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笔高达300亿的中国资产,竟被荷兰以行政手段强行接管,如此行径令人愤慨不已。
最近,荷兰政府单方面介入并强制接管我国资本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企图将其实际控制权转移至本国势力之下。
这种近乎明火执仗的行为,不仅激起公众强烈不满,更赤裸裸地揭示了某些西方国家在科技竞争中奉行的霸权逻辑。
人们不禁要问:一家由中国企业合法收购并持续投入发展的公司,为何会遭遇如此对待?荷兰的做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
安世半导体的三代传承
必须清醒认识到,荷兰此次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并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披着司法程序外衣的战略性产业攫取。
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本质,就必须追溯这家企业的历史脉络——它的血脉中既流淌着欧洲百年工业的技术积淀,也凝结着中国资本多年来的战略投入与经营心血。
安世的源头可回溯至1891年创立的飞利浦公司,这家以电灯泡起家的企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敏锐捕捉到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潜力。
尤为特别的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自诞生起就具备“孵化器”属性,不拘泥于传统封闭模式,反而鼓励内部创新裂变。
到了八十年代,该团队助力飞利浦跃居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1984年,其光刻设备分支独立运营,最终成长为如今主导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市场的阿斯麦(ASML)。
这种持续孵化顶尖企业的能力,在当时的欧洲工业体系中实属罕见。
![]()
安世自身的演变路径清晰可辨:2006年,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剥离为恩智浦(NXP),成为安世的“上一代主体”,专注于汽车电子与工业级芯片;2016年,恩智浦将标准器件业务再次分拆,正式诞生第三代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
真正让安世与中国深度绑定的,是中国资本两次关键性的并购操作。
2016年,建广资产与智路资本联手出资181亿元完成接盘;两年后,闻泰科技联合格力电器、云南城投等国内力量,斥资338亿元实现全资控股。
当时闻泰的这笔收购被视为高风险之举,但事后证明极具前瞻性。
这家原本依靠红米手机ODM代工起家的公司,成功借助安世切入高端功率半导体赛道,实现了转型升级。
2024年,安世贡献营收达147亿元,占闻泰总营收六分之一;至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板块收入占比已突破三成大关。
可以说,中国资本不仅注入了资金,更赋予其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历史机遇,这才成就了今天的行业地位,也因此招致外部觊觎。
![]()
美荷联手的“剧本”
安世当前面临的危机,表面是管理层矛盾激化,实则背后早已布好一张由美国主导、荷兰执行的地缘政治棋局。
转折发生于2025年9月底,美国商务部更新实体清单规则,规定一旦母公司被列入黑名单,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将自动纳入制裁范围。
而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底已被列入该清单,安世随即成为合规打击目标。
美方刚划定红线,荷兰方面迅速响应,上演了一场“无缝衔接”的法律突袭。
9月30日,三名此前已被停职的荷兰籍高管——首席法务官、财务总监与运营负责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令人震惊的是,荷兰法院未举行任何实质庭审,直接以“企业管理失序”为由,裁定暂停闻泰董事长张学政的一切职务权限。
![]()
更为极端的是,法院将安世几乎全部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仅象征性保留一股归中方所有,此举无异于公开羞辱。
10月7日判决维持原状,援引的竟是1952年冷战时期针对苏联设立的《商品可用中心法》。这部尘封七十余年的旧法首次启用,矛头直指中国企业,极具象征意味。
更关键的信息来自荷兰法院披露的文件显示:早在当年6月,荷兰外交部就与美国方面秘密会晤,美方明确要求“更换安世现任中国籍CEO”。
这已远超企业治理范畴,实则是主权国家间协同实施的资产控制行动。
那三位荷兰高管,不过是被推上前台的“代理人”。
这里需指出荷兰劳动法的一项特殊条款:无限期合同员工若遭解雇,必须经法院批准并通知工会,即便发出解雇通知,在程序未完结前仍具法定职位。
张学政在解除三人职务时未能完全履行告知义务,这一疏漏被对方精准利用,成为荷兰司法系统介入的“合法依据”。
![]()
10月12日,荷兰经济部长发布紧急冻结令,严禁资产处置、禁止使用核心知识产权、限制人员调动,实质剥夺了中方对企业的全部管理职能。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荷兰正处于“看守政府”阶段——首相斯霍夫内阁因移民政策争议倒台,新政权尚未组建。在此背景下做出重大涉外决策,明显带有甩锅意图:事成则归功于己,失败则诿过于下一届。
![]()
中国反制的智慧
面对荷兰步步紧逼的攻势,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出高度精准与战略定力,核心思路正是:“你夺你的名义权柄,我握我的实际命脉”。
尽管安世注册地在荷兰,但其80%以上的生产能力集中在中国境内,东莞封测基地承担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封装测试任务;同时,中国市场贡献了公司整体营收的48%。
换言之,荷兰所掌控的只是一个法律空壳,真正的生产网络与市场根基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商务部率先出手,宣布禁止安世中国生产基地向境外出口由本土制造的半导体元器件。此举看似限制,实则双重护航:一方面防止核心技术与产能落入外方掌控,另一方面向全球客户释放信号——能否稳定供货,取决于中方态度。
紧接着,安世中国发布公开声明,强调“生产经营一切正常,员工薪酬按时发放”,迅速稳定内部军心与客户信心。
![]()
这两记组合拳打出后,荷兰手中的“股权控制”瞬间贬值为纸上权力。没有中国工厂的支持,安世的专利技术与品牌价值将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出,形同虚设。
这场博弈也为所有出海中的中国企业敲响警钟:全球化布局绝不能以牺牲控制权为代价。
过去安世为争取荷兰政府补贴,曾申请认定为“本地半导体企业”;张学政也曾致信荷兰经济部,提及优化股权结构、引入西方股东等设想。这些原本出于合规与合作诚意的举措,如今却被对方曲解为“非中资主导”的证据,反噬自身。
类似教训屡见不鲜:无论是沃尔沃还是始祖鸟,中国企业虽保留品牌运营权,但始终坚持将核心供应链、研发体系和制造基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方能在关键时刻立于不败之地。
![]()
结语
眼下,荷兰经济部长已主动寻求与中国展开对话,姿态明显软化。
这场较量的深层逻辑,折射出西方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真实焦虑——当中国资本不仅能“买下来”,更能“管得好、做得强”时,原有的技术垄断格局便受到挑战。
于是,“自由贸易”的面具被果断撕下,转而祭出冷战工具进行打压。
但时代早已不同,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对象。试图用七十多年前的法令对付今日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终将适得其反。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早已从边缘参与者转变为不可或缺的“压舱基石”。谁想切断联系,谁就将承受断裂带来的反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