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远程监控与管理工具(Remot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RMM)在企业IT运维中广泛应用,其合法功能亦被攻击者系统性滥用,成为实现隐蔽持久化控制的关键技术路径。本文基于近期多起网络安全事件分析,系统梳理了攻击者利用社会工程学诱导用户安装合法签名RMM客户端(如ITarian、PDQ Connect、Atera等),并通过其内置功能实现初始访问、持久化驻留、横向移动及数据窃取的完整攻击链。研究表明,此类攻击因使用合法软件、加密通信及可信域名,显著规避了传统边界检测机制,对网络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文章深入剖析其技术特征与检测难点,提出涵盖资产管控、行为日志分析、终端行为监控、网络分段及用户意识提升的多层防御框架,并论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应对RMM滥用威胁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RMM滥用;远程管理工具;持久化控制;社会工程学;隐蔽通信;终端检测与响应(EDR);网络安全防御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 引言
随着企业IT基础设施规模扩大与分布式办公模式普及,远程监控与管理工具(Remot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RMM)已成为IT运维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RMM工具通过集中化平台实现对终端设备的远程访问、软件部署、补丁更新、性能监控与故障排查,显著提升了运维效率与响应速度。主流商业RMM产品如Atera、PDQ Connect、SimpleHelp及ITarian(原Comodo RMM)等,通常具备合法数字签名、使用标准加密协议(如TLS)进行通信,并连接至厂商认证的云服务平台,其网络行为在企业环境中被视为正常流量。
然而,这一“合法外衣”正被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组织与网络犯罪集团所利用。近年来,多起安全事件表明,攻击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社会工程学策略,诱导目标用户主动下载并安装RMM客户端,从而在不触发传统恶意软件检测机制的前提下,建立长期、隐蔽的远程控制通道。此类攻击规避了文件级杀毒、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及沙箱分析等常规防御手段,极大延长了攻击者的驻留时间(dwell time),并为后续横向移动、权限提升与数据窃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RMM工具被滥用的技术路径、攻击特征与防御盲区,结合具体案例与技术原理,构建一套逻辑闭环、可落地的综合防御体系,以应对这一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威胁。
2. RMM滥用攻击的技术路径与攻击链分析
RMM工具的滥用并非偶然,而是攻击者在长期对抗中演化出的高阶策略。其攻击链遵循典型的“初始访问—持久化—横向移动—数据窃取”模式,但各阶段均依托合法软件功能实现,形成“白利用”(Living-off-the-Land Binaries, LOLBins)的变体。以下为攻击全生命周期的分步解析。
2.1 初始访问:社会工程学驱动的用户诱导
攻击者通常通过鱼叉式钓鱼邮件(Spear Phishing)或即时通讯工具发起初始攻击。邮件主题高度定制化,常见类型包括:
系统更新诱导:如“您的浏览器需立即升级,请安装最新安全补丁”;
社交活动邀请:如“您被邀请参加XX会议/派对,请下载日程管理工具”;
行政事务通知:如“请填写并提交政府税务申报表格”或“公司年度健康检查预约系统上线”。
附件或链接指向一个看似合法的下载页面,实际提供的是RMM客户端的安装包(通常为MSI或EXE格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安装包多为真实RMM产品的官方版本,具备有效的数字签名,确保其在Windows SmartScreen及企业应用白名单机制下可通过验证。
2.2 持久化驻留:合法服务的滥用
一旦用户执行安装程序,RMM客户端将自动完成以下操作:
服务注册:在Windows服务管理器中创建持久化服务(如AteraAgent、PDQInventory),确保系统重启后自动启动;
计划任务创建:部分工具通过任务计划程序(Task Scheduler)设置定期唤醒任务,增强驻留稳定性;
通信通道建立:客户端连接至RMM厂商的云管理平台(如connect.atera.com、console.pdq.com),使用HTTPS加密传输数据。
由于上述行为均为RMM工具的正常功能,终端防病毒软件与EDR系统通常不会将其标记为恶意。
2.3 权限维持与功能滥用
在建立持久化连接后,攻击者通过合法RMM管理后台(或劫持合法账户)对受控主机实施远程操作,其核心滥用功能包括:
文件传输:利用RMM内置的文件管理模块上传恶意载荷(如RAT、勒索软件)、下载敏感数据;
脚本执行:远程运行PowerShell、批处理(.bat)或VBScript脚本,执行凭证抓取(如Mimikatz)、权限提升或横向移动命令;
屏幕共享与键盘记录:实时监控用户操作,窃取账号密码与商业机密;
进程注入与服务部署:在目标主机上部署其他持久化组件,形成冗余控制通道。
2.4 横向移动与域渗透
凭借对单台主机的控制权,攻击者可进一步利用RMM的批量管理功能,向同一网络内的其他设备推送安装包,实现快速横向扩散。若初始主机位于域环境中且具备一定权限,攻击者可结合凭证窃取技术(如LSASS内存提取)获取域管理员凭据,进而控制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最终实现对企业核心系统(如财务数据库、邮件服务器)的全面渗透。
3. RMM滥用攻击的检测困境
RMM滥用攻击之所以难以被及时发现,源于其在多个技术层面有效规避了传统检测机制。
3.1 文件层面:合法签名与白名单绕过
RMM客户端安装包由正规厂商发布,具备有效的代码签名证书。企业若采用应用白名单策略(如Windows AppLocker或Device Guard),此类软件通常被明确允许执行。攻击者无需篡改二进制文件,即可实现“合法准入”。
3.2 网络层面:加密通信与可信域名
RMM工具普遍采用TLS/SSL加密通信,且连接目标为厂商官方域名(如*.atera.com、*.pdq.com)。此类域名通常被列入企业防火墙的信任列表,其网络流量无法被深度包检测(DPI)有效解析。即使部署SSL解密网关,也因性能开销与隐私合规问题难以全面实施。
3.3 行为层面:功能正常化与低异常特征
RMM的远程控制、文件传输、脚本执行等功能均为其设计用途,其进程行为(如AteraAgent.exe调用powershell.exe)在上下文环境中难以被判定为异常。传统基于规则的SIEM系统若未配置针对性检测逻辑,极易将其视为正常运维活动。
3.4 日志层面:日志混淆与权限掩盖
攻击者常使用被盗或伪造的合法账户登录RMM平台,其操作日志显示为“授权用户行为”,增加了溯源难度。此外,部分RMM系统日志保留周期较短,或未集中聚合,导致安全团队难以进行跨设备关联分析。
4. 综合防御体系构建
针对RMM滥用攻击的隐蔽性与复杂性,单一防御手段难以奏效。本文提出一套涵盖资产管控、行为检测、网络隔离与人员培训的多层防御框架。
4.1 资产清点与授权管理
企业应建立完整的RMM工具资产清单,明确允许使用的RMM产品列表,并通过组策略(GPO)或移动设备管理(MDM)系统强制实施。任何未列入清单的RMM软件安装请求均应被阻止或触发安全告警。
4.2 基于日志的行为模式检测
通过SIEM平台集中收集终端日志、RMM平台日志与网络流量日志,构建以下检测规则:
新安装后快速会话模式:检测某设备首次安装RMM客户端后,短时间内(如5分钟内)即建立远程会话的行为,此模式在正常运维中罕见;
异常连接频率:监控RMM客户端与管理平台的通信频率,异常高频心跳或数据上传可能指示恶意活动;
跨主机批量部署:识别单个账户在短时间内向大量设备推送RMM安装包的行为,可能为横向移动前兆。
4.3 终端行为监控与EDR策略优化
部署终端检测与响应(EDR)系统,并配置精细化行为规则:
RMM子进程监控:对RMM主进程(如AteraAgent.exe)启动的子进程进行白名单控制,禁止其直接调用powershell.exe、cmd.exe或wmiexec.vbs等高风险工具;
凭证访问检测:监控RMM进程是否尝试访问LSASS内存或调用Windows安全API,触发高优先级告警;
文件操作审计:记录RMM客户端通过文件传输功能上传/下载的文件路径与哈希值,结合威胁情报进行匹配。
4.4 网络分段与访问控制
实施零信任网络架构,对RMM通信实施严格访问控制:
最小权限原则:限制RMM会话对关键服务器(如域控、数据库)的直接访问,必须通过跳板机或特权访问管理(PAM)系统中转;
通信路径隔离:为RMM流量配置专用VLAN或防火墙策略,禁止其与非运维相关子网通信;
出站连接限制:仅允许RMM客户端连接预定义的厂商IP地址或域名,阻断对未知C2服务器的连接尝试。
4.5 用户安全意识培训
开展针对性安全教育,重点强调:
软件安装规范:明确告知员工,任何系统更新或工具安装均应通过IT部门统一推送,不得自行下载执行;
识别异常提示:教育用户识别“浏览器更新不应触发独立MSI下载”等反常行为;
举报机制:建立便捷的可疑邮件与软件安装报告渠道,提升全员参与度。
5. 结语
远程管理工具的滥用标志着网络攻击策略的进一步演化。攻击者不再局限于开发复杂恶意软件,而是转向利用合法工具与系统功能,实现“隐身式”渗透。此类攻击对传统以“黑名单”和“特征匹配”为核心的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本文系统分析了RMM滥用的技术路径与检测难点,指出其成功源于对“合法”与“可信”机制的深度利用。为应对这一威胁,企业需转变防御思路,从“阻断已知恶意”转向“监控异常行为”,构建以资产管控、行为分析、网络隔离与人员意识为核心的综合防御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驱动的用户与实体行为分析(UEBA)技术,以提升对隐蔽RMM滥用行为的自动化识别能力。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