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18日夜里,’再拖就耽误大事!’韩先楚拍案,茶水四散。”这句话是当晚参谋随手记在作战记录本上的第一行。地点在雷州半岛徐闻小镇一间临时指挥所,潮水拍岸声、破旧台灯的嗡鸣声,与屋里紧张的空气交织在一起。此前四个月,第四野战军已经把残敌一股脑儿逼进琼州海峡对岸,可是怎么跨过这二十多公里水面,意见分歧陡然加大。
![]()
向前倒回到1949年10月。两广解放后,残敌约十万人退守海南岛,他们把能抢到的汽车、马匹甚至缝纫机全塞上破旧军舰,连夜南撤。薛岳无奈接防,以空海立体防御自居,在北岸滩头布下长达百里的雷区。表面看铁桶一般,实际上漏洞比渔网还多,但这事儿当时并非人人看得透。
12月下旬,金门失利的消息传到前线。近万人未及立足便被反包围,教训惨痛。广东军区、15兵团和不少随军记者都主张暂停行动,理由充分:船是木帆船,兵是北方汉子,不识水性;琼州海峡冬季多逆风,龟速航行一旦被敌舰截断后路,结局可想而知;再加上薛岳手里还有几十艘日伪遗留下来的炮艇和四十多架教练机改装的轻轰炸机,无论纸面还是心理,都对我军构成压力。
![]()
韩先楚不服气。1月初,他干脆没有往40军传达“推迟”口令,而是让驻雷州半岛的各师继续“魔鬼训练”——白天练抢滩,夜里练夜航。帆船系上旧钢盔当压舱物,棕绳换成电话线,连老乡的空油桶都被拖来当浮标。有人担心泄密,他憋出一句土话:“这片海谁家不有条船?让薛岳猜去!”
2月上旬,韩先楚携带自己整理的“风向表”“潮汐表”连夜赶赴广州,再三陈述三个判断:一是“仗打得越快越省命”,目前全军锐气正盛;二是薛岳内部矛盾重重,十万之众貌合神离,一旦受击就会成溃军;三是东南风将在4月初到来,届时木帆船逆风根本推不动。说到激动处,他把风向表拍在桌上:“这不是纸,是命!”
![]()
会后,中央电报批示:同意先期登陆。作战时间锁定在3月上旬。电报刚落地,40军各团提前进入一级战备。农历正月十五那天,韩先楚视察船队。江边寒风凛冽,他看到第一梯队编组名单后火冒三丈——清一色副师长、副团长,甚至还有文职干部担任船队指挥。参谋长解释:“主官得坐镇雷州,指挥面宽。”韩先楚冷笑,“打到船头就没宽窄之分!”当天傍晚,他亲笔改令:自己带40军118师首批出海,随后增补第120师。那份亲笔名单至今仍存解放军档案馆,上边留有几滴被风吹干的墨迹。
3月5日零时,潮水正落。琼州海峡雾气翻滚,几十条木帆船顺流而出。船上严禁说话,只有桅杆吱呀声。凌晨四点,先锋部队在临高角外海抛锚,待雾稍散,士兵们赤脚冲滩。滩头暗堡里守军先是放了两梭子枪,见没有后援,干脆丢枪逃命。从枪响到完全控制滩头,前后不到二十分钟。琼崖纵队早已潜伏在附近,拿着预先约定的三支信号灯一齐闪烁,合击态势即刻成形。
![]()
值得一提的是,登陆首日并没有如情报所言遭到炮艇阻击。原来薛岳的海军编制花架子居多,真能动的炮艇不到十艘,又缺油缺弹,只在海口近海兜圈子自保。陆上第62师本想救援临高,行进中被琼崖纵队断路,干脆退守定安。不到一周,岛北防线折断,薛岳只得发布“机动防御”命令,实则四散溃逃。
3月底,43军、45军大部渡海完成第二波登陆。4月1日至15日,解放军采取“分片合围”战法,拿下海口、三亚两大城市。岛内电台反复播送的劝降广播语气越来越硬:“无条件放下武器者,保其性命。”薛岳飞机上撒出的“死守海南”传单,落地便被老百姓拿去当炊火。士气对比,一目了然。
![]()
4月23日,全岛敌军正式宣布停止抵抗,海南战役画下句点,从决策到收尾,总用时仅四十九天。战后统计,四十军登陆第一梯队死亡不足三百,俘敌七万余,缴获火炮六百门、舰艇二十二艘。和金门一役的伤亡对比,高下立判。
有人问韩先楚成功秘诀,他挥手不让写在公报上,只丢下一句:“抓住窗口,敢把命压上去。”半年后,朝鲜半岛烽烟骤起,中央决定组建志愿军总部,名单里再次出现韩先楚。这回没有人质疑他“文化低”,更无人再把他排在副位。1955年,授衔仪式上,他佩戴上将肩章,台下老战士悄悄议论:“将星配硬骨,名副其实。”
![]()
海南岛如今灯火万家。当年风声鹤唳的滩头早被层层椰林覆盖,但那份亲笔改写的登陆名单仍静静躺在档案柜中。墨迹虽旧,却见证了一个判断、一次坚持,以及一座岛屿回归的关键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