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郑恩,一个后来黄袍加身,一个史书一笔带过,却在山西临汾的民间记忆里,活成了“一龙一虎”的降妖组合。
![]()
没人真见过他们斩鹿精、劈琵琶,但2023年出土的宋代说唱俑里,确实有两个小人:一个眯眼指前方,一个抡棍砸下去,底座墨书“赵郑降妖”四字。
![]()
考古队一拍土,八百年的掌声好像才刚停。
先说郑恩那只“雌雄眼”。
不是 cosmetic contact,而是左瞳漆黑、右瞳琥珀,民间叫“阴阳眼”。
山西民俗学者翻遍《夷门志》《相眼诀》,发现五代宋初的巫师把这种人当成“活罗盘”——白天看人,夜里看妖。
于是故事顺水推舟:赵匡胤负责挥剑,郑恩负责“指哪打哪”,一个当输出,一个当雷达,CP 感直接拉满。
再说丢马那档子事。
《平阳府志》里真有一位“韩团练”,祖上是后周武官,家里养鹰“青金角”,价值顶三十匹良马。
郑恩喝酒误事,被鹰啄了马臀,马惊跑,他一气之下拔了鹰最漂亮的飞羽。
韩家索赔,赵匡胤出面调停,赔马又赔酒,事情才压下去。
宋人《太平广记》把这段写成“黑汉夺鹰”,黑汉就是郑恩。
故事传着传着,细节被民间添油加醋,鹰成了“妖鹰”,马成了“龙马”,郑恩那一拔,也拔成了歇后语——“郑恩拔毛:图一时痛快,留一地鸡毛”。
元代剧作家吃到了流量,直接把段子升级成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
龙虎指谁,一目了然。
剧本里郑恩出场自带台词:“某左眼照阳,右眼照阴,夜行不用火把。
”台下观众齐声喝彩,票房口碑双丰收。
明代画师不甘示弱,河南禹州窑址出土的一面壁画里,郑恩正一手攥鹰脖,一手薅羽毛,赵匡胤在旁边端着酒碗笑,弹幕感爆棚。
到了2022年,临汾文旅局把“赵郑降妖”写进招商 PPT:
Day1 逛“跑马岭”,听导游讲郑恩如何一口气追马十里;
Day2 去“雌雄眼”光影馆,体验5分钟“妖雾”被一眼看穿;
Day3 夜宿“龙虎客栈”,送两只羽毛笔,寓意“拔毛立断,做事不拖”。
线路还没正式开,小红书已经有人打卡:
“在跑马岭跑了800米,没追到马,但追到了卡路里。
故事讲到这儿,你会发现:
![]()
正史里郑恩只有一句“从太祖,以勇闻”,可民间却用一千个细节把他补成血肉。
考古、方志、杂剧、壁画、歇后语,像拼图一样,把一段可能只有五分的往事,拼成了十分的热闹。
历史需要证据,民间需要英雄;赵匡胤要借郑恩的“眼”看清妖雾,老百姓要借他们的“拳”打碎不平。
于是真真假假,一起被写进陶俑、壁画和招商手册,活成了地方最耐用的文化资产。
如果你去临汾,当地人大概率会告诉你:
“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山西人认这个理——遇事别怕,先睁大眼睛看清,再撸起袖子干。
赵匡胤和郑恩给不了你皇位,也给不了你妖邪,但能留下一个最朴素的提醒:
看清,再出手;出手,就别后悔。
至于那鹰毛,早被岁月拔光,可“拔毛立断”四个字,还在方言里蹦跶,提醒每个犹豫的人——
想干的事,别等到马跑远了才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