿人命去填。
打到11月24号,城墙多处被炸塌。
日本人就是在这时候,抓了一些城里的老百姓,强迫他们换上国军的军服,在一段已经没人防守的破城墙上,举着白布,拍下了那张后来传遍世界的“投降照”。
这纯粹是心理战和舆论战的一部分。
时间回到12月3日凌晨,余程万的指挥部里,电报机是他和外界唯一的联系。
十六天的血战,八千将士只剩下不到三百人,而且个个带伤,弹药基本打光。
援军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面前就两条路:要么,带着剩下的人死战到底,全部战死,给自己挣个“壮烈殉国”的名声。
要么,趁着夜色杀出去,能活一个是一个,为57师保留一点火种,将来还有机会打回来。
这是一个关于生死和荣辱的抉择。
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在给重庆发出了那封“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的绝命电报后,他带着仅存的一百多人,硬是从日军的包围圈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渡过沅江,找到了南岸的援军。
他不是逃跑。
一个将领的职责不光是死守,还要收拢部队,组织反击。
六天之后,余程万真的带着援军,协同作战,又把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常德给夺了回来。
可是,当他拖着一身伤痕回到后方时,等他的不是勋章和嘉奖,而是一副冰冷的镣铐和军事法庭的审判。
罪名是“常德失陷时,人未在阵地上”。
蒋介石在开罗憋的那股火,一路从埃及烧到了重庆。
他需要一个人头,来洗刷他感受到的“耻辱”。
消息传出,军界一片哗然。
很多将领,甚至包括一些向来跟中央军不对付的地方派系将领,都站出来为余程万说话。
 ![]()
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你用一个师的兵力去顶十倍于己的敌人,本身就是个送死的任务。
最高统帅部自己判断失误,调兵不力,导致援军迟迟不到,这才是城池失守的根本原因。
余程万用八千人拖住了十万日军半个多月,为外线部队争取了集结反攻的宝贵时间,这是天大的功劳。
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选择突围,保留有生力量,这是任何一个有理智的指挥官都会做的决定。
可这些道理,在被“面子”冲昏了头的最高领袖面前,一点用都没有。
最有意思的是一年后。
衡阳保卫战,守将方先觉在坚守了47天之后,同样是弹尽粮绝,最终率领残部向日军投降。
可后来,逃回重庆的方先觉非但没有被枪毙,反而受到了蒋介石的安慰和重用,甚至还有人拿“关公降曹”来为他开脱。
在监狱里的余程万听到这事,什么心情可想而知。
他自己都说:“我好歹没有投降,却差点被枪毙。”
一个突围,一个投降,功过是非完全颠倒。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跟军事无关,纯粹是政治和“面子”在作祟。
余程万的悲剧在于,他的死战,碰巧赶上了领袖最需要“面子”的时刻,而那张伪造的白旗照片,就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那个最脆弱的气球。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
常德当地的百姓和士绅联名上书,为余程万请命。
他的老上级王耀武、俞济时等人也四处奔走,力保留下了他。
直到1945年春天,蒋介石总算搞清楚了常德血战的真相和那张“投降照片”的来龙去脉,才亲自设宴为余程万压惊,官复原职。
英雄最终没有被冤杀,但这段牢狱之灾,成了他一生的阴影。
战争不光有枪林弹雨,还有看不见的刀光剑影,有时候,后者比前者更伤人。
余程万官复原职后继续带兵,但内战后期他选择去了香港。
1955年8月27日,他在香港的寓所因盗匪入室抢劫而被杀害。
参考资料:
 ![]()
张恨水,《虎贲万岁》,重庆出版社,2005年。
钟子麟,《蒋介石的铁血卫队:国民党74军抗战纪实》,团结出版社,2012年。
马振犊、陆军,《国民党军事典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