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谈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15岁前,男孩子们饿得连衣服都没得穿,上二年级时全班同学都光溜溜的,活像一群“小裸猴”,连女老师见了都被吓得直掉眼泪。不过,他说的这些,真的都是实情吗?
有人提到,莫言在多个地方说起“光腚猴”时,说的年龄都不一样,而且他家的实际情况,也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穷。莫言这么说,可能只是想强调小时候家里穷,是文学上的加工,不是真的历史情况。
![]()
网络上时常能看到莫言说话的视频片段。视频里,他神情严肃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啥都没有,上学时居然“光溜溜”的,到了上小学二年级时,全班同学都跟“小野猴子”似的,光着身子四处乱窜,把第一天来上课的女老师吓得脸色煞白,哭着跑去跟领导反映情况了。
莫言感叹说,自己直到十八岁那年,都只有一条短裤来遮羞,十五岁前更是几乎没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这倒不是因为他爱裸着,而是家里穷得叮当响,实在没衣服可穿。
那时候,夏天一到,村里的男娃们全和他一个样,晒得黑黝黝的,跟煤块似的。他还讲,八岁那会儿,饿得跟小野狗一样,光着屁股满处跑,瞅见能填肚子的就往嘴里送,十岁前,压根儿没见过照相机是啥模样。
![]()
可当上一辈人都纷纷点头认可,对着莫言的往事感慨连连时,一张旧照片猛地打断了这番“追忆往昔”的情景。
这张照片是1962年春拍的,画面中有一男一女,其中男孩是7岁的莫言。这倒让很多人纳闷了,莫言不是总说自己小时候穷得连件衣服都没有吗?可照片里他分明穿着衣服呢,这和他以前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呀!
真是让人纳闷,大家都在琢磨,莫言讲的事儿究竟是不是实情?他那时候是不是真跟其他同学一样,连条裤子都没有呢?咱先瞅瞅当时那生活状况咋样。
![]()
莫言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那时的日子。他讲道:“当时吃的,多半是糠和野菜做的。做的时候,得先把野菜搁石头上砸碎,把苦汁挤掉,再添点糠和难得的红薯面,就成了一家人吃的饭。”
他提到,那时的孩子们,肚子都圆滚滚的,腿细得跟火柴棒似的,脑袋却大得出奇,他当年也是这副模样。
莫言讲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家里人都没被饿死,多亏了在供销社上班的叔叔。在最困难的那段日子,叔叔从供销社带回一大袋棉籽饼,这才让全家得以活命。
![]()
看到这张照片和莫言的回忆后,网友们分成了好几个阵营,谁也说服不了谁,吵得不可开交。站莫言这边的网友仔细端详了照片好一会儿,说照片里的莫言也并不“圆润白皙”,不能单凭这张照片就质疑莫言的说法。
有位八零后的网友也发表看法说:“八岁大的娃,哪怕吃得差些,脸上也难免带点肉嘟嘟的婴儿肥。就算天天吃糠咽菜做的糊糊,只要孩子胃口好,脸蛋儿看上去也会显得圆润,但那其实是虚胖,是身体有点水肿造成的。”
那些觉得莫言在编故事的农村网友们,也纷纷出来发表看法:“农村日子确实不好过,可就算家里再揭不开锅,孩子也总会有套像样的衣服穿出门。哪会穷到连条裤子都置办不起的地步呢。”
![]()
有些持中间立场的网友认为,写东西本来就可以编点内容,不能强求作家写的每件事都绝对真实,莫言的回忆里可能添了点艺术化的处理,这也是能接受的。
莫言在《从照相说起》中也刻画了那时候的模样。他讲自己当时上身穿的是件破棉袄,还掉了俩扣子,胸口满是积攒了一冬的鼻涕和脏东西。下身呢,就一条单裤,裤腿一只长一只短,这可不怪裤子,是他自己不会系腰带。
这段说明表明,照片里的人确实是他本人,并非人工智能合成的。据说,莫言这仅有的一次拍照机会还是“顺”来的。那时他上小学二年级,课间休息时,听说有人来拍照,同学们都像小雀儿似的,自发地跑出教室去看新鲜。
![]()
莫言的堂姐手里有点小钱,立马拿出三毛,嚷着要拍照。堂姐刚站到相机前摆好姿势,莫言不知被谁从背后轻轻一推,一下子就窜到了相机前,跟堂姐并排站好了。
所以说,这次拍照压根儿就不是故意摆姿势拍的,也不是莫言事先晓得要拍照,就特地借了衣服来拍。实际上,他当时是穿着裤子的。
莫言是1955年来到这个世界的,拍这张照片那会儿,他才7岁,正赶上日子特别艰难、物资紧缺的年月。不过等他长到8到10岁,也不至于像7岁时那样有裤子穿,后来却突然没裤子穿了。
![]()
莫言所讲述的那些贫困往事,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而这张照片,又能不能对他的记忆提出质疑呢?关于莫言小时候经历的这场讨论,在网络上依旧热度不减。
再来聊聊莫言的母亲。莫言在《〈丰乳肥臀〉解读》中讲过,打他记事儿起,母亲每年冬春两季胃病就会发作。当时家里条件差,没钱去抓药,只能咬牙忍着。疼得冷汗直往下流,都搞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了。
那时,由于不断生孩子加上食物匮乏,和他母亲年纪相仿的那些妇女,身体大多虚弱不堪,夜晚走在街上,四处都能传来她们痛苦的低吟。
![]()
好在,莫言母亲病得快不行时,赶上了好时机。头一回,省里派来的流动医疗队到了,省城来的技术高超的医生,直接在自家炕上给母亲动了手术。后来母亲又长了毒疮,恰好县里的医疗队下乡巡查,免费给母亲做了手术,母亲这才渐渐恢复了健康。
这里得说说背后的过往情况。1965年的时候,毛主席看到了卫生部提交的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报告,发现大部分高水平的医生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的医疗资源少得不像话,医疗费用在农村的占比也低得可怜。
毛主席当时十分气愤,于是下达了“让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的指令,这便是广为人知的“6?26”指令。指令下达后,众多医务人员积极响应,纷纷组成巡回医疗队前往农村,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半农半医的卫生员。待到毛主席离世时,赤脚医生的数量已达五六百万之众,农民看病既便捷又无需花钱。
![]()
这样说来,不就是毛主席让莫言母亲得以活命嘛。在莫言母亲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农村医疗条件差,只能靠已成为知名作家的莫言带她到县城、省城求医,可她最终还是在1994年因肺心综合征离开了人世。
莫言在他的作品里,把真实的历史改得面目全非了。他可能自己都搞不清哪些是编的,哪些是真的,说起小时候的事也常常颠三倒四。咱们得了解真实的情况,别被那些歪曲事实的内容给蒙蔽了。
所以啊,莫言也就是回想起以前那些年的生活,毕竟隔了那么久,做些合乎情理的猜测也是人之常理。但这些也不一定就全是真的。
![]()
有时候,哪怕是名人讲的话,咱也得沉住气,好好查证一下他们说话时的情形、来源和依据,别一股脑儿全信,也别只挑一部分来理解。
2015年4月16日,据《文摘报》报道,“莫言的童年故事”为何受到网友们的热烈追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