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先进储能领域,能在宽温域稳定运行的聚合物基固态电池是关键方向——无论是极寒地区的储能设备,还是高温工况下的动力电池,都迫切需要解决“低温跑不动、高温不安全”的行业痛点。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李卓、杨辉、李志勇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以“Fluorine-oxygen co-coordination of lithium in fluorinated polymers for broad temperature quasi-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年,16卷,Article number:9265)。
![]()
01
研究背景:传统电解质的“三大困境”
当前主流的碳酸酯类液态电解质,始终难以满足高性能锂电池的严苛需求:
电压窗口窄:通常局限在4.3V以下,无法适配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
温域适应性差:仅能在-20℃至50℃区间工作,低温下离子传输停滞、高温下易分解;
安全风险高:高度易燃,在锂金属电池中易引发枝晶短路等问题。
而传统聚合物电解质(如聚环氧乙烷PEO基)虽能兼顾安全性与柔韧性,却受限于“离子传输慢”——低温下聚合物分子运动减缓,离子传导几乎停滞;高温下又易与电极发生副反应,导致电池寿命骤降。宽温域稳定运行,成为制约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核心“卡脖子”难题。
02
核心突破:氟氧协同配位,解锁离子传输“新路径”
针对这一困境,团队跳出“单纯添加增塑剂”的传统思路,从“调控锂离子局部配位环境”入手,设计出一种氟化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其核心创新点在于“氟氧协同配位结构”:
该电解质通过2,2,3,4,4,4-六氟丁基丙烯酸酯原位聚合制备,其中的CF₂基团具有强吸电子特性,能与氧原子共同形成对锂离子(Li⁺)的协同配位。这种独特结构实现了两大关键作用:
解耦离子传导与聚合物弛豫:传统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输依赖聚合物分子运动(弛豫),低温下分子“变慢”会直接导致离子“跑不动”;而氟氧协同配位让Li⁺能沿聚合物链及周围溶剂分子形成独立传输路径,不再受聚合物弛豫速度的限制;
平衡离子解离与传输效率:既保证了锂盐的高效解离(提供充足Li⁺),又削弱了Li⁺与聚合物间的强相互作用,让Li⁺能快速“脱附”并迁移,同时还能在锂金属负极界面形成均匀的Li⁺通量。
![]()
2 | Li||NCM811电池的宽温性能。a使用不同电解质的Li||NCM811纽扣电池在20 mA g⁻¹下的宽温操作性能(–40 °C70 °C)。b使用不同电解质的Li||NCM811纽扣电池在–20 °C60 mA g⁻¹下的循环性能。c使用不同电解质的Li||NCM811纽扣电池的倍率性能。0.2 C倍率下容量相比的容量保持率。e在实际条件下,使用不同电解质的Li||NCM811纽扣电池在60 mA g⁻¹下的循环性能。
03
亮眼性能:宽温高稳,数据印证硬实力
这种氟化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表现,刷新了行业对聚合物基电池的认知:
宽工作温域:支持Li||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NCM811)电池在-50℃至70℃区间稳定工作,覆盖从极寒到高温的绝大多数应用场景;
低温高电导率:在-40℃下仍能实现0.27mScm⁻¹的高离子电导率,远超传统聚合物电解质(通常<0.1mScm⁻¹);
高倍率与长循环:10C高倍率下(1C=200mAg⁻¹)仍能稳定放电;在30℃、60mAg⁻¹条件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6%;
高压适配性:4.5V高电压纽扣电池在-30℃、20mAg⁻¹条件下,容量仍能达到30℃时的64.3%,解决了高压电池低温性能衰减难题。
![]()
图 3 | 采用氟化聚合物电解质的准固态软包电池性能。aLi||NCM811软包电池示意图。bLi||NCM811软包电池在20 mA g⁻¹下的充放电电压曲线。cLi||NCM811软包电池针刺测试的光学照片。d使用氟化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Li||NCM811软包电池在–51.3 °C下为电风扇供电。e聚合物基准固态电池宽温性能比较。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将该“配位调控策略”扩展至钠基体系,同样实现了离子传输增强效果——这意味着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锂电池,还能为下一代钠电池(低成本储能优选方向)提供解决方案,展现出极强的普适性。
04
行业意义: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注入“强心剂”
郭新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提出了“氟氧协同配位”这一全新电解质设计原则,更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如何平衡离子解离与传输”的核心逻辑——为宽温域固态电池的研发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对于储能与动力电池行业而言,该技术的突破意味着:
极寒地区的电动汽车、户外储能设备,将不再受“低温趴窝”困扰;
高温环境下的动力电池(如夏季暴晒的车辆),安全性与寿命将大幅提升;
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向产业化落地又迈进了关键一步。
郭新教授是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团队的这项成果,再次印证了固态电池在宽温域、高安全场景的巨大潜力,也为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调控等核心领域,推动更多前沿技术走向实际应用,为下一代储能系统的安全化、高效化贡献力量。
了解更多内容:关注离子能源公众号
点燃创新之钥
引领未来能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