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储能出海正从产品出口升级为“技术+服务+生态”的综合输出,通过本地化布局与协同合作,进军全球高端市场。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座规划总投资超25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AIDC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而中国的南都电源为其提供了价值4.78亿元的锂电后备电源系统。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带动全球算力基建投资支出规模屡创新高,这类AIDC项目不仅需要最先进的芯片和服务器,更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提出严苛要求。
南都电源的成功中标,是中国储能企业在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领域进军海外高端市场的缩影。
![]()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升级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海外成绩单:新增海外订单规模高达186GWh,同比激增超过220%。
这一数据标志着出海已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核心增长极。海外市场不仅贡献了规模增长,更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
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中东、澳大利亚、欧洲位列区域市场前三,均突破20GWh。而美国市场因关税壁垒,占比不足3%,但南都电源在高端市场的突破显示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储能出口已从单纯的产品贸易,升级为技术、标准、服务和生态的全面输出。天合光能在埃及的Abydos项目中,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00MWh光储系统的部署与并网。
“产品+服务”的差异化场景化解决方案,正在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新模式:中国储能出海的三大演进路径
中国储能出海已不再是单一产品的出口行为,而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行业正从初级的产品输出,向更高级的出海模式演进。
生态出海,产业链协同作战。中国企业逐渐形成“电芯厂商+系统集成商+EPC服务商”的联合出海格局。南非红沙153MW/612MWh电池储能项目是典型例证:中创新航提供高性能储能电芯,阳光电源提供储能系统并负责15年全面运营和保障,葛洲坝国际公司提供EPC服务。
深度本地化,从“外来客”到“本地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储能企业加快本地化运营布局。宁德时代联合印尼国企投资60亿美元,打造印尼镍资源和电池产业链项目;亿纬锂能投资86.54亿建设马来西亚新型储能电池项目。
技术路线多元化,抢占下一代技术高地。除占据主流的锂电池产品外,钠电池和液流电池正加速走向国际市场。广东海四达钠星斩获海外客户四年不低于1GWh战略订单;北京普能全钒液流电池走向国际市场,将应用于美国艾芬豪旗下亚利桑那州矿山储能示范项目。
![]()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窗口期
深水区的暗流与漩涡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
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约有5–6亿人无稳定电力供应,是全球电气化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机遇。中国新型储能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企业为全球提供了性能优质的储能产品。
以锂电池为例,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及人才优势,2025年1-7月全球市场占比超过80%。
政策驱动下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浪潮,也为储能企业带来了新增量。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需求的猛增,直接带动了美国超大规模AIDC项目建设热潮。
各头部软件公司为维持技术竞争力,算力基建投资支出规模屡创新高。
海外市场并非蓝海,中国储能企业面临着贸易壁垒、认证标准、本地化运营等多重“深水区”挑战。
贸易壁垒高筑。2025年4月,中国储能电池的关税税率从10.9%最高推至173%。尽管5月中旬降至30%并设立90天观察期,但频繁波动的关税政策已扰乱企业产能布局与交付节奏。
认证壁垒是首个挑战。全球储能认证体系高度分散,欧洲市场适用EN 50604、RoHS、REACH等法规,北美则聚焦NFPA 855、UL 9540与UL 9540A。
标准频繁迭代,合规门槛不断抬升。有企业在北美仓储项目中,因标准更新被要求补做UL 9540A测试,结果未通过审核,导致产品滞留美国仓库无法出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万元。
本地审批成为落地隐形门槛。在美国加州,超过20 kWh(住宅)或600 kWh(商业)的储能系统必须提交详尽资料供审批。
即使取得UL认证,未完成本地注册与审批,依旧无法获准安装。
多国对运维资质有严格规定,部分地区仅认可注册服务机构,这意味着企业需建立覆盖资质认证、技术支持和快速响应的本地服务网络。
![]()
两大储能市场的差异化生态
将中美储能市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国在能源结构、电网架构、电力市场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两国储能产业的不同发展路径。
能源结构方面,美国发电机组长期以气电为主,中国以煤电机组为主,2024年末煤电机组装机容量1190GW,约占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5.7%。
电力市场方面,美国电力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区别于中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美国不同区域监管主体复杂且多元,协调性较差制约新能源的跨区域消纳。
中国则依托统一电网体系,能够实现电力的跨区域调配。
电网架构方面,中国特高压骨干网架已初步成型,美国电网发展仍显零碎,区域间缺乏大规模电力互联能力,决定电力消纳以本地为主。
储能定位方面,美国储能主要在于区域消纳,而中国储能则更注重全国范围的新能源消纳。
![]()
中国储能出海的决胜关键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储能企业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需要在多个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
构建全球认证与标准合规能力。储能新能源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62项严苛安全测试,拿到UL、IEC等权威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打造覆盖全球的本地化服务网络。天合光能在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市场均有布局,以确保项目满足当地要求。
推动“技术+供应链+本土伙伴”三位一体交付模式。天合储能在埃及Abydos项目的成功表明,创新性采用模块化预制模式缩短现场安装工期。
充分发挥合作伙伴优势,有效联动本地资源网络与丰富施工经验,能在极具挑战性的港口清关、沙漠长途运输等关键环节,创造“设备到场即安装”的行业高效纪录。
全球储能竞争的“下半场”已经开启,它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产品较量,而是“本地化能力+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对决。
中国储能企业正从“输出产品”向“输出体系”转型,从南非红沙153MW/612MWh项目到英国720MWh储能电站,一步步在发达市场站稳脚跟。
产品出口到生态赋能的新模式,将成为中国储能出海的新叙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