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吴先生投稿:
前不久重阳那天,我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回了趟老家。
算起来,我在省城定居整整三十三年了,父母在世时,每年再忙都会回来住上四五天,可十年前父母走了,骨灰安在城里的公墓后,我就很少再踏回这片土地。这次要不是堂妹在微信里说,我堂叔堂婶老两口总念叨我,我恐怕还会把回村的事往后拖。
![]()
那天,我把车停在村口的大榕树下,以前这个点,村口的大榕树下总会围着一群老人在唠嗑,有带孩子的,也有忙里偷闲的。
可那天放眼望去,树下的石板凳都落灰了,周围也没什么人,越往村里走,越是冷清,家家的院门不是锁着就是虚掩着,连条狗都没见着。
记忆里,村道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如今大半都荒着,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只有靠近村边的几亩地还种着菜,估计是留守老人自己吃的。
倒是村后山上的那几棵柿子树,依旧硕果累累,但没人采摘,有些熟透的果子掉在地上,烂成了一滩泥。
堂叔家的院门没锁,推开木门没看见堂叔和堂婶,但转身朝小溪望去,却看见他们正低着头削地瓜皮。
两老都七十五了,头发全白了,耳朵和眼睛也不大行了,我走近去喊了他们几声,才认出我来。
看着他们削地瓜皮的模样,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过了重阳,村里就开始忙活起来,小溪边全是削地瓜皮的人,大人小孩围着溪滩坐一圈,说说笑笑的,溪水哗哗地流着,而地瓜皮削的到处都是,空气中也全是热闹的味道。
可现在,整条若长的小溪就堂叔堂婶这两个老人。
我看着他们力不从心的样子,就劝他们:“叔,婶,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别干了,好好歇着吧!这些东西城里都有得卖的。”
可堂叔却说:“这买的哪有自己做的香?再过两个多月就过年了,孩子们要回来,我们都想给他们吃口干净卫生的。”
![]()
除了地瓜干,未来两三个月,他们还得熏腊肉、灌腊肠,晒柿子干等等。
这些都是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年味,每当十一月开始,村里就会进入了“过年倒计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做各种年货。
尤其是到了腊月,那更热闹了。家家户户推豆腐做豆干,打糍粑做年糕,还有炸麻圆等等,整个村子都飘着香味。
可现在我环顾四周,整个村子却很安静,除了堂叔家有点动静,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陪着堂叔堂婶坐了一下午,听他们说了很多村里的事,让我听得心情很复杂。看着两位老人一把年纪还如此忙碌着,就只为给春节留点念想,我突然就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等堂叔他们这些50后、60后不在了,以后的春节是不是要也要消失了?
这个念头一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可仔细想想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又觉得这些都是必然的。因为这四个问题的出现,导致春节正在渐渐消失。
![]()
1、我们已告别了“饥饿的年代”
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那时候父母会做一大桌菜,有熏腊肉、炖鸡汤、炸酥肉,还有我最爱吃的八宝饭。为了这些东西,我能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数日子。
可现在呢?堂叔给我装了满满一大袋地瓜干,我尝了一块,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可就是吃不出当年的香了。
我想起我父母还在世,每次过年都问我儿子想吃啥,可我儿子总是一脸无所谓地说:“随便吧,平时想吃啥,外面都卖。”
是啊,我们这代人早就告别了饥饿,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着的东西,现在在超市里随时都能买到,甚至比过年做的还精致。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不缺吃的,对过年的吃食也没有一点期盼,这年味自然就少了一大半。
![]()
2、集市的繁华,被快递车碾没了
我至今还记得以前过年前,跟着大人去赶集的场景。那时候的集市人山人海,卖各种东西都有,而卖糖果和卖春联的摊位,永远是围满了人,大家都挑着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各种讨价还价的声音。
这次回村,我特意绕到镇上的集市去看了看,发现以前挤都挤不进去的集市,现在却没几个人,摊位也少了一大半。
我随口问一个摊主,是不是现在留守的人少了?而摊主笑了笑说:“人少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现在没人来赶集了,大家基本都在网上买,手机点几下两三天就送到家了,没谁会愿意跑这么远来赶集了。”
就这样,互联网方便了我们,也把集市的热闹和烟火气给覆盖了。而没有了赶集的热闹,年味自然就淡了。
![]()
3、年味被“现成的”取代了
以前过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全家一起动手做年货。像炸麻圆,大人和面,小孩子帮忙烧火,和揉面团丸子。还有做糍粑的时候,大人们轮流捶打糯米粑粑,孩子们围着看,然后等着吃刚做好的热糍粑。
那时候的年货,每一样都带着全家人的心血,吃起来也格外香,年年都会回味。
可现在,村里那会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不是没了,就是走了。而年轻人大多都没得到传承,不管是做腊肉,还是打糍粑,甚至很多人连鱼都不会剖,鸡都不敢杀。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习惯去超市买现成的年货,就算是团圆饭,也有不少人家直接去酒店订一桌,省得麻烦。在城里什么都有现成的,这回不回村过年,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
4、故乡渐渐成了回不去的“他乡”
父母在世的时候,很多人都还经常回来,可父母走了,就会很少回来。不是他们不想回去,而是老家没了牵挂人和事,回去也不知道该做啥。
现在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之间大多都不认识,回去后也是各种尴尬,叫不出的名字,排不清的辈分。
而且大多出门在外的人,都过惯了城里热闹又繁华的生活,回来这清静的村里,是真心呆不惯了。对他们来说,故乡成了短暂驻足的“他乡”,不再是真正的家乡了。
所以,现在只有老一辈人在坚守农村的春节,等他们一走,春节也会随之渐渐消失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