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看到国家发改委最新召开的发布会,我第一反应是:这回动真格的了。
量子科技、脑机接口、核聚变能……这些直接定调要搞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你品,这个措辞——不是“探索”、不是“研究”,是直接要变现成钱。
这些都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等等,我算了一下,这次《建议》比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圈定了两个赛道: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领域已经从“看得见”进化到“摸得着”了
然后我就开始翻各个城市的布局,不看不知道,一看直呼好家伙,这场仗早就悄悄打响了
1.合肥这个“理工男”,量子领域直接杀疯了
合肥量子产业全球排第二,仅次于旧金山——这个数据我反复确认了三遍。
中国前四的量子企业,三家在合肥。什么概念?就是你去硅谷转一圈,发现安徽老乡已经占领高地了。
但你仔细想想也正常,人家中科大在那儿摆着呢,那可是培养了一堆“科学怪人”的地方。再加上合肥那个“财政引导+基金矩阵”的玩法,直接把钱砸到刀刃上,不搞虚的。
“祖冲之三号”、“本源悟空”……这些名字听着就霸气。但说实话,我更关心的是——这玩意儿能干啥?
量子计算现在最靠谱的应用方向,一个是金融风控(算得特别快),一个是新药研发(模拟分子结构)。北京和上海显然看准了这个,正在往“场景化”那个方向猛冲。
![]()
北京玩的是“政产学研用”闭环,实验室出技术,企业搞落地,政府给场景;上海另辟蹊径搞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还拉上商汤、华为一起干。
这就是顶层城市的打法——技术、资金、场景,一个都不能少
2.深圳这个“速度狂魔”,把合成生物做成了流水线
要说生物制造,上海、北京确实家底厚,毕竟张江、中科院那些机构摆在那儿。
但深圳,这个城市真的有点“离谱”。
全国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近一半落在深圳?什么鬼?你以为合成生物是开餐馆吗?说开就开?
仔细一查才发现,深圳把这事儿玩成了“产业化流水线”——华大基因提供基础工具,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搞技术突破,光明区那个“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直接把实验室产品变成量产货。
从基因编辑到发酵罐,从细胞工厂到终端产品,深圳把整条链路打通了。
这个速度,真的很深圳。
上海走的是“高端路线”,复星医药、药明康德那些巨头在搞细胞治疗、基因药物;北京更偏学术,昌平那个集聚区虽然企业多,但还在“技术验证”阶段。
而深圳呢?人家已经在想怎么卖货了
天津那个化工底子确实强,巴斯夫、诺维信这些外企都往那儿跑,但说实话,工业端和消费端还是两回事儿
![]()
3.北京上海广州,抢的是氢能那张“能源牌”
氢能这个东西,其实挺微妙的。
你说它重要吧,确实是清洁能源的未来;你说它成熟吧,加氢站都没几个,车也不多
但这次《建议》把“氢能和核聚变能”绑在一起提,就很有意思了——这俩东西一个解决交通,一个解决发电,合起来就是“能源革命”
北京的玩法是“全产业链布局”,从燃料电池催化剂到加氢站网络,再到内蒙古绿电制氢项目,直接把整个闭环串起来了。而且人家还参与ITER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这个是真·顶层设计。
上海更务实一点,3300辆燃料电池车、6900万公里纯氢行驶——这个数据摆在那儿,说明人家不是纸上谈兵。
广州那个《若干措施》我仔细看了,18条政策覆盖全环节,直接拿真金白银砸。黄埔区那20多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这个力度不小了。
佛山喊着要搞“中国氢能产业之都”,重庆玩绿氢制备,成都、深圳、西安在核聚变的关键部件上各有突破。
这个赛道,现在还没分出胜负,但已经杀红眼了
4.脑机接口:上海搞产业,北京抓技术,深圳抢应用
脑机接口这个东西,我之前一直以为是“科幻小说里的玩意儿”。
结果今年一看,上海建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北京出台了行动方案,深圳的非侵入式设备已经在游戏、教育领域铺开了
你说这发展速度,是不是有点快?
上海的打法是“全技术路线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全都玩,而且实验室、平台、企业一应俱全,这是在打造“产业生态”
北京更聚焦一点,主攻非侵入式,脑电帽治疗自闭症、意念控制机械臂帮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这些应用听起来很“人文关怀”,但背后的技术难度,其实一点都不低。
深圳呢?人家已经在想怎么赚钱了。
华为、腾讯那些非侵入式设备,游戏、教育场景都铺开了,2026年还要搞10个应用示范场景——这个节奏,真的很深圳。
杭州的强脑科技、成都的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这些“后起之秀”也在找自己的差异化路线。
但说实话,这个赛道现在还太早,谁能跑出来,真不好说
5.人形机器人:北京搞原创,深圳搞制造,上海搞生态,杭州出爆款
人形机器人这个话题,我最近被问得特别多。
为啥?因为宇树科技那个“悟空”机器人火了
一个杭州的公司,做出来的产品全球刷屏,然后大家突然发现:哦,原来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这么强了?
但其实,北京才是这个赛道的“原始创新高地”
清华、北大、中科院那些机构,搞出来的技术,基本上都是“0到1”的突破。北京那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目标是到2027年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培育50家核心企业、产业集群达千亿级——这个野心,不小
深圳呢?人家是“制造重镇”,产业链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总产值1700亿元。而且深圳那7家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的企业,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这个比例,有点吓人。
上海走的是“生态路线”,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生活场景,全产业链都有人干。2027年要实现“三百”(百家企业、百大场景、百件产品)、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这个目标,挺实在的。
杭州那个“悟空”机器人为什么能火?因为人家在减速器、伺服驱动、智能感知这些核心部件上早就有积累了。
所以你看,北京出技术,深圳搞规模,上海建生态,杭州做爆款——这几个城市,各有各的活法
![]()
6.6G:北京定标准,深圳搞场景,南京攻技术,上海做整合
6G这个东西,现在还没商用,但各个城市已经在抢“话语权”了
北京的玩法是“定标准”——清华、北邮那些机构在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上搞突破,然后通过《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把技术路线框定下来。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未来
深圳更实际一点,人家在搞“6G+低空经济”。全球首个全市域级低空通感网络、无人机物流、智能驾驶,这些场景一旦跑通了,6G的应用价值就出来了。
南京那个紫金山实验室,光子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的传输能力,比5G提升上百倍——这个技术,真的有点牛。
上海的定位是“全球影响力的6G未来产业创新中心”,主攻芯片器件、模组系统、卫星互联。你会发现,上海做的事情特别“全”,什么都要抓一点,然后靠“整合能力”把这些碎片拼成一张大网。
成都、武汉、西安那些城市,依托当地高校也在搞6G,但说实话,这个赛道太烧钱了,没有顶层资源支持,很难玩得动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六个产业?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这些东西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但仔细想想,它们其实是在解决“算力、能源、人机交互、连接”这几个核心问题
量子科技解决“超强算力”,生物制造解决“可持续生产”,氢能和核聚变能解决“清洁能源”,脑机接口和具身智能解决“人机融合”,6G解决“万物互联”。
这就是未来经济的底层逻辑
而那些提前布局的城市,正在用真金白银和技术积累,赌一个“十年后的世界”
赌赢了,就是下一个时代的领跑者;赌输了,好像也没啥损失,毕竟这些技术,早晚都得搞。
只不过,先搞的人,能吃到更大的蛋糕
你说,这算不算一场“温柔的豪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