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到马来西亚,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就在吉隆坡收尾了。”
本来嘛,双方都对外说,谈得不错,“有了新进展”。大家正准备松口气,结果,美方财长贝森特一回身,对着自家媒体那叫一个“畅所欲言”。
他那番话,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赢麻了!”
贝森特的原话大概意思是,中方不仅同意继续卖稀土,关键是同意把那个“出口管制”的计划往后推一年。而且,中方还答应了,要重新开始买美国大豆。
![]()
他这么一说,美国国内,尤其是那些农业州的媒体,立马就兴奋了。好像只要贝森特一开口,太平洋对岸的货轮就已经装满了大豆,而五角大楼的仓库里也堆满了刚到的稀土。
但凡在国际贸易圈里泡过几年的,一听这话,心里都得打个“?”号。
稀土是什么?那可不是普通的土坷垃,那是现代工业的“黄金”,从你手里的智能手机到天上飞的隐形战机,缺了它,立马“趴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方,这张牌的分量有多重,大家心里都有数。
大豆又是什么?这不仅是农产品,更是牵动美国中西部“铁锈带”和农业州选票的“政治豆”。
贝森特把这两样东西轻飘飘地归为“中方让步”,还说这是换取美国“放弃”对中国产品加征100%关税的代价。
![]()
这话术,就很有意思了。
他故意模糊了一个焦点:那个所谓的“100%关税”,本来就是美方单方面举起来的“大棒”,是毫无道理的极限施压。现在他把它说成是美国给中方的“恩赐”,好像中方还得感恩戴德,用稀土和大豆来换。
这逻辑,是不是有点强盗?
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只字不提美方到底放弃了什么。放弃那个本来就不该有的100%关税,这算让步吗?反倒是中方这边,稀土和大豆,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美方的“胜利表演”,中方的“冷处理”
贝森特这番话,显然是说给美国国内听的。他以前是对冲基金出身的,深谙“市场预期管理”之道。他需要给华尔街一个“利好”,给那些焦虑的豆农一个“定心丸”。
可他这套“表演”,国际媒体并不买账。
![]()
《华尔街日报》很快就发了篇评论,标题就很直接:“框架协议离真正落地还差得远”。路透社更是细扒,说美方的说法漏洞很多,比如,大豆到底买多少?啥时候买?按什么价买?贝森特一概没提。
没有数量和时间表的大豆采购承诺,不就是“画饼充饥”吗?
法广也灵魂发问:美国在芯片、高科技出口管制上对中国卡得那么死,中方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就把稀土这张王牌给松手了?
就在全球媒体都在“大家来找茬”的时候,中方的回应来了。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激烈反驳。
![]()
中国商务部的通报,全文算上标点符号都短得很,核心就四个字:“初步共识”。
没了。
至于你说的稀土?没提。大豆?也没提。
这种“高冷”的回应,简直是把“耐人寻味”四个字写在了脸上。
直到后来,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在另一个场合,被记者追问急了,才补了一句:“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这句话,才是这次谈判真正的“题眼”。
翻译过来就是:想谈,可以;想让我们让步,没门。
稀土可以卖,大豆也能卖,但别想“空手套白狼”
我们来拆解一下中方这个“亮了”的回应背后,到底藏着多深的博弈。
![]()
首先,为什么贝森特急着“官宣胜利”?
因为美国快撑不住了。
我们总说稀土是中国的“王牌”。这张牌到底有多厉害?2025年的今天,美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和军工产业上,对稀土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严重了。
举个例子,一架F-35战斗机,需要大概417公斤的稀土永磁材料。没有这些,它的雷达、发动机都得“歇菜”。
美国不是没想过“脱钩”,他们也搞过“稀土联盟”,想拉着澳大利亚、加拿大一起干,绕开中国。可结果呢?稀土这东西,难的不是挖矿,而是那个污染巨大、技术复杂的冶炼和分离提纯。美国本土不是没有稀土矿,但他们早就把这套产业链废弃了,因为环保成本太高,技术也断代了。
想重建?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所以,当中国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出要对稀土(特别是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进行出口管制的时候,五角大楼和硅谷是第一个跳起来的。
![]()
贝森特这次在吉隆坡,首要任务就是把这颗“定时炸弹”的引信给按住。哪怕只是“推迟一年”,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胜利,足够他回去交差了。
其次,再看大豆。
大豆是美国农业的命脉。但中国现在还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吗?
早不是了。
自从几年前贸易摩擦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大豆多元化”战略。我们转身去了巴西、阿根廷。
就在这次吉隆坡谈判前不久,巴西的豆农们看准了中美关系紧张,坐地起价,给中国的大豆报价高得离谱。
中方怎么做的?扭头就去找了阿根廷,签了大单。同时,在吉隆坡,又“同意”了贝森特关于重启采购美国大豆的提议。
![]()
这一手,玩得就很高明了。
这对巴西来说,是个明确的警告:别以为我非你不可,你不卖,有的是人排队卖。
对美国来说,是个“胡萝卜”:想卖大豆?可以。但买多少,什么时候买,得看我需要,也得看你高科技管制那边,能拿出多少诚意。
你看,稀土和大豆,这两张牌,一张是“盾”,一张是“矛”,全都牢牢抓在中国自己手里。
“初步共识”的背后,是中国底气的变迁
这次谈判,美方还是老套路:先用关税大棒恐吓你,然后逼你在核心利益上(稀土)让步,再让你掏钱买我的东西(大豆)来安抚我的内部。
这套“三板斧”,搁在二十年前,可能还真管用。
![]()
但2025年的今天,不好使了。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为了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和承诺。那时候,我们需要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我们得“卧薪尝胆”。
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雷曼兄弟”倒了,华尔街一片哀嚎。那时候,是我们出手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帮他们稳住了局面。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我们的底气在哪?
- 我们的市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是特斯拉、是苹果、是高通离不开中国,而不是反过来。贝森特想让中国买大豆,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
第二,我们的产业链。我们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特别是在新能源、5G、AI等领域,我们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美国想用几项芯片技术就“卡死”中国?事实证明,他们越卡,我们自主研发的速度越快。
第三,我们的资源掌控力。稀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不仅有储粮,更有全球独步的提纯技术。这就像是牌局里,你手里攥着四个“2”。
所以,面对贝森特的“胜利宣言”,中方为什么只回了“初步共识”四个字?
这就是一种战略定力。
我们不跟你打口水仗。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稀土推迟管制,可以。这叫“给你个面子”,也是给全球产业链一个缓冲期,彰显大国担当。但主动权在我手里,一年后要不要执行,看你表现。
![]()
大豆恢复采购,也行。这叫“给你个台阶”,顺便敲打一下巴西。但买多少,看我心情。
这场吉隆坡谈判,美方看似拿到了“面子”,但中方牢牢攥住了“里子”。
贝森特那番急不可耐的“表演”,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而中方那份惜字如金的回应,则尽显从容和底气。
未来的中美博弈,不会因为一场谈判就停止。摩擦和斗争将是常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个美国人一瞪眼、一挥棒,我们就要退避三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想合作,可以,我们欢迎。但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
想搞极限施压,想靠“忽悠”来占便宜?
对不起,我们只会回你两个字:
“呵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