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振宁如愿以偿,见到了心中的偶像毛主席。三年后,这位伟大的领袖逝世,让杨振宁伤心不已。
![]()
杨振宁在美国纽约的追悼会上说了12个字,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两人之间有怎样的交集?这12个字表达了什么意思?
1973年5月,杨振宁回国参加了父亲的葬礼,7月,他再次回国。当接待人员问他想见谁、想去哪儿参观时,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脱口而出:“我想见毛主席。”
眼见接待人员沉默了,杨振宁内心很忐忑,自己是不是说话太唐突了些?
本以为见面不可能实现,可几天后,就收到了好消息。17日下午,周培源教授风风火火地找到杨振宁,把他带进了中南海“游泳池”的书房,那里等待的,正是毛主席和周总理。
这一年,杨振宁51岁,毛主席80岁,两人相谈甚欢,聊起了宇宙的奥秘。杨振宁提到自己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这勾起了毛主席的好奇心:“质子还能分吗?”
杨振宁回答:“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很激烈,目前还没有定论。”
毛主席突然引用起了《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应该是可以无限分割的。”主席又开了个玩笑,说真不可以分的话,一万年以后,科学家还研究什么?主席还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可以看见小孩,看见大人,看见姓杨的,但“人类”这个抽象概念可是看不见的。
![]()
毛主席虽不是物理专业,聊天却妙趣横生、充满哲思。一个半小时后,时间到了,工作人员进来提醒。
大家起身告辞。毛主席想站起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只得对杨振宁说:“你拉我一把。”杨振宁赶紧上前搀扶,还注意到主席能正常行走,只是起身困难,步子很慢。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次会见,还配了照片,海外媒体纷纷做出解读,《泰晤士报》称这是中国对华侨和台湾“怀柔政策”的重大信号。
路透社也认为,上一次毛主席接见非官方客人,是美国记者斯诺,那次会面后没多久,尼克松就访华了,所以会见意义深远。
虽然海外媒体喜欢从政治上揣测,但对杨振宁来说,这次见面却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人格魄力和思想深度。
近半个世纪里,毛主席可是中国的明灯和舵手,过去革命历程何等艰难,正是伟人的带领,中国人民才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
1976年,毛主席逝世,消息传到美国,杨振宁悲伤不已,那位和自己促膝长谈、句句温暖的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在纽约追悼会上,杨振宁发表演讲,用12个字总结了自己的评价:“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杨振宁在演讲中提到了主席的贡献。20世纪初的中国,用鲁迅的话说,是一个“吃人的社会”。黑暗之中,众人迷茫,毛主席却点亮了前行的道路。
2003年12月,81岁的杨振宁从纽约搬回北京,定居清华园。很多外国人不理解,功成名就的诺奖得主,在美国待遇也不错,为什么要回国?那种对故土深深的思念,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的。
2004年9月,杨振宁走上讲台,开始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莘莘学子。最开始,杨振宁给100多个大一新生上《普通物理》,大学里有些同事心里直打鼓,哪有大师给新生上基础课的?但他很愿意教,每周准时出现,一讲就是一个半小时。
![]()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此后的人生岁月里全身心投入祖国理科人才培养。1973年与毛主席的那次长谈,杨振宁时常被他忆起,始终激励着他在报国之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杨振宁回忆改革开放前的6次访华》《54岁杨振宁在纽约毛主席追悼大会上的讲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