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间质循环肿瘤细胞(I-CTCs)为优化晚期胃癌个体化诊疗决策提供新视角。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1]。尽管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肿瘤的高转移性和复发率。通过预后监测及时进行疾病管理可改善临床结果。但传统的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各种临床指标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存在局限,难以实现早期复发监测和疗效动态评估。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为精确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患者的预后。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从原发灶或转移灶脱落进入外周血的肿瘤细胞,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因素[2]。根据表型不同,CTCs可分为上皮型、间质型和混合型。其中,I-CTC因经历上皮-间质转化(EMT),具备更强的侵袭、抗凋亡和免疫逃逸能力,被认为是导致远端转移的关键细胞亚型。2025年5月24日发表在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上的一篇名为 “Prognostic value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erstitial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的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了I-CTCs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旨在为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某医院普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收治的II-III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活检确诊为胃腺癌且入组前无治疗干预,治疗前进行I-CTC检测和定量,术后接受SOX或XELOX方案化疗。
使用第三代微流芯片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外周血中I-CTCs的表达水平,并监测患者的生存情况。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标志物、TNM分期、分化程度、化疗方案及疗效等临床资料。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八版分期系统确定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随访截至2022年10月,记录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研究利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I-CTCs表达水平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通过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1 I-CTCs与临床病理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59例胃癌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31~82岁,平均57.9岁。根据ROC曲线确定I-CTC的最佳截断值为5,曲线下面积0.8356[下图(B)]。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I-CTC阳性组(33例,55.9%)和I-CTC阴性组(26例,44.1%)。如下表1所示,I-CTC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A72-4和CEA)无明显相关性。然而,I-CTC阳性与肿瘤分化程度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
![]()
图1 I-CTC与胃癌的关系。A:治疗前I-CTCs表达状况;B:I-CTCs与晚期胃癌患者的ROC曲线;C:I-CTCs阳性组和阴性组晚期胃癌患者两年总生存曲线;D:I-CTCs阳性组和阴性组晚期胃癌患者两年无病生存曲线
表1 晚期胃癌间质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n(%)
![]()
2 I-CTCs与化疗疗效
16例局部进展性胃癌患者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前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包括SOX和XELOX,其中SOX方案13例,XELOX方案3例。在这些患者中,SOX组有6例(46.2%)、XELOX组有1例(33.3%)为I-CTC阳性,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ECIST 1.1标准评估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将患者分为疾病进展(PD)组和疾病控制(DC)组。PD组共6例患者,DC组共10例患者,PD组中5例(83.3%)为I-CTC阳性,而DC组仅2例(20%)为阳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晚期胃癌I-CTCs与化疗疗效的关系,n(%)
![]()
3 I-CTCs与生存时间
OS和DFS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7.3个月和18.8个月。在随访时间内,15名患者死亡。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CTCs阴性组患者的OS和DFS明显长于I-CTCs阳性组[(图1(C)和(D)]。如表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化疗方案、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和CA72-4)与OS无明显相关性。然而,肿瘤分化程度和I-CTC计数与胃癌患者的OS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进一步确定I-CTC阳性是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表4,P<0.05)。
表3 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
表4 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
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I-CTCs在晚期胃癌中具有重要的预后和疗效预测价值,I-CTC ≥ 5与肿瘤低分化、化疗疗效及不良生存预后显著相关,是其作为独立风险因素的有力证据。尽管当前检测技术具备操作简便、可动态监测等优势,弥补了传统组织活检和影像学的部分局限,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为回顾性设计,未来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展望未来,I-CTC检测不仅可纳入术前风险评估体系以指导个体化治疗,还有望在靶向药物筛选、免疫治疗监测及复发预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终为提升胃癌精准诊疗水平提供新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等.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J] .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 : 221-231.
[2]Follain G, Herrmann D, Harlepp S, et al. Fluids and their mechanics in tumour transit: shaping metastasis. Nat Rev Cancer. 2020;20(2):107-124.
[3]Yang J, Li ZX, Song MJ, et al. Prognostic value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erstitial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World J Clin Oncol. 2025;16(5):101762.
审批号:CN-169426 有效期至:2026-10-13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涉及具体药物使用,请参考相关药品说明书。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