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楔子
上个礼拜,我写了一篇关于“荷兰一座位于河面之下的桥”的文章, 结果在评论区有人提到了荷兰另一座“船在桥上走,车在桥下走”的桥。(如上图)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扩展阅读:《》(如下图)
![]()
后来我去查了一下资料,这座桥的设计不仅有创意,技术上也非常巧妙。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这座“桥上走船,桥下走车”的荷兰小桥。

02
渡槽桥
这座有趣的桥叫做 Veluwemeer Aqueduct,翻译 成中文叫做“费吕沃湖渡槽桥”。 位于 荷兰东部 费吕维湖 与 哈德海 之间,连接荷兰本土(海尔德兰省)和 弗莱福兰省。(如下图)
![]()
为什么翻译成渡槽桥?我还特地去查了一下“渡槽”的意思。
渡槽
是指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
现在确实是河水在上面被输送过去了,所以挺形象。
![]()
费吕沃湖渡槽桥全长约25米,宽 19 米,水深3米, 于 2002 年竣工并向公众开放。(如下图)
![]()
当船只在街道上方航行时,每天还有28000 辆汽车从下面的N302 高速公路上通过。高速公路的一侧还设有自行车专用道。(如下图)
![]()
渡槽桥水道的两侧还设有人行道,行人可以在此横穿 N302 高速公路 。(如下图)
![]()
03
WHY?
费吕沃湖渡槽桥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可能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因为 N302公路是一条非常繁忙的高速公路,每天有 28,000-34,000辆车辆要通行,而水道也每天都有船只通行。所以不管选择何种方式,都要满足公路交通与航运的完全分离且互不干扰。
而可供选择的形式,无非是吊桥和隧道。我画了两张示意图,大家一起看看。
![]()
如果选用的是吊桥的形式,
因为荷兰的海平面很高,为了保证桥下通船净高,只能通过加大引桥长度来实现,引桥形式可以参考下图。(如上下图)
![]()
这样势必会增加工期,还会带来建造成本的增加。而航道每天要通船的,当然是工期越短越好。
![]()
而如果选择隧道的形式,
那么要保持航船能顺利通过,就需要考虑一定的埋深,这不但需要很长的放坡长度,也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和造价。(如上图)
所以工程师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最后选择了渡槽的形式。
据说这个项目最后只用了 22000立方米混凝土和钢板桩,造价 约6100万美元,而 渡槽这种方式 是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
04
设计亮点
费吕沃湖(Veluwemeer) 是荷兰领土 弗莱福兰 和东北圩田分裂时形成的,是该地区14个内湖之一。
![]()
几十年来,这些湖泊一直被用来管理周边地区地下水井的水位和深度。也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水鸟)的宝贵栖息地,更是当地居民的娱乐场所。
![]()
所以“上面走船,下面走车”这种渡槽的方式,是对自然环境打扰最小的方式。 从远处看,水面与路面几乎无缝衔接,形成车辆“沉入”水中的震撼景观。 (如下图)
![]()
费吕沃湖 渡槽桥的建设使用了混凝土和钢板桩来支撑水的重量并防止洪水泄漏到道路上,但你可能会问:水桥是如何支撑过往船只的额外重量的呢?
![]()
不得不说桥梁工程师是真有办法,就是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
![]()
如上图,当漂浮体置换等体积的水时,水从桥的两个开口端向外推,从而保持大致的重量平衡
当然前提是船的密度要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如果“吃水”超过3米的船本身就没法从这里通过,因为设计的渡槽就只有3米深。
虽然下图的邮轮看上去很大个,但是“吃水”并不深,船身重量也没有“挤压”出去的水重,所以可以顺利通过。(如下图)
![]()
这座桥既维持了湖泊的水位调节功能,又为小型船只(如渔船、游艇)提供了通行便利,同时保护了公路路基免受水流侵蚀,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
![]()
05
结束语
荷兰有2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就是因为这样的现状,让荷兰人不得不“与水共存”,也创新性的设计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桥”。
而这座桥是世界上最短的渡槽,现在已成为当地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伟大的建筑总是静静的屹立着,而“江湖”却一直有它的传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