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护言医语”
点击加星★ 每天看医护那些事儿 ❤
最近,一条“医院规定副高以上才能停进院内”的旧闻,在医护朋友圈又刷屏了。
点开看,原来是2020年陕西渭南某医院的政策,当时就闹过一阵子,如今被翻出来,评论区依然炸成一片:“合着我们天天守着手术台的,连停个车的资格都没有?”“下了夜班想直接回家,绕去三公里外找车位,这合理吗?”
说真的,这哪是条“旧闻”啊?分明是块反复被揭开的伤疤——表面看是停车问题,底下埋着的,是无数一线医护被忽视的委屈,和医院管理里那股子挥之不去的“懒政思维”。
普通医生:我忙得脚不沾地,凭啥停车要“论资排辈”?
有位在三甲医院干了十年的内科医生跟我吐槽:“我们科老张,副高职称,每天查完房、做完手术,车往住院部楼下随便一停;我主治医师,早上七点半到医院,晚上九点还在写病历,车只能停两公里外的商场,再骑共享单车回来。”
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门诊、急诊、病房,一线医护才是医院里“脚不沾地”的主力军。
陕西渭南某医院2020年推行的这项政策,堪称现代职场最荒诞的"身份等级制"。副高以上医师享受专属车位,中级职称需步行500米,初级职称和护士们则要挤进隔壁商场停车场——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在停车场的投射。
你知道吗?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78%的门诊量由主治及以下医师完成,但他们却要为22%的"高级职称"让渡资源。当一位规培医生在值完36小时班后,发现自己的电动车被锁在院外,而隔壁车位上停着某主任的第三辆私家车时,这种屈辱感比连续十台手术更让人窒息。
管理方:一刀切的“懒政”,比车位不够更伤人
有人替医院开脱:“车位就那么多,总得优先谁吧?”可问题是,优先的逻辑该是什么?是看谁上班更累、贡献更大,还是只看一张职称证书?
安徽某医院的大夜班医生老周说得直白:“我们不是要跟领导抢车位,是希望规则别这么冷冰冰。
更讽刺的是,很多医院的停车位缺口,本就是规划时留下的“历史欠账”。 四川一位从业 15 年的医生说得透彻:“真正的问题是医院筹建时没规划够车位,现在不想费心思解决,就把矛盾转嫁给普通职工。”
把资源短缺的矛盾,变成内部“按职称分配”的戏码,本质上是管理思维的偷懒——不想花精力做动态调度(比如错峰停车、错时下班),不想协调周边停车场合作,甚至懒得听听一线医护的实际困难,最后用一张职称证书当“遮羞布”。
我们反对的不是“优待”,是“歧视”
当然,有人会说:“高层次人才就该有特殊待遇。”可什么是“高层次”?是在实验室搞科研的专家,还是在ICU连轴转的医生?是发过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还是抢救过无数生命的?
一线医护的“高层次”,藏在凌晨三点的手术记录里,在反复推敲的诊疗方案里,在患者那句“医生我信你”里。他们需要的不是“特殊待遇”,是被看见、被尊重。
想起上海某医院的做法:他们把车位分成“应急”“轮班”“访学”几类,急诊科、产科等高强度科室优先,夜班医护下班前半小时短信通知预留车位。没有职称门槛,只有对辛苦的共情——这才是管理该有的样子。
医院的温度从来不在豪华的大楼里,也不在冰冷的规定里,而在那些 “小细节” 里:是夜班后的一杯热粥,是忙不过来时的一句搭把手,更是一个不用绕路的停车位。
毕竟,能治好病人的,不只是 “副高” 的头衔;能撑起医院的,更是每一个为生命奔波的普通人。当医院开始在意 “普通医护的停车问题”,才是真正懂了 “尊重” 的含义 ——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首先要从敬畏身边的同行开始。
最后想说:别让一道 “停车墙”,隔开了医护之间的暖意;更别让 “唯职称论”,凉了那些正在成长的年轻医生的心。毕竟,今天的 “普通医生”,可能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 “副高专家” 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