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杯留香仍在,科学之火不熄。四十年前一场特殊的酒业技术鉴定,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激荡着中国白酒行业。
![]()
10月22日,由贵州珍酒主办的“85鉴定”40周年大会在遵义汇川举行。这场集纪念会、研讨会、品鉴会、科学考察与封坛仪式于一体的盛会,汇聚了行业协会领导、“85鉴定”亲历者及传人、权威专家等重磅嘉宾,共同回到那段传奇的起点,在回溯历史中明晰初心,在传承创新中锚定方向。
这场“历史回响与薪火相承”的盛会,同步于吴向东个人视频号等多平台进行直播,引发全网关注——共吸引803.9万人次观看,最高在线人数达22.8万,点赞数突破338万,成为当天最热直播。
1
1
历史回响,40年前的特殊“评酒会”
1985年的遵义,一场被载入中国白酒史册的鉴定会悄然发生,史称“85鉴定”。
![]()
“众所周知,新中国共举办了五届全国评酒会,其实在此之外还有一次‘特评’,就是‘85鉴定’”,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这样介绍。那么,这场评酒会“特”在何处?
为了落实伟人1958年提出的“搞1万吨茅台酒,要保证质量”的指示,在多方论证确认茅台镇无法实现该目标后,决定在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与茅台镇十分相近的遵义北郊石子铺成立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开展“易地试验”。197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办公室将“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定名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这项当时由国家领导人亲自主抓落实的科技项目,被称为“中国白酒一号工程”。经过9个周期、63个轮次、3000多次实验分析,这才终于迎来了行业最高规格的“检阅”——“85鉴定”。
![]()
“这是我参加过的白酒项目鉴定会中规格最高的。”“85鉴定”委员会委员、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在“85鉴定”40周年大会的发言中,道出了这场鉴定会的分量。彼时,二十余位来自酿造、发酵、微生物、生物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包括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严东生,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方心芳,全国评酒会专家组长周恒刚等泰斗级人物,这种跨学科的豪华阵容在酒评会史上极为罕见。
![]()
鉴定过程的严苛程度更显科学精神的纯粹。“父亲曾说,相比主持第五届全国评酒会,‘85鉴定’的要求和难度要更高。”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长沈怡方之子、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重武回忆,评委抵达遵义后即“密闭分开”,严禁交流敏感话题,全凭专业水准与感官独立评酒,在鉴定会的品评环节,采用对照茅台酒盲评打分的方式,得出试制酒“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的结论,试制酒获93.2分,仅比茅台酒低2分。
![]()
在周恒刚之女、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看来,这场鉴定的意义远超结果本身:“‘85鉴定’不仅仅是一次评酒鉴定,更是一次凝聚了国家意志、汇聚了跨学科智慧,并最终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
“它与其他五届全国酒评会的区别,在于专为易地生产试验举办”,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纪连海从更宏大的视角解读:“但两者都体现了国家不管多困难都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
1
2
薪火相承,从“85鉴定”到珍酒蝶变
“85鉴定”的成功,为珍酒刻下了最初的品质基因。
![]()
“85鉴定”40周年大会上,原贵州珍酒厂厂长李永常回忆了“85鉴定”成功后,赴京汇报鉴定成果时的情景。他表示,方毅同志听完“85鉴定”经过、品完试制酒、了解扩产计划后,连说了三个“好”字。并题词“酒中珍品——祝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成功”,试制酒自此正式定名为珍酒。珍酒五十年的历史,由十年国家级茅台酱酒科研基地与四十年珍酒厂发展组成,而“85鉴定”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四十年间,珍酒始终以“85鉴定”的奋斗精神与科学精神为标尺,完成了从科研成果到产业标杆的蝶变。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用“人努力,天帮忙”概括这份传承的成果。他认为,“85鉴定”是中国白酒发展史上“规格最高,最特殊,最独一无二的一次国家级鉴定会”,而珍酒从一个重大科技民用项目,成长为酱酒领军者和上市公司,正是对这份历史遗产最好的继承。
![]()
“现在的珍酒比40年前的酒要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达到了万吨以上的产能,库存多了,酒的质量自然提高了。”季克良在活动现场的品鉴对比中给出了高度的肯定。这种品质的跃升,源于对“85鉴定”精神的坚守,更源于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品质积淀。
“我们产区面积从285亩扩展到现在3100亩,增长了11倍;酿酒产能从2000吨到现在的4.5万吨,增长22倍;员工人数从200人到现在8000余人,增加了40倍;销售收益增加了300倍,上缴税收增长了340倍。”吴向东介绍了珍酒改制以来取得的发展成绩。
![]()
从试制酒鉴定成功到大珍·珍酒等产品获市场肯定,从石子铺老厂区到多个厂区扩建,从改制到上市,珍酒用四十年的实践证明“85鉴定”所孕育的科学基因与品质追求,是企业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核心密码。
1
3
守正创新,开启白酒“新世界”
![]()
“珍酒正进入发展的第二个50年,未来怎么干?”这是吴向东在《“巴黎审判”与“85鉴定”》主题报告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既是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也是对中国白酒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他将1976年推翻“旧世界”、推动“新世界”葡萄酒崛起的“巴黎审判”与“85鉴定”对比,指出两者虽相隔万里却精神相通,都是对传统品质评价体系的革新,都推动了行业格局演变。
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珍酒已迈出坚实步伐。“守正”是坚守“85鉴定”的科学底色与传统工艺精髓,正如珍酒李渡集团总裁汤向阳所言:“将恪守85鉴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而“创新”则是在科学基础上的持续突破,近年来珍酒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白酒发酵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酱酒发酵工艺、微生物、风味感知等开展前沿研究,正是这种创新理念的实践。
![]()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徐岩对珍酒的创新路径给予肯定:“珍酒发展快,除了超前的市场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投入上力度大,从一粒粮食到制曲发酵,再到品质解析,都有很多成果。”国家级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景炎则提出更高期望:“希望珍酒从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微生物发酵技术,走出个性化的酱香新路,逐步走向白酒酿造的自由王国。”
这种以科学精神驱动的创新,正在为中国白酒开启“新世界”提供可能。活动中,与会嘉宾共同封存的40坛“85鉴定40周年纪念酒”,约定每十年开启一坛,更象征着这种科学精神与品质追求将跨越时光、代代相传。
从“85鉴定”的科学突破到四十年的品质坚守,从803万观众的在线认可,到封坛仪式的时空约定,珍酒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国白酒行业的进化方向。当科学精神成为行业共识,当传承创新成为发展常态,中国白酒不仅能在本土市场夯实根基,更能以国际通用的科学语言与品质标准,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东方佳酿的新传奇。正如吴向东所言,唯有尊重历史、传承匠心、坚持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白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监制:武学峰 美编:阿姣
声明:
①酒说始终践行客观呈现、真实表达的新闻立场;
②酒说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及公众平台转载、分享,但务必在显著位置标明文章来源酒说!否则,酒说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