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韵蟠龙山丨陈露露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
潮白河畔,步履铿锵
法徽闪耀光芒
燕山之南,长城绵延
法槌敲出回响
当悠扬的歌声响起
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符的跃动
更是几代法院人薪火相传的
初心与滚烫的时代回响
与密法同行
▼点击收看▼
视频制作: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歌声里的法治长卷
文图丨杨雪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
当暮色漫过燕山的轮廓时,密云法院一层活动室里飘出清越的合唱声。四十多名干警围站成圈,身影在暖光里轻轻晃动,像撒在乐谱上的乐符—— 这便是“密法之声”合唱团,一群用歌声注解公正的法院人。
“密法之声”合唱团,现有团员49人,平均年龄31.6岁,这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在数年的时光里,坚持用乐符描绘着密云法院的法治长卷。
![]()
“密法之声”合唱团
北京密云,古称“渔阳”,水泽渔兴之地。燕山东峙,潮白河奔,控幽燕之门户,扼朔漠之咽喉,左挹沧海之浩渺,右揽太行之葱茏,历四千年沧桑而底蕴愈厚,经九百里风云而精神弥坚。
守护这方土地的密云法院人,承古郡之文脉,守京华之北门,执法槌护安澜。历经七十五载,历风雨而弥坚,履使命而不渝,铸法治之基石,撑公正之穹苍。
![]()
“密法之声”小分队
带着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密云法院人始终坚信法院文化软实力是司法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人心的力量,深挖独属于密云法院人的精神图腾,“密法之声”合唱团组建,成为密法人唱响司法之声的艺术表达。
合唱团邀请专业声乐老师定期辅导,制定系统排练计划,从发声方法、气息运用到合唱的和谐统一、情感表达,通过集中训练与细节雕琢,不断提升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力,连续三年在密云区“唱响密云”合唱大赛中获奖,并走上了“北京劳动者之歌”专项慰问演出的舞台。
![]()
获奖证书和奖杯
静静流淌的潮白河波光粼粼,仿若“密法之声”排练时的连绵乐章向远方飘去。真正让这支队伍扎下根的,是创作《与密法同行》的那段日子。积极参与歌词创作的是合唱团的青年法官助理们,法槌敲出的是正义,歌声唱出的是初心。
为了写好歌词,团员们翻遍了法院的老照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马背法庭在山路上颠簸,九十年代的法官踩着自行车去村里调解,如今的智慧法庭里,屏幕映着当事人的笑脸。这些画面在他们笔下化作起伏的音符,前奏里藏着潮白河的潺潺水声,副歌里带着密云法院人公正司法的雄浑回响。
![]()
原创歌词及曲谱
合唱团的排练总在下班后的黄昏。执行局书记员王进明一开口便唱得格外厚重,“潮白河畔,法徽闪耀光芒”,是他扎根密法30年的坚定;民二庭图娅总把“密法人走在公平正义路上”唱得轻快,她想起下乡调解,帮两位老人化解了邻里怨,临别时老人非要塞给她却被她回绝的那捧山核桃;政治部郝濛作为合唱团的“老人”,起着传帮带的作用,“最动人的是合唱部分,所有人的声音拧成一股绳,像潮河与白河在密云水库交汇,既有各自的清澈,又有相融的磅礴。”
《与密法同行》的首演是在宣发仪式上,当“密法人身穿法袍,维护正义的荣光”的歌词响起,青年干警辛沐原眼含向往,或许她在憧憬她身着法袍敲响法槌之时的英姿。而合唱团唱到 “密法人两袖清风,守护温暖的守望”时,仿若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之画,月光正淌过水库的堤坝,像极了法院人笔下缓缓铺开的裁判文书。
![]()
倾情演唱
作为每日全院“红色晨曲”的必点曲目,《与密法同行》已刻进密云法院人的日常。早餐后有人哼起片段,新入职干警在去往水库展览馆参观的车上合唱......合唱团的干警都明白,他们唱的不只是音符,是老法官案头那盏彻夜不熄的台灯,是大雪天的徒步送达;是青年法官走访乡村时沾满泥点的裤腿,是调解室里双方当事人最终握在一起的手。
秋深时,合唱团去水库边参加普法宣传演出。站在老槐树下,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他们又唱起这首歌。风吹过,把歌声送向山谷,惊起几只白鹭。那一刻忽然懂得,有些声音比法槌更绵长——它让坚硬的法条长出温度,让庄严的法庭融进烟火,让每一个法院人都听见:法治的声音,正像这潮白河的水,温柔而坚定地,漫过岁月的河床。
密云法院“以书会友”读书社
![]()
读书社原创情景剧《穿越时空的笔记》
读书社成立于2022年,现有会员91人,旨在为干警搭建一个自由阅读、思想碰撞、交流共进的平台,让书香浸润心灵,以文化滋养队伍,为公正司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
文图丨 宋如碧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
今年秋天,我踏上了去往额尔古纳河的旅程。当车轮碾过草原的碎石路,远处的河面像一条银色丝带镶嵌在天地间时,《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那些关于鄂温克族的文字突然有了具象的轮廓。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酋长的口吻,讲述了这个游猎民族近百年的兴衰故事。它串联起部落成员的生死、爱情与信仰,记录了他们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与驯鹿为伴、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坚守与消逝,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日常中我习惯用理性视角审视世界,但这次旅程与阅读的碰撞,却让我在自然、传统与法治的维度里,收获了不一样的思考。
河岸初遇:
在自然中读懂“敬畏”的底色
初见额尔古纳河时,我正站在中俄边境的观景台上。河水不疾不徐地流淌,岸边的白桦树褪去了盛夏的浓绿,开始染上浅黄,风吹过树梢时,叶子的沙沙声像极了书中鄂温克人在篝火旁的低语。曾以为书中描写的“驯鹿啃食苔藓时的专注”“萨满跳神时飘动的神衣”是遥远的传说,可当我驻足在河岸边的驯鹿部落,亲手抚摸驯鹿温热的茸角,看它们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林间时,才真正理解了这个民族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作者在额尔古纳河边
鄂温克人把山林当作“母亲”,从不滥砍树木,不随意捕杀动物,连搭建“撮罗子”都要避开幼小的树苗。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像一条隐形的法则,约束着部落里的每一个人。在河边,偶尔能看到牧民骑马沿着河岸巡逻,他们的身影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河水构成一幅宁静的画。我沿着河边的木栈道行走,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声响,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那一刻突然明白,书中鄂温克人放弃狩猎、走出山林时的不舍,不仅是对家园的眷恋,更是一种对“敬畏法则”的坚守。而这种坚守,也是法律人需要时刻铭记的初心——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案件,都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对公平的执着。
部落记忆:
在传统消逝中看见“守护”的重量
迟子建的笔触如额尔古纳河水般既沉静又深邃。她描绘的鄂温克族生活图景中,最震撼我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些镶嵌在日常中的细节。“萨满袍子上的铜铃响起来的时候,整个森林都在倾听。”读到这句话时,恰好一阵风吹过,岸边的白桦林沙沙作响。我下意识地抬头,仿佛真能听见遥远的铃声。书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桦皮船划过水面时的轻微涟漪,雪地上驯鹿踩出的梅花状脚印,火塘边老人脸上跳动的光影。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文字拥有了温度与质感。
在博物馆里,一件褪色的萨满神衣挂在展柜中央,神衣上的铜铃已经失去了光泽,但隔着玻璃,我仿佛能听见它曾经在仪式上发出的清脆声响。这让我想起《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最后一位萨满——妮浩。她为了拯救部落的人,一次次牺牲自己的孩子,用生命践行着对族人的责任。书中的这段描写曾让我热泪盈眶,而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她手中握着的神鼓时,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守护”二字的重量。
![]()
初秋的额尔古纳河
第二天,我拜访了鄂温克族家庭的驯鹿园。他们的定居点就在河边,传统木屋“撮罗子”与现代砖房比邻而居。老人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现在的河水不如从前清了,但流淌还是一样的。”这句话让我沉思许久。在他们家中,我看到传统的兽皮制品与智能手机共享同一个空间,年轻一代穿着民族服装也能熟练操作各种APP。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书中有着更为深刻的呈现。那个九旬老妇人的自述视角尤其巧妙,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百年来的变迁:从游猎到定居,从传统到现代,从完整到破碎。这种变化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悄无声息的渗透,就像河水不断冲刷右岸,带走一些泥土,又带来一些新的泥沙。
边界之思:
在时代变迁中“承接”流动的文明
额尔古纳河作为中俄界河,其“右岸”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为一种文化位置的隐喻。在书中,这个“右岸”既是边缘也是中心,既是边界也是家园。这种双重性让我感触颇深。《额尔古纳河右岸》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本“好看的小说”,还是该记住的历史?答案是“都是,却不止于此”。
迟子建写这本书,不是让我们同情“消失”,而是让我们看见:快节奏时代里,有些东西值得慢下来倾听、记取。鄂温克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态度,恰是我们需要的“清醒剂”——我们总在追求“更快更多”,却忘了抬头看天空、听河水,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
身体在途中,精神亦在路上
对额尔古纳河来说,“流动”是河水,也是文明的延续;对我们来说,读懂这条河、这本书,是读懂“如何在变化里守住不变的根”。我们这代人何尝不都生活在各种边界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理想与现实的边界,故乡与他乡的边界。就像书中描绘的鄂温克年轻人,他们既要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又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既向往外面的世界,又眷恋这片土地。
夕阳西下时,我再次坐在河岸边阅读最后几页。金色的光芒洒在书页上,也洒在对岸的俄罗斯土地上。书中那个九旬老人说:“河流不会倒流,但故事可以重述。”这句话突然给了我深深的触动。我们这代人正在重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在寻找根的同时也在生长新的枝桠。
![]()
黄昏下的额尔古纳河
有些书读过即忘,有些地方去过即别,汽车再次开动,额尔古纳河逐渐远去,但那条右岸已经永久地留在了我的内心地图上。书因实地阅读而获得血肉,地因深度阅读而被赋予灵魂。这或许就是文学与旅行结合的最美妙之处。我们最终窥见的,不仅是文字的优美、世界的奥秘,也是自己的内心。我们最终感受到的,是无论文明如何向前,对自然的敬畏、对初心的守护、对万物的接纳永远是照亮前路的光,而这份光,会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始终鲜活且充满力量。
密云法院摄影书画作品选
![]()
家事法官丨管泽亚
![]()
无声释法丨李丽涓
![]()
耐心促调丨袁振
![]()
不忘初心丨刘雨
![]()
密法篮球队丨刘雨
![]()
海礁夕照丨张娇
![]()
灯火阑珊丨郑晓莉
![]()
水光潋滟丨李涛
![]()
对弈丨陈田田
![]()
烟火丨吕妍君
![]()
满月丨丁蕊
![]()
现代与自然丨胡云波
![]()
江南小景丨贾海东
![]()
清澈的爱丨贾海东
![]()
冬韵丨史金杰
![]()
秋色丨李茂森
![]()
金山岭长城丨吴振宇
![]()
密云冶山丨金洪
![]()
秋风有信,秋色无边
人生最美的风景
莫过于内心自有一片
广袤的精神原野
愿你在美好的秋天
遇见更好的自己
![]()
策划主编审核:李芹
编辑制作:郭家霓
来源:天平文化微信公众号
编辑:孟祥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