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别尔哥罗德州的一座水库大坝突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10月25日到26日那两天时间里,它接连遭受了两次不明攻击。州长格拉德科夫指出大坝受损,如果被持续攻击并摧毁的话,靠近哈尔科夫州方向的河滩地和居民点将会被淹没,临河街区也面临着危险,约一千名居民的生活会直接受到影响,政府建议潜在洪水区的居民尽快前往临时安置点
![]()
那么乌军为何会突然袭击大坝?这样的袭击会给复杂的局势带来什么?
![]()
河流变成新武器
当正面战场吃紧时,你会怎么办?乌克兰给出的答案似乎是:把地理课本变成兵法书。俄方宣称,当时他们在红军城、迪米特罗夫等地正对数千乌军形成包围之势,前线压力巨大。在这种背景下,乌军将目光投向了俄军的“软肋”——后方基础设施。
![]()
他们的目标选得很刁钻,不是彻底摧毁,而是“精准放水”。坐落在锡维尔斯基·多涅茨河上的这座大坝,成了这场战术实验的对象。俄方媒体披露,第二次攻击甚至动用了美国援助的“海马斯”远程火箭炮,这暗示着攻击的精度极高,其目的并非制造一场无法控制的大洪水,而是要让大坝“可控地”漏水。
![]()
这手法的阴险之处在于,它试图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达成军事目的。通过损坏大坝,水库水位应声下降了约一米,泄洪速度陡然加快,形成湍急的水流。对于乌军而言,这简直是一本万利:泛滥的河水可以在地势低洼处形成一道天然的军事缓冲带,既不需要一兵一卒去驻守,又能有效切断俄军部署在河岸沿线的关键运输补给线。
![]()
这是一种典型的“地理武器化”思路,一场将环境本身变成战争工具的豪赌。乌克兰方面自始至终对此保持沉默,没有发表任何官方评论。这种沉默,更让外界对这种高风险战术的意图与后果充满了揣测。它就像走钢丝,一边是可能获取的军事优势,另一边则是随时可能失控、并引发严重人道主义灾难的万丈深渊。
![]()
从常规报复步步升级
面对这种直戳软肋的挑衅,克里姆林宫会如何接招?很多人都以为会是一场“以牙还牙”的对等报复。事实上,俄国家杜马的强硬派议员久拉夫列夫就公开叫嚣,应该立刻动用“匕首”甚至“榛子”这类战略级导弹,瞄准乌克兰的关键水电设施,进行加倍奉还。他的声音代表了俄国内部一种主流的愤怒情绪。
![]()
但普京的选择,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他没有简单地陷入战术层面的“你打我一下,我踹你一脚”的循环,而是直接把博弈的层次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就在大坝遇袭和俄军展开常规报复的同一天,也就是10月26日,普京亲自发布了一则震撼性声明:代号“海燕”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已顺利完成所有测试阶段。
![]()
“海燕”,这个听起来颇具诗意的名字,背后却是足以颠覆现有军事平衡的恐怖实力。普京描述它时用了“全球独一无二”这样的字眼,其核心技术在于一枚小型核动力装置,理论上赋予了它“无限射程”。更要命的是,它具备超强的突防能力,可以灵活规避当前世界上所有的反导系统。换句话说,西方对此毫无防御手段。
![]()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方还特意就“海燕”试射成功一事,向华盛顿方面进行了通报。这一下,警告的目标是谁,已经不言而喻。这记重拳与其说是打给基辅看,不如说是直接甩在了白宫的脸上。潜台词异常清晰:“你们的战术武器或许能伤我皮肉,但我的战略王牌,足以让你们引以为傲的整个防御体系变成摆设。”
![]()
当然,战术层面的“场子”也要找回来。就在普京宣布“海燕”的同时,俄国防部通报了一场大规模打击行动。空天军、无人机、导弹和炮兵齐上阵,在乌克兰全境打击了147个目标,重点摧毁了乌军的无人艇仓库、远程无人机生产线、铁路运输枢纽和能源设施。这种“你打我水库,我断你输血管”的常规组合拳,与战略层面的“掀桌子”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套立体而强硬的回应。莫斯科没有选择对等,而是选择了“升维打击”。
![]()
到底谁该为此负责
在战术的精妙算计与战略的极限施压之间,总有一些东西被无情地牺牲掉了。这一次,被牺牲的是别尔哥罗德州沿河而居的普通民众,以及那条本应保护所有人的国际法红线。袭击发生后,洪水威胁迫在眉睫,下游的别留多夫卡、新塔瓦尔日扬卡、谢别基诺等村镇随时可能被淹。
![]()
当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准备了临时安置点,约有1000名居民被紧急疏散,其中儿童和老人被优先转移。州长格拉德科夫亲自出面确认了袭击和疏散行动,但对于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人来说,官方的确认无法抚平内心的恐慌与愤怒。一位正在撤离的居民面对镜头,发出了灵魂拷问:“为什么总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来为这一切买单?”
![]()
对他们而言,那座大坝不只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连接着回家的路、镇上的商店和医院。如今,这一切都被贴上了“危险地段”的标签。这种心理上的不安,远比水位下降一米所带来的物理改变更加深刻。袭击大坝这类含有危险力量的工程,是《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明令禁止的行为,因为一旦失控,其后果将是无差别且毁灭性的。
![]()
然而,在“军事必要性”的巨大诱惑面前,这条人道主义的最后堤坝显得如此脆弱。从克里米亚大桥到各地的油库,再到今天的水库大坝,战争的目标正在不可逆转地从军事单位扩散到后方的民用基础设施。这种趋势,让人不禁想起2023年那场规模更大的卡霍夫卡水电站溃坝事件,历史似乎在以一种缩小但同样残酷的方式重演。
![]()
这种看似聪明的“歪招”,真的能赢得战争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它只会触发更猛烈、更无底线的报复,最终将双方的平民都拖入更深的灾难循环。乌克兰用水淹没了俄军的补给线,而俄罗斯则用导弹摧毁了乌克兰的输血管。洪水留下的淤泥,和防空警报下的不眠之夜,才是这场博弈留给历史最真实的印记。
![]()
那么以上就是乌军袭击水库,俄罗斯警告将使用最新导弹还击的相关内容,各位看官对此有什么看法?
![]()
参考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