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就职于百货商场,对于专柜形象的把控,有不少关键词,“通透”占据着非常高的权重。底层逻辑在于,传统老百货商场大多体量不大、单层面积小、层高低,但品牌数量却并不少。如何让消费者在视野所及范围内看到尽可能多的品牌,从而感受到商场的琳琅满目是长久的议题。当然另一方面,品牌也获得了展示空间。
但通透往往又与品牌打造自身形象有所矛盾——专卖店面积越大,越便于展示品牌形象,甚至文化理念,这是容易理解的。而在传统百货商场,或者在当今语境下换种说法,在小体量、空间紧凑的项目中,需要能先被“看到”。
近几年的市场环境,购物中心权重几乎拉满,即专卖店形式越来越多,商场对于空间内“散装”的品牌统筹规划诉求相对较少,我只能尽可能挖掘一些案例和大家分享,例如近期的一篇五角场万达广场调整探班报告(20250815),聊的正是类似的话题。
与商场整体多经点位(或者说中岛)协调统一装修标准,达成更好的通透性有所不同。本文选取的案例看点在于,个人认为这是一则能够诠释通透和形象辩证思考的典型,因此写一个单篇,下面进入正题。
前滩太古里石区B1层在今年9月引入Aēsop限时店,当时我在“市调日记”栏目中用的是这张照片:
![]()
从上图能看到画面的右侧,品牌做了一个形象墙,起到类似玄关的作用。当天市调我是画面中从右往左走,但若靠右侧拍摄的话,对店铺整体形象的展示会稍有缺失——如下图所示,形象墙遮住了一面陈列墙,因此发布时采用了左侧视角。
![]()
对于这家店而言整体形象是完善的,左侧背墙的小弧度与B1中庭区域形成微微的区隔,并且提供了logo墙的展示作用。如果在xhs上搜索关键词,会发现不少作者用了该侧的弧形墙面作为封面,这并非巧合,是品牌的设计得到了实际观众的有效响应。
![]()
右侧的屏风带有logo墙和灯箱,一方面在另一侧达成形象展示作用,同时让店铺拥有更好的平衡感;另一方面则隐藏了工作台空间,得以让消费者与店员的交流体验过程获得一定的私密感,毕竟这是有别于品牌专卖店的中岛形象。
![]()
值得一提的是,这正对应了上文所述通透性与品牌形象之间的相对矛盾关系——右侧的屏风强化了品牌形象,甚至有意识地弱化店铺的通透性,从而尽可能强化这个位于公区限时店的消费沉浸感。要知道,这本是此类品牌在打造专店时的强项。
直到近日前往发现,右侧的墙面被移除,整个店更为“裸露”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有一说一,单一品牌形象有所缺失了,但能够更好地融于商场的公共空间内。
![]()
下文来“事后诸葛亮”一番。
首先从动线尺度来看,右侧相较于左侧原本可视面就相对窄一些,因此当右侧沿柜位线外侧增加墙面后(下图红色标注),使从该侧行径而来的消费者视觉感受会比较闷,对外品牌形象展示作用和对内顾客私密性是达到的,但对外顾客体感未必好;相对而言,左侧的形象墙紧挨手扶梯顺背墙而设,空间感就要通透更多。
![]()
其次,高度方面,该侧1层设有手扶梯,楼板突出,这也使得品牌树立假墙后,几乎顶天立地,在公共区域是相对比较忌讳的(由于我没有拍到调整前该视角的照片,只能用下图稍微示意一下)。
![]()
左侧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
最后,从下图视角能看到,如果logo墙还在,那从这个视角,不巧会遮住同集团旗下的LANCÔME。而这正对应了本文开头说的内容,商场品牌展示空间被挤压。
![]()
![]()
因此,从Aēsop店铺微调的前后对比来看,各有优势和弊端,并难得提供了些许辩证思考的空间。
购物中心越来越多,但能够体现水准的巧思并没有等比例提升,这是行业正在碰到的问题,有些过往值得传承的理念随着业态和经营模式的变化正在脱节,整个行业语境也多聚焦于首店、理念、情绪等或概念或空洞的词汇,而缺乏对于技法的输出、挖掘和探讨。
Aēsop提供了一个为数不多的案例,足以作为本文论点的论据。希望我们能在商业规划运营过程中,有更多视角的考量,甲乙双方能够达成更好的共情,从而产出更多有趣、精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关注、从事这个行业的一大乐趣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